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房四宝:上海博物馆“砚台”太养眼了!

 手写版 2017-06-06

简介

       上海博物馆所藏各朝古砚,品类丰富,尤以明清文人题铭砚、著录砚与近世巨匠陈端友制砚为馆藏特色。本次展览,将通过这些精品佳作,为观众展现砚史的发展脉络。

       青灯黄卷,惟砚作田,古代文人终生与砚相伴,砚田耕耘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惟一途径。赏玩这些古砚,如晤古贤,如对先哲,在理解独特的传统书写文化之同时,我们仿佛可以触及历史人物的幽怀雅抱,由此感受中华文明最为深邃的内在世界。 

展期:2015-07-17 ~ 2015-10-07(已结束)

展览地点:上海博物馆第三展厅


二十世纪下半叶 陈端友制九龟

  长17.7厘米、宽15.6厘米、高3.2厘米
    砚正背面雕刻一幅九龟戏荷塘图景,周边以重迭密布的荷叶将其融合成统一的造型整体。在布局上,中间的大块空间既作为池塘,又是磨墨的砚堂,同时,空疏的池塘与砚边交相错杂的荷叶对比,显得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构思十分巧妙。在残荷败叶间有九龟出没,龟或从荷下探出龟首;或潜至叶底,祇在水面露出细细的龟尾。给静谧的荷塘带有无限的生机。
    木砚盒相合成龟形,龟首、龟足内缩,龟背已琢出龟甲,某些龟甲已刻纹样,但未能完工。此砚,从开始设计制作,前后历时三十多年,陈端友总是随身携带,反复研究,力求达到尽善尽美的镜地,最后终于完成这方呃心沥血的代表作。惜砚盒为未尽之作。




二十世纪上半叶 陈端友制松蕈

长13.4厘米、宽10.1厘米、高2.8厘米
    蕈,是一种野生菌,松树蕈也叫松蕈,因只生长在松树茂密之地而得名,是常熟虞山的一种特产,也就是陈端友家乡的特产。
    砚身就是一堆蕈,大小蕈相互缠连、挤压,捧出一棵身材硕大的蕈,以作砚堂之用。蕈背面的光洁与正面的菌丝所具有的不同的机理、纹路及质感,表现的惟妙惟肖,尤如鬼斧神工,非人间之物。在背面的某棵蕈上,有一隐秘的不规则印,刻阳文篆书“端友手制”。在印的旁边,某棵蕈的梗上有“嘉定余氏藏砚” 阳文篆书款。
    红木砚盒整挖,相合呈树桩形,上有清晰的锯痕与年轮重重,侧面的树皮已干枯开裂,瘿结翘起,底部则承有六个不规则的条形条形矮足。
    蕈生长于松树边,故蕈砚纳于树桩盒,意趣雅致。




二十世纪上半叶 陈端友制笋形

长17.4厘米、宽11.4厘米、高3.2厘米
    砚身为一段纵向剖开的毛笋(又称毛竹笋),艺术构思与瓜形端砚相似,笋的表面自上而下琢出层层迭迭布满直条纹的笋壳和逐渐粗壮的侧芽,笋壳已有剥损,露出部分鲜嫩的笋体;圆而突起的侧芽已招虫蛀,蛀洞妙化为不规则的砚堂,砚堂的四周顺势凹下以为蓄墨。砚背为毛笋的剖面,由于不似竹根般坚实,故剖面干净利落,前端是层状的笋壳,竹节同向弯曲,由上而下渐次疏落,与砚面呼应。砚的后侧有“端友手制”阳文篆书方印。
    整挖红木砚盒,分成两部分,相合呈完整的笋形,笋壳交互迭压,侧芽密布。盒的后侧有“丙子仲冬陈端友造”条形阳文篆书款,条形略带弧度。“丙子”为1936年。


光绪癸巳年(1893)龚照瑗铭李鸿章小像端砚

长38.7厘米、宽25.5厘米、高5.8厘米
    砚形硕大,砚背有数条翡翠,其中一条长且宽。砚面平展,墨池深凹。砚背上方隶书铭:“石不能言,公功巍然;宙合周其,怙冒坤乾,赖其转旋。绘鄂褒之毛发,以研山为凌烟。爇瓣香于南风,敢效夫拜石之米颠”。下方左侧落款:“光绪癸巳夏月龚照瑗拜题”。“照瑗”方印。下方中部阴刻李鸿章小像,右旁题:“合肥李傅相小像”。像的右下侧有一方 “大富贵亦寿考”闲章。
    李鸿章像呈坐姿,长髯飘然,神态矍铄,此砚上的铭文对李鸿章极尽恭维之词,作铭者龚照瑗与李鸿章为姻亲,是李鸿章一手提拔的亲信。砚铭作于“光绪癸巳夏月”, 这年的夏天他还在四川布政使任上,十一月便谕命为驻英、法、比、意公使。



