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摇摇不坠”的秘密之平衡理论!

 红会医院康复科 2017-06-06

人体平衡是指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下维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平衡功能正常时,能够保持体位、在随意运动中调整姿势、安全有效地对外来干扰做出反应。平衡是人体保持体位,完成起居动作和步行等日常生活动作的基本保证。


那么平衡为什么这么重要?平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又扮演着哪些重要的角色呢?


平衡的功能又分为静态平衡、动态平衡以及反应性平衡。当我们的身体保持不动时,维持身体处于这种姿势的能力,就是静态平衡。例如坐、站立、倒立、站在平衡木上维持不动等。那么动态平衡,顾名思义,就是指在运动过程中调整和控制身体姿势稳定性的能力。就像人体坐或站立时进行各种作业活动,坐下和行走等都需要动态平衡能力。其实,动态平衡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人体随意运动控制的水平。至于反应性平衡,是指当身体受到外力干扰而使平衡受到威胁时,人体做出保护性调整反应以维持或建立新的平衡,如迈步反应。


看来平衡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的身体又是为什么能够保持平衡呢?一般认为,保持平衡共有三个环节:感觉输入,中枢整合和运动控制。


感觉输入

感觉输入主要是通过视觉、躯体感觉和前庭系统构成,用来感知身体所处位置与周围环境。感觉输入包括视觉、躯体感觉和前庭系统的信息输入。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站立的过程闭眼,我们姿势的稳定性就会较睁眼时显著下降。这就是由于视觉系统对于平衡的贡献,由视网膜收集经视通路传入视中枢,能够提供周围环境、身体运动和方向的信息。

躯体感觉又包括皮肤感觉和本体感觉。皮肤感觉指触觉和压觉。一个正常人站立在固定的支撑面上时,足底的触觉、压觉和踝关节的本体感觉输入起到重要作用。

前庭系统包括三个半规管,能够感知三维空间的人体角加速度以及与直线加速有关的头部位置改变的信息。  



在躯干感觉和视觉系统输入正常的情况下,前庭系统的作用较小;当躯体感觉和视觉信息输入均不存在(被阻断)或输入不准确而发生冲突时,前庭系统的感觉输入在维持人体平衡方面就变得非常重要。


中枢整合

中枢整合是通过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平衡觉神经中枢对感觉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过程。中枢神经系统对感觉信息进行整合,并形成运动方案。整合的过程就是判断哪些是正确的感觉,哪些是错误的感觉,从而进行选择。很多平衡障碍的患者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像脑外伤、脑瘫、帕金森病、脊髓损伤以及小脑疾患等。下图是中枢模式激动环路CPG的示意图,也是神经支配的躯体运动形式中的一种。




运动控制

运动控制则是最后一步,即是执行中枢神经系统下达的运动指令,通过不同的运动模式控制身体姿势变化,从而建立新的平衡。当平衡发生改变时,人体通过骨骼肌的三种协同运动模式来应变,包括踝关节动作模式、髋关节动作模式和跨步动作模式。对于正常人来说,平衡干扰较小且站立支持面适宜时,踝关节协同动作模式是保持站立平衡的主要对策;当站立者身体重心受到了很大干扰且这种干扰已超出踝关节协同运动模式控制的范围,或支持面过小而无法诱发踝关节协同动作时,通常会采用髋关节协同动作模式来进行对抗。如果中心偏离过远,即身体倾斜达到稳定极限时常常采用跨步模式,需要站立者前进或者后退一步而建立新的平衡。


关于平衡的功能以及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我们就介绍到这里。在下一章里,我们会讨论关于平衡功能如何评定内容。请大家继续关注,谢谢!



关注承康   关注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