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砚铭书法

 石河轩 2016-09-14


陈端友制九龟荷叶形端砚 上海博物馆藏


砚铭书法
砚,为文房之一。汉刘熙《释名》云:“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砚不仅是文房必备的用具,也被视作珍玩藏品。历代文人更是于砚田之上镂石作书,寄托情怀,谓之“砚铭”。本期“砚铭书法特辑”,以明清两代著名学者、文人、书画家等铭刻或收藏的砚台实物图版与砚铭书法为主,并约请专家撰文,旨在使广大读者在临池之余,感受砚台文化中所体现的古人雅趣。本特辑得到了上海博物馆及童衍方先生的鼎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上海博物馆藏明清题铭砚
华慈祥


作为雕刻工艺的砚可以制作成各种样式,雕琢出众多纹样,这是雕刻品的惯例。而砚又是文房的用具,是文人朝夕相处的伴侣,故砚亦带有文人的意趣,其中,砚上的题铭便是文人表现自己的舞台。


所谓砚铭,就是在砚上铭刻文字,在砚上镌刻自己的姓名、字号或标识,进而在砚上记录该砚的来源,对砚的开采、材质与形制加以描写和赞颂,甚至在砚铭中表达读书人对某事某物某人的认知、感悟,抒发读书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等。这些砚铭的内容,是砚的使用者在砚上的留言。而另一方面,砚作为书写的必备用具,一直以来是当作商品而被售卖,故在砚上会有制作者的姓名(店号)、生产时间、地点,这些带有广告性质的文字以及一些吉祥用语,是砚的制作者在砚上的印记。


以上是砚铭的大致情况,在不同的时期,砚铭的内容各有差异。早期的砚铭大多具有商业目的,是所谓制作者的印记。进入到明清时期,题铭已经是使用者展现自我、抒发性情的手段之一。


题铭砚始于汉代,经过唐宋的渐兴,于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本文以上海博物馆藏砚为例,梳理出明清题铭砚的主要内容。


讲述砚的来源


某些文人用砚或来自友人相赠,或取之名坑,或得于某段奇缘。文人遂将砚的来源刻铭于砚上,记述此段经历,并且往往由此滋生出其他感怀。


如清嘉庆甲子年(1804)纪昀铭螭纹端砚,题铭记录了和庵赠砚,纪昀由此感叹端、歙佳石已尽,何必争名。此砚椭圆形,色呈紫红,为老坑石,有鱼脑冻、金线、火捺等石品。砚面平坦,开椭圆形墨池与砚形呼应,墨池周缘起边,围绕着墨池浮雕有双螭纹。双螭相向,张口大鼻,螭身已趋图案化,尾相交。砚背平,有行书铭:“和庵至广东巡抚还京,以此砚赠余曰:‘端溪旧石稀若晨星,新石之佳者则以此为上品矣。’竹虚亦言:‘歙石久尽,新砚公采于婺源。’然则端紫罗文同归于尽,又何必纷纷相轧乎!嘉庆甲子四月晓岚记,时年八十有一。”附红木砚盒。


纪昀(1724—1805),清直隶献县人,字晓岚,号石云,又号春帆,道号观弈道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三十八年被举为四库全书馆总纂,并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嘉庆间官至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谥文达。另有《纪文达公文集》《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晚年集砚成癖,每见罕奇,必欲刻意求之,曾以“九十九砚”名其斋。后将藏砚集拓为集,名曰《阅微草堂砚谱》。此砚即著录于《阅微草堂砚谱》。



清 嘉庆甲子年纪昀铭螭纹端砚拓


又如明古桃州风雨抄手端砚,砚的右侧有一篇清计楠的题铭,述说了得到此砚的传奇故事。此砚长方形抄手式。砚面平坦,墨池呈“一”字式,砚背石柱有七,其中三柱顶有眼,另四柱石眼可能已损。砚的右侧刻有砚名:“古桃州风雨研”,下有一篇清计楠的题铭曰:“甲子岁予在古桃州,五月暑后,旧石墙为大风雨所坏,乱石中得此研,寿乔识。”下有“计楠”长方篆书印。该砚的来源如同古遗址采集。古桃州,即今浙江安吉。砚的左侧续铭:“复为之铭曰:‘研兮,研兮,尔何不为凤池之染翰,徒沧落乎草蔓,又何不匿迹韬光,乃不潜而见,殆欲伴我之穷愁著书兮,此心依恋。研兮,研兮,我与尔终老乎严涧兮。’辛未五月李聘为寿乔学博勒铭辞。”下有“李聘”篆书方印。甲子为嘉庆九年(1804),辛未为嘉庆十六年(1811)。此行书铭结体疏朗,用笔从容,线条清劲挺拔,有雅逸之趣。