清吴云铭端砚板

长15.1厘米、宽10厘米、高2.2厘米
    圆角板形,老坑,石色微紫,石质幼嫩。砚额正中有一石眼,形体椭圆,直径2.2厘米,晕作八层,以翠绿色为主,间有黄、碧色,瞳子圆正有黑点,眼外围黑晕较宽。是所谓鸲鹆眼。另有青花、火捺等石品。砚左侧篆书铭:“无上神品”。落款:“两垒轩主人平生珍秘”。
    两垒轩主人即吴云,金石学家、藏书家。
    所谓砚板是将佳石制成板状,无饰纹或少饰纹,以天然的砚质取胜。此砚板被金石研究和收藏家吴云称之为“无上神品”,并且列为“平生珍秘”,砚材的珍贵可见一斑。
    端砚以有石眼为贵,石眼中以鸲鹆眼最是名贵,其形椭圆,其色翠绿,石眼中夹有黄、碧、绿等色,晕作数层,眼中瞳子黑而圆正。石眼直径一般为一厘米,发现的最大者直径超过二厘米以上。两垒轩主人砚板上的石眼色呈翠绿,线条清楚,轮廓分明,瞳子明显,晕作八层,直径超过二厘米,并且位于砚额正中(所谓高眼),是鸲鹆眼中的佳品



清同治乙丑年(1865)费以耕画胡镢刻张熊小像抄手端砚

长29厘米、宽18.7厘米、高6.3厘米
    抄手形,砚体宽大,砚面平坦,墨池深陷,沿墨池、墨池起一周突边。右侧隶书铭:“张子祥先生六十三岁小景。”行书落款:“乙丑(1865)春日费以耕写,胡镢刊。” 张子祥小像刻于砚背下侧,像为侧影,以寥寥数刀表现六十三岁退而不休的子祥先生,行刀或大刀阔斧,或细如发丝,矍铄而内敛的老者形象跃然。
    此砚见证了一段文人之间的佳缘,同治四年,海上画派的大家张熊六十三岁,人物画家费丹旭之子费以耕为其作小像,由篆刻家胡镢刻于砚背,时为乙丑(同治四年)之春,至秋日,张熊又自铭于像上,言语中洋溢着老而弥坚、砚耕不已之志。


清道光壬午(1822)计楠铭凤凰池端砚

长16厘米、宽9.4厘米、高1.7厘米
    椭圆形,色呈紫红,有青花、火捺、石眼、金线等石品。质地温润细腻。此砚琢制极为精妙,砚背至上而下浮雕一长尾的凤凰,尖喙凤目,以一枚层次分明的活眼巧作成眼珠,凤爪、凤身和凤尾以抽象、变形的手法表现。与砚背浮雕凤凰相对应的砚面有一凹陷的凤凰,组成阴阳双凤,砚面的阴凤凰如同剪影,同时可作为墨池之用,由凤首向凤尾还用渐起的雕刻技法,使其具有身形的变化。砚背铭:“此身不到凤凰池,老欲求名悔已迟。仿得玉堂新样好,几曾歌咏太平时。”落款:“壬午(1822)夏日寿桥计楠铭”。魏晋南北朝时设中书省于禁苑,掌管机要,接近皇帝,故称中书省为“凤凰池”。后引申为入朝任要职。




清嘉庆甲子年(1804)纪昀铭螭纹端砚

长15.4厘米、宽10.7厘米、高1.9厘米
    椭圆形,色呈紫红,为老坑石,有鱼脑冻,金线、火捺等石品。砚面平坦,开椭圆形墨池与砚形呼应,墨池周缘起边,围绕着墨池浮雕有双螭纹。双螭相向,张口大鼻,螭身已趋图案化,尾相交。砚背平,有行书铭:“和庵至广东巡抚还京,以此砚赠余曰:‘端溪旧石稀若晨星,新石之佳者则以此为上品矣。’竹虚亦言:‘歙石久尽,新砚公采于婺源,’然则端紫罗文同归于尽,又何必纷纷相轧乎!嘉庆甲子(1804)四月晓岚记,时年八十有一。” 晓岚即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进士,三十八年被举为四库全书馆总纂,嘉庆间官至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纪晓岚晚年集砚成癖,有《阅微草堂砚谱》,此砚即著录于此。



