分享

氣至病所 氣至而有效 @ JohnWu456的部落格 :: 痞客邦 PIXNET ::

 herngwu 2017-06-06

 

《靈樞?九針十二原》云:“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氣至的注意事項

來源:中國中醫

 

[導語] 氣至是指針刺“得氣”後,運針使氣或針感直達病處,是針刺治療的又一關鍵所在,同時也是取得療效的重要保證。

是指針刺“得氣”後,運針使氣或針感直達病處,是針刺治療的又一關鍵所在,同時也是取得療效的重要保證。要使氣達病所,針刺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針 尖方向:針刺直入局部容易得氣,而要産生放射、感傳就不太容易。欲使針感向下放射傳導,針尖方向一定要向下。如治療踝關節扭傷,針刺陽陵泉時 就要針尖向下,使針感放射傳導至踝關節腳掌部,方能獲效,否則療效就差。欲使針感向上放射傳導,針尖方向一定要向上。如治療膽道疾病,針刺少陽經的陽陵泉 時就要針尖向上,使氣隨膽經傳導胸脅部,疼痛可立止。否則就不能達到上傳下行氣至病所的效果。

 

2.手 押壓:欲使針感向一定方向傳導,手押壓也非常重要。欲使針感上傳,手押壓應在針的下方,使經氣向著上方傳導。如胃脘痛取足三里,時手應押壓針 的下方,使胃脘有舒適感為度。欲使針感下傳遠端,手押壓應在針的上方,使經氣向著下方傳導。如治療腕下垂時針刺手三里,手押壓應在針的上方,使整個針感向 手掌部放射傳導。如果要針感上下傳導,手押壓應在針旁邊,可使經氣上下傳導擴散,獲效甚著。

 

3.留針候氣:身體較強,氣血充沛者容易得氣。身體虛弱、氣血不足的病人,得氣不易,傳導更難,這時務必細心操作,小幅度地作捻轉提插,或靜以久留,以候氣至。

 

4.通 經接氣:若氣不易傳導,可在附近尋找表裏經的穴位下針,通經調氣,使經氣易至或上下傳導。如胃脘痛時在足三里下針,按上述方法皆不能傳導至 胃,則可在脾經之陰陵泉或血海處下針,調整氣血,腸胃自有感覺。因脾胃二經相表裏,胃經屬陽經,由頭走足,由上往下傳較易。脾經屬陰經,由足走腹,由下往 上傳較容易。余可類推。

 

5.吸氣運氣:若氣不到病所,可囑病人吸氣數次,則易傳感。人體有表裏,而氣有外氣、內氣,外氣得充,內氣已固,氣旺而流行通暢,故吸氣後可運行氣至,傳導易獲。

 

6.切循導氣:下針若氣不至,可用指切、扣、掐、壓所屬部位,沿需要之經絡上下左右切壓,往來循按以導引經氣至病所。使氣血上下均勻,針下自然沉緊,即可得氣。再行提插或捻轉法,可使經氣或上或下傳導。

 

7.自我行針催氣:若應用四肢五輸穴治療近端或內臟疾病時,則用此法催氣至病所。此法針刺穴位後,患者有脹感,囑患者自己活動肢端,其幅度、強弱以患者能忍受或舒適為度。

       要使氣至病所,總的來講,要考慮病人身體之強弱、病情之虛實,施針時醫者應象《九針十二原》講的那樣“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爭取病人的主動配合;操作精細,手押壓配合得體。綜合採用上述幾種方法,欲使氣至病所,自然得心應手。

 

 

來源: 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zy.china.com.cn/zyts/zhenjiu/zhenjiurm/22123.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