计楠(1760—1834),字寿乔,清秀水(今浙江嘉兴)人。自号隅老。官严州教授。喜艺花,耽著述,初与奚冈、方熏交,师其意画竹石草虫,雅秀绝俗,尤善画梅。画必自题,亦多佳句。蓄砚甚丰,有十砚楼为藏砚之所,著有《一隅草堂集》《墨余赘稿》《石隐研谈》《端溪研坑考》等。


李聘,清人,字一征,善隶书,得汉体器诸碑法。精赏鉴,兼工篆刻。


此砚还著录于民国年间刊行的《广仓研录》。


明 古桃州风雨抄手端砚 上海博物馆藏


而清光绪辛卯年(1891)邱启寿铭乐炳元刻端砚板上的砚铭则记载了光绪己丑(1889)初,开水岩得此佳石的经过,并且对砚质大加赞赏。砚作随形,板式,砚质绝佳,色似天青、胭脂,有鱼脑冻、火捺、青花、金线等石品。板砚的一面周缘起边,下半部有行书铭:“光绪己丑初,开水岩选得佳石,曾刻此铭。庚寅(1890)三月,又获此,天青色如雨过天晴,胭脂晕如云蒸霞蔚。洵为无上上品。与前石竟相伯仲,信乎有石缘矣。依式再制,仍镌前语。三五摩挲,不啻拱璧,希世之珍,千百中仅一二见,其难得可贵有如此,子子孙孙永宝用之。辛卯(1891)花朝妙华居士启寿再记于端州,差次永州乐炳元刻。”砚首侧隶书铭:“磨不磷,钻弥坚,侯封即墨,火色鸢肩,亦方亦圆得天全,噫嘻,皮相者乌知子之贤。”砚右侧有“水品石奇品启寿所藏”篆书阴文印和“子孙世守”篆书阳文印。


铭文中记载的“光绪己丑初,开水岩选得佳石”是指清光绪十五年,时任湖广总督的洋务派首领张之洞批准砚工重开淤塞多年的老坑,这是历史上最后一次有组织、有规模的老坑采石,所得的这批老坑石为砚中珍品,时人称为“张坑”。


此砚作铭者为启寿,启寿者,姓邱,在光绪十五年(1889)为通判,庚寅年(1890)出任砚务官。此砚可能就是他在砚务官任上得到的佳砚。


清 光绪辛卯年邱启寿铭乐炳元刻端砚板 上海博物馆藏


表达文人的认知、感悟、志向等思想情感


在砚上抒发文人的思想感情是题铭中最为多见的。可以是由砚而生,也可以借砚而发,人生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入砚为铭。


如上海博物馆藏明陈洪绶铭端砚,砚左侧行草书铭:“吾身与子惜如玉,慁之金谷则取辱。老莲。”抒发了陈洪绶(老莲)视金银钱谷、高官厚禄为耻辱的清风亮节。砚为长方形抄手式。砚面呈门字形,砚堂淌池式,砚心微凹,墨池下陷,砚尾有拦水线。砚上侧行书铭:“香光主者砚”;右侧隶书铭:“尔惟坚,劘之亦久;尔惟默,携之何咎;尔惟不炎,翼文明而雅,与孤清绝俗者相友。似。”有“龙媒文题”和“易斋老人”款。下有“蒋氏谨旃”和“陈从周臧”收藏印。砚背楷书铭:“己未,予候补寓都门,客挟是砚来,阅其题识,乃于越陈章侯故物。噫!畸人异好,赏鉴必精,亟宜珍之,以抵韩陵片石。”有“龙媒”款。


此砚上最为重要的是陈洪绶的题铭,书法骨气洞达、遒劲有力而又流畅自然。抒发了陈洪绶的人生感悟与道德评判。


陈洪绶(1598—1652),明代杰出画家。字章侯,号老莲、莲子,晚号悔迟,更号弗迟、老迟,又号云门僧,九品莲台主等。浙江诸暨人。曾师兰瑛,长于花鸟、山水、尤精人物,亦善书法,能诗文。个性傲兀,生活放纵,不拘礼法。与北方人物画家崔子忠齐名,时称“南陈北崔”。此砚砚身有局部缺损,或许更能彰显其人孤傲不羁的性格。