清嘉庆癸亥年(1803)伊秉绶铭半璧端砚

半径8.4厘米、高1.3厘米
    王一平先生捐赠
    砚呈半圆形,即半璧。有鱼脑冻、青花、火捺等石品。砚面淌池式,砚背平。砚周缘隶书铭:“娟娟隐半规,文心妙清绝。老去志不磨,观书眼如月。 嘉庆癸亥年(1803)伊秉绶。”砚背缘篆书铭:“半璧弯环是泮水,难忘当年横经此。墨卿”。砚背楷书铭:“道光庚戌年(1850)六月仲秋,象潮孙入泮,以先扬州公此研畀之,时咸丰元年(1851)上巳,梅石老人记于遂昜官舍,倩韩彝斋兄刻石。”红木砚盒上隶书铭:“先扬州公半璧研”。
    此砚盒上题名作“先扬州公半璧研”,伊秉绶曾任扬州太守,故有“扬州公”之称,“先扬州公”是其后人对伊秉绶的尊谓。砚呈半璧形,又如古代学宫前半月形的泮池,故有“半璧弯环是泮水”之言。斯砚有二段题铭,其中一段伊秉绶作于嘉庆9年,抒发了人老志不磨的情怀。另一段是伊秉绶之子伊念曾的题铭。



清丁敬铭二十八宿端砚

长18.9厘米、宽12.7厘米、高2.6厘米
    圆角长方形,呈紫红色,有蕉叶白、青花、冰纹、金线、火捺等石品。砚堂为圆形,砚堂四周围以流云纹,云纹回转、起伏,在砚面形成高低错落,其中一块不规则的凹处妙化为墨池,砚背琢覆手,局部亦有流云纹。砚的正背面有大小不等、色泽不一的二十八枚活眼组成所谓二十八宿图。砚左侧隶书铭:“二十八宿罗心胸,玄精耿耿贯当中。”落款“ 此李长吉句也。斯砚足以当之。丁敬题藏”。此砚砚质、石品、雕刻俱精。此砚原为浙派鼻祖丁敬所有。道光年间,为广东砚学家何传瑶所藏,广东学政戴熙、广东定安人张岳崧为其作铭。清末,此砚又辗转至金石学家吴大澄,成为“愙斋所藏第五砚”。




清雍正丁未年(1727)高凤翰铭田田端砚

长13厘米、宽11厘米、高2厘米
    砚身雕绿黄色莲叶三片,筋脉分明,翻卷自如,而以砚堂为莲池,砚右侧刻“田田”二字,下有隶书铭“南村画砚”,背面隶书铭“翡翠屑金,香露泛碧,中通外直,为我守黑,渐之摩之,君子之德。”“髯高”篆文印,左侧刻“丁未”年款,为雍正五年(1727年)。
    砚名“田田”原意指莲叶盛密状。《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一·江南》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后引伸为莲叶。宋姜夔《念奴娇》词:“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故所谓“田田”端砚亦即莲叶形端砚。
    田田砚著录于高凤翰《砚史》摹本第九,追求自然天作,有超凡脱俗的意趣。


清康熙御制双螭纹松花石砚

 长7.7厘米、宽4.8厘米、连盖高2.2厘米
    双色松花石,长方形。砚为绿、紫双色,墨池两端巧色琢高浮雕螭纹,双螭顾盼相向,身姿盘旋,交结于砚额,砚面周边起棱,浮雕回纹,双螭、回纹俱呈紫色。砚周下陷,与砚盖成子母口相合。砚侧四周亦饰纹。砚底有四个尺形足,覆手中央阴刻“康熙年制”篆书款。砚盖亦为双色,盖面满雕兽面纹,锦地回纹为底纹,精细繁复,工艺繁杂,尤如鬼斧神工。
    松花石材可分两类,即松花石与桥头石,清人未细分此二种石类,均名之松花石。桥头石产于辽宁本溪桥头镇,通体色泽均匀,或绿、或紫、或黄,上品者多色相迭,此砚即为桥头松花石。



明袁褧端砚

长10厘米、宽9.8厘米、高2.5厘米
    随形,半雕半璞,砚面门字形,砚堂平坦,墨池下陷,砚堂有一绿眼,背有五眼。砚上侧刻隶书 “五砚之三”;砚背隶书铭:“形如断圭,质比良玉,君子居之,归真返朴。”落款“袁枚”,下有“谢湖”篆文方印。右侧楷书铭:“此吾家先世尚之公谢湖草堂之砚,十世孙又恺购得之,而属余为铭。枚再书。”左侧下镌篆书:“子子孙孙永宝用。”楷书“廷梼”款。
    此砚为袁氏所藏五砚之第三砚,始为明袁褧所有,后被其十世孙袁廷梼购得,袁枚亦是袁褧之后,故为此砚两次作铭,堪称传奇。附漆盒。