蒋谨旃(1872—1926?),浙江海宁人,原名锦襄,字谨旃,家学渊源,工书法诗文,系徐志摩姑丈。


陈从周(1916—2000),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绍兴,原名郁文,晚年自称梓翁,室名梓室。当代著名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散文家,且工诗词书画。同济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园林学会顾问、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委员会副主任、美国贝聿铭建筑事务所顾问等。有《徐志摩年谱》《陈从周画集》《说园》《园林谈丛》等二十余种著作传世。系徐志摩表妹夫。


明 陈洪绶铭抄手端砚拓


清雍正丁未年(1727)高凤翰铭田田端砚则以“君子之德”赞美他的田田端砚,同时也把自己的文人意趣寄寓其间。砚身雕绿黄色莲叶三片,筋脉分明,翻卷自如,而以砚堂为莲池,砚右侧刻“田田”二字,下有隶书铭“南村画砚”,背面隶书铭“翡翠屑金,香露泛碧,中通外直,为我守黑,渐之摩之,君子之德”。“髯高”篆文印,左侧刻“丁未”年款,为雍正五年(1727)。附红木砚盒。


砚名“田田”原意指莲叶盛密状。《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一·江南》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后引申为莲叶。宋姜夔《念奴娇》词:“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故所谓“田田”端砚亦即莲叶形端砚。


高凤翰(1683—1748),字西园,号南村,晚号南阜。以书画篆刻闻名,富收藏,精鉴别。尤为嗜砚,藏砚千余方,择其佳者,题铭撰记,手书后大多自行琢刻,有《砚史》一书传世。


田田砚著录于高凤翰《砚史》摹本第九,旁有题:“此研为紫端石,而上多绿脉文理,则天成田田叶也。余因其似,倩能手成之,即名田田研而为之铭,如此。”落款:“南村识”,下有“事到可传皆是癖”篆书印。田田砚成于雍正五年,为传世最早的高凤翰铭砚。



清 雍正丁未年高凤翰铭田田端砚 上海博物馆藏


而乾隆辛丑年(1781)钱载铭端砚上的砚铭则记录了文人为朝廷开科取士的指导思想。砚呈长方形。有火捺、青花等石品,其中砚右侧的一枚金线火捺尤显不凡。砚面为淌水式,砚背琢覆手,砚两侧行书铭:“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会试,奉命知贡举,三月初六日入闱,携此砚。铭曰:‘方执圆融,择善而从。肃于外,惟至公。’”落款“礼部左侍郎钱载”。砚背的右下侧有“蒋谨旃”和“陈从周臧”收藏印。附漆砚盒。


钱载(1708—1793),字坤一,号萚石,晚号万松居士、百福老人,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雍正十年(1732)乡试副榜。乾隆元年(1736)举鸿词博学,未用。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官《续文献通考》纂修、詹事府少詹事,后授内阁学士兼礼部左侍郎,上书房行走,任《四库全书》总纂,山东学政。工诗文,善画。有《萚石斋诗文集》四十九卷传于世。


此砚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钱载任辛丑科会试知贡举(主掌贡举考试)时,携至考场之砚,清朝规定,会试首场考试为三月初九,考官提前三天入闱(进入考场)。砚铭“方执圆融,择善而从。肃于外,惟至公”反映了钱载为国家招贤纳士的治国理念。



清 乾隆辛丑年钱载铭端砚拓


清嘉庆癸亥年(1803)伊秉绶铭半璧端砚上的题铭则彰显了伊秉绶老而弥坚的雄心。此砚呈半圆形,即半璧。有鱼脑冻、青花、火捺等石品。砚面淌池式,砚背平。砚周缘隶书铭:“娟娟隐半规,文心妙清绝。老去志不磨,观书眼如月。嘉庆癸亥年伊秉绶。”砚背缘篆书铭:“半璧弯环是泮水,难忘当年横经此。墨卿。”砚背楷书铭:“道光庚戌年(1850)六月仲秋,象潮孙入泮,以先扬州公此研畀之,时咸丰元年(1851)上巳,梅石老人记于遂昜官舍,倩韩彝斋兄刻石。”红木砚盒上隶书铭:“先扬州公半璧研。”


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宁化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曾任惠州知府,扬州太守等官。喜绘画,工四体,其行楷有颜真卿之神韵,博采广收,兼师百家,自抒己意,为时人瞩目。其隶书成就最高,为清代碑学中的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书体横平竖直,结体方正,有较强的装饰意趣。


梅石老人即伊念曾(1790—1861),福建宁化人,秉绶子。字少沂,号梅石。嘉庆十八年(1838)拔贡,官严州同知。工篆、隶、镌刻。兼写山水、梅花。


此砚盒上题名作“先扬州公半璧研”,伊秉绶曾任扬州太守,故有“扬州公”之称,“先扬州公”是其后人对伊秉绶的尊谓。砚呈半璧形,又如古代学宫前半月形的泮池,故有“半璧弯环是泮水”之言。斯砚有二段题铭,其中一段伊秉绶作于嘉庆九年(1804),抒发了人老志不磨的情怀。另一段是伊秉绶之子伊念曾之铭,记录了道光庚戌年(1850)象潮(无考)孙入泮(指童生经考试合格后被录取进入府州县学,因学宫前有泮水,故称入泮),伊念曾以此如泮水样砚赠之,并请韩彝刻铭的事情经过。“上巳”即阴历三月三日,“遂昜官舍”是伊念曾的室名。



清 嘉庆癸亥年伊秉绶铭半璧端砚 王一平捐赠 上海博物馆藏


又如清道光壬午(1822)计楠铭凤凰池端砚,计楠借用“凤凰池”典故对自己仕途未能圆满自嘲几许。砚作椭圆形,色呈紫红,有青花、火捺、石眼、金线等石品。质地温润细腻。此砚琢制极为精妙,砚背自上而下浮雕一长尾的凤凰,尖喙凤目,以一枚层次分明的活眼巧做成眼珠,凤爪、凤身和凤尾以抽象、变形的手法表现。与砚背浮雕凤凰相对应的砚面有一凹陷的凤凰,组成阴阳双凤,砚面的阴凤凰如同剪影,同时可作为墨池之用,由凤首向凤尾还用渐起的雕刻技法,使其具有身形的变化。砚背铭:“此身不到凤凰池,老欲求名悔已迟。仿得玉堂新样好,几曾歌咏太平时。”落款:“壬午夏日寿桥计楠铭。”魏晋南北朝时设中书省于禁苑,掌管机要,接近皇帝,故称中书省为“凤凰池”。后引申为入朝任要职。



清 道光壬午年计楠铭凤凰池端砚拓


对砚的材质、石品与形制的描写和赞颂


文人与砚朝夕相处,砚几乎是他们最为亲近的伴侣。砚是否好用,砚形、石品是否称心如意,这些用砚的体会往往也是题铭的重点。


如上海博物馆藏明袁褧端砚,把砚的形状比之于玉圭,砚的品质比之于良玉。此砚随形,半雕半璞,砚面门字形,砚堂平坦,墨池下陷,砚堂有一绿眼,背有五眼。砚上侧刻隶书“五砚之三”;砚背隶书铭:“形如断圭,质比良玉,君子居之,归真返朴。”落款“袁枚”,下有“谢湖”篆文方印。右侧楷书铭:“此吾家先世尚之公谢湖草堂之砚,十世孙又恺购得之,而属余为铭。枚再书。”左侧下镌篆书:“子子孙孙永宝用。”楷书“廷梼”款。


袁褧,明苏州府吴县人,字尚之,自号谢湖居士,工诗善画。


袁枚(1716—1797),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等。


袁廷梼(1764—1810),字寿阶,号又恺,清长洲(苏州)人,为袁褧十世孙,精于考据,富收藏,室名“五砚楼”。


此砚为袁氏所藏五砚之第三砚,始为明袁褧所有,后被其十世孙袁廷梼购得,袁枚亦是袁褧之后,故为此砚两次作铭,堪称传奇。



明 袁褧端砚拓(正、侧)


袁枚还对一方竹节形绿端砚的形状赞赏有加。砚身为一段横向锯下的竹节,正面稍作琢磨为砚堂,背面则似竹节的自然质感。砚侧有行书铭:“端溪有石,其色绿。巧匠刳为一段竹,能饮隃糜,胜于玉。”行书落款“随园主人袁枚铭”。附漆盒。