明陈洪绶铭抄手端砚

   长16.5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  
    蒋震如、蒋祖同先生捐赠
    长方形抄手式。砚面呈门字形,砚堂淌池式,砚心微凹,墨池下陷,砚尾有拦水线。砚左侧有行草书铭:“吾身与子惜如玉,慁之金谷则取辱。”款落“老莲”。
    此砚上最为重要的是陈洪绶的题铭,书法骨气洞达,遒劲有力而又流畅自然。抒发了陈洪绶视金银钱谷、高官厚禄为耻辱的清风亮节。



北宋张思净造抄手澄泥砚

   长18.2厘米、面宽10.6—11.9厘米、底前宽9.5厘米、高2.9厘米
    砚为抄手式,三侧壁内敛,砚首与砚尾稍显弧形,砚堂略鼓,呈斜坡状,砚底刻行书三行:“己巳元佑四祀姑洗月(三月)中旬一日,雕造是者,箩土澄泥,打摸割刻,张思净题  (花押)”。
    砚背砚铭记载了砚的制作时间(元佑四年三月)、材质与制作工艺(澄泥),(模“摸”制后再施镂刻)、制造者(张思净),是一方有确切年代的北宋晚期(公元1089年)澄泥砚。砚铭刻划随意,但反映了宋辽金时期的刻铭风格。砚铭中提到了“箩土澄泥”,说明是一方有确切记载的澄泥砚。
    抄手砚是从唐箕形砚发展而来,大体呈长方形,砚背可抄入,便于移动,故称。



元嵌端石连盖长方形蓬莱仙岛澄泥砚


简介

    长18.2厘米、宽11.6厘米、连盖高4.2厘米
    1952年上海市青浦重固镇高家台元代晚期任氏家族墓出土
    砚略呈长方形,带盖。盖上小下大,呈梯形;盖里内凹,上端又琢出长方形凹带。长方形的砚身下部外凸,正方形的砚堂是一块嵌入的端石,砚堂的左、右、底边刻横竖条几何纹。砚堂的上方是一简约的楼阁,分为二层:一层为长方形墨池,较深陷,二层铭“蓬莱仙岛”。楼阁的左右侧分铭“朱明曜真”和“醴泉华池”,周围刻山水纹。砚背琢出宽大的覆手。
    此砚砚堂是一块嵌入的端石,色呈紫红,有翡翠斑,质地上佳。以端石嵌入砚中,或者是以一种砚材嵌入另一种砚材,在砚史上十分罕见。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端石,特别是优质的端石在元代已是比较珍稀的。


唐龟形澄泥砚

长22.2厘米,宽17.7厘米,连盖高7.7厘米
    龟形,灰黑陶,一足后配。盖上阴刻龟背纹,砚身近头部有一隔梁,隔梁呈长弧状,分隔出的墨池为新月形。砚堂前低后高,为向砚首倾斜的坡状。龟扭颈侧视,粗眉,斜挖眼框使眼珠突起,圆鼻孔,嘴微起,双耳贴伏,四肢作龟行状。形象生动,憨态可掬。龟的腹部刻出腹甲样,还刻有“开方”两字楷书铭。
    澄泥砚是一种陶砚,用经仔细淘洗、过滤的细泥加坚固剂做成坯块,风干后雕琢为砚形,烧制而成的。澄泥砚具有良好的耐磨性,且不易渗水的特性。其产地主要在北方。此龟形澄泥砚产于古虢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开方村)。


东汉卧虎盖三足石砚

   最大径6.2厘米、口径5.8厘米、连盖高4.5厘米
    砚为青石质,分为砚盖与砚体两部分,以子母口相合。盖上雕卧虎,虎作回首状,阴刻圆眼,双耳竖起,鼻前伸,虎口微启;虎身盘绕,上刻条状毛纹;前腿卧伏,一后腿奋力后伸。砚面平坦,打磨光滑,上留有墨迹。砚底稍带弧形,有三个上大下小的截面呈扇形的圆柱状足,与足相对的砚体上有三个圆堆状突起。
    东汉时期在圆饼形砚的基础上,发展出三足砚,充分展示了汉代工艺美术“深沉雄大”的气势美。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玩元素网进行网络整理编辑,图文来源于上海博物馆官网,古玩元素网仅做媒体宣传,同行转载请声明并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