此砚以绿端石巧做为竹节砚,宛若天成。袁枚铭言简意赅,“隃糜”为唐代制墨之所,后世代指墨。袁枚铭竹节形绿端砚著录于《广仓研录》。



清 袁枚铭竹节形绿端砚 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藏的清丁敬铭二十八宿端砚上的题铭则是围绕着砚上石品,二十八枚活眼组成所谓二十八宿图展开的。此砚圆角长方形,呈紫红色,有蕉叶白、青花、冰纹、金线、火捺等石品。砚堂为圆形,砚堂四周围以流云纹,云纹回转、起伏,在砚面形成高低错落,其中一块不规则的凹处妙化为墨池,砚背琢覆手,局部亦有流云纹。砚的正背面有大小不等、色泽不一的二十八枚活眼组成所谓二十八宿图。砚左侧隶书铭:“二十八宿罗心胸,玄精耿耿贯当中。”落款:“此李长吉句也。斯砚足以当之。丁敬题藏。”砚右侧行书铭:“道光庚子(1840)春,端江试毕,得观。石卿茂才所藏丁征君二十八宿砚。”落款:“钱唐戴熙记。”砚尾行书铭:“王云锦、杨霈、赵亨衢、林召荣同观于端溪讲院。”砚首楷书铭“宝砚堂珍藏”。落款“岳崧题”。砚背左侧收藏篆书长方阳文印“愙斋所藏第五砚”。所附紫檀盒盖上楷书铭:“芭蕉质,冰玉纹。青花点,凤眼神。胸有象,罗星辰。永宝守,超尘群。”落款:“宝砚堂主人属题,定安张岳崧。”


此砚砚质、石品、雕刻俱精,砚上铭文多篇,涉及丁敬、石卿(何传瑶)、戴熙、张岳崧和愙斋(吴大澂)等。


丁敬(1695—1765),篆刻家。字敬身,号砚林、钝丁、龙泓山人、孤云石叟,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为西泠八家之一,浙派开山祖。丁敬爱好金石碑版,精于鉴别,并富收藏。他能诗,擅长书法和绘画。著有《砚林诗集》《龙泓山人集》。


戴熙(1801—1860),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醇士(一作莼溪),号榆庵、松屏,别号鹿床居士(一作樚床)、井东居士。道光十一年(1831)进士,十二年翰林,道光十八年入直南书房,督广东学政,官至兵部侍郎,后引疾归,曾在崇文书院任主讲。工诗书,善绘事。


石卿即何传瑶,道光年间广东高要(今广东肇庆)人,号宝砚堂,砚学家,著有《宝砚堂砚辨》。


张岳崧(1773—1842),字子骏,一字翰山(一作懈山),又号指山,广东定安人。岭南书法家领军人物之一。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累官湖北布政使,护理巡抚。书法欧、虞。


吴大澂(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善画山水、花卉,书法精于篆书。


此砚原为丁敬所有,因砚的正背有活眼二十八枚,丁敬以李贺(李长吉)《高轩过·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因而命作》诗中的“二十八宿罗心胸,玄精耿耿贯当中”句喻之。到了道光年间,为广东砚学家何传瑶所藏。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科乡试,其时,戴熙为广东学政,“端江试毕”,何传瑶(以秀才身份参加乡试,茂才即秀才,故称其为石卿茂才)向学官戴熙和同科展示了此砚,经名家收藏而形状独特的二十八宿砚,引得众人留下砚铭。由于广东学政戴熙已作砚记,故同科的秀才只能留下姓名,虽然同科中不乏贤达,如杨霈者后来曾为湖广总督。而何传瑶与戴熙私交甚深,道光丁酉(1837)刊印的《宝研堂研辨》有序文两篇,其一即为戴熙,作序于道光十九年(1839)。


何传瑶对此砚喜爱有加,还延请岭南书法家张岳崧在砚盖上作铭,对砚质称赞不已。


清末,此砚又辗转至吴大澂,成为“愙斋所藏第五砚”。


清 丁敬铭二十八宿端砚 上海博物馆藏


摹写前人留于金文、石鼓文、汉碑、法帖等上的文字


学古、怀古、复古之风一直以来为中国文人所好。特别是到了清代中晚期,乾嘉学派风行文坛,这是一门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其中,以金石学考证古代历史、文献、器物等是乾嘉学派的重要理论基础。金石学的盛行,引导文人研究古物,摹刻金石、瓦券、泉币、古镜之风日盛。于是在砚上留下了篇篇对前人文字的摹写。


如上海博物馆藏清高晟刻翁方纲临兰亭序端砚,砚背就有一篇翁方纲临的《兰亭序》。砚呈四角略圆的长方形,砚缘阴刻夔龙纹,砚背覆手内以行书刻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一文,尾署“翁方纲临”,旁有“大兴高晟”款,砚右侧铭“嘉庆甲戌大兴高晟摹”,甲戌为嘉庆十九年(1814),左侧落“叶志诜、翁树昆同观”。附红木砚盒,上刻“兰亭砚翁覃溪缩临”。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大兴县)人,官至内阁学士,精金石考证,善鉴定碑帖,为清代中期名重北方的书法大家。翁方纲对《兰亭序》素有研究,所著《苏米斋兰亭考》对各种版本的《兰亭序》进行了临摹和研究,伍崇曜在《苏米斋兰亭考》尾跋中云:“(翁方纲)年八十余,犹能以寸纸临缩本兰亭,精神焕发,无一懈笔。”


叶志诜(1779—1863),字东卿,晚号遂翁,湖北汉阳人,名沣、名琛之父。嘉庆九年进册翰林院,除国子监典簿,充提调,升兵部武迁司郎中。有《平安馆诗瓷砚文集》若干卷。家藏书籍、金石甚富。



清 嘉庆甲戌年高晟刻翁方纲临兰亭序端砚(背) 上海博物馆藏


另一方清嘉庆辛酉年(1801)张燕昌摹刻西晋太康瓦券端砚,长方形,砚面平坦,琢近似叶形的墨池。墨池两侧有张燕昌行书铭:“端石具木纹理,砚之中隽品也。芑堂越日又笔。”砚右侧篆书砚名:“太康瓦券砚。”左侧行书铭:“心耕父执道长先生最嗜金石,日过书斋剧赏余长乐未央瓦,以此砚互易,后生何辛又添一重翰墨缘也。道光庚戌(1850)六月朔张庆镛。”下有“研史从治”篆书阴文方印。砚背摹刻西晋太康瓦券,署行书款:“辛酉秋七月既望,嘉禾张燕昌依原器摹。”


张燕昌(1738—1814),浙江海盐人,字芑堂,号文鱼,一号金粟山人,工篆隶,精金石篆刻,亦善竹木雕刻。为浙派鼻祖丁敬的得意弟子。性好金石文字考证之学,凡商周铜器、汉唐石刻,无不潜心搜剔,不遗余力。以其见多识广,往来多为收藏鉴古之名家若翁方纲、梁同书辈,故能多所取法,不囿一家,作品萧疏荡逸,意趣自得。有《金石契》《芑堂印存》等传世。太康瓦券著录于《金石契》第四卷。


清 嘉庆辛酉年张燕昌摹刻西晋太康瓦券端砚 上海博物馆藏


以上,通过实例说明明清题铭砚主要的四种内容,这些题铭砚上的铭文,除了提供给我们书法艺术的享受和以砚铭的形式保留古代文字外,还对研究砚的开采、材质、形制、制作、由来、价格及理解文人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大有裨益。


明清砚铭书法欣赏


清 道光庚寅年龙凤纹洮河石砚拓(正、侧)


清 康熙乙巳年吕留良铭团形端砚(背) 上海博物馆藏


清 仿汉石渠阁瓦砚 南京博物院藏


清 端石抄手砚 南京博物院藏


清 张问陶铭端砚及唐云绘张问陶铭端砚盖拓


清 周绍龙铭书卷式端砚


清 乾隆丁巳年高凤翰铭玉带池端砚 王一平捐赠 上海博物馆藏


清 道光癸卯年瞿应绍画竹澄泥砚 上海博物馆藏


清 道光癸卯年张廷济题芸台小像村石砚拓 上海博物馆藏


清 同治乙丑年费以耕画胡刻张熊小像抄手端砚拓(背、侧) 上海博物馆藏


清 金农小像端砚及拓片 天津博物馆藏


(文中上海博物馆藏砚图版由作者提供)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书法》(上、下半月刊)已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欢迎购买《中国书法》《中国书法·翰墨天下》年度合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