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磅】何绍基的金石朋友圈(多图)

 作草馆 2022-02-19

图片

何绍基画像
清 纸本 141厘米X77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何绍基(1799-1873),湖南道州人,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猿叟,又作蝯叟。道光十六年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充国史馆纂修、总纂、提调等职。因感于知遇,直言无隐,以致权贵侧目,终于咸丰五年因言事罣吏议去职。同治九年以后东游吴越,主持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兼主浙江孝廉堂讲席。同治十二年秋,病故于苏州,享年七十五岁。以编修诰授中宪大夫,后以季弟绍京候选道,貤封资政大夫。

图片

何蝯叟顾祠春禊图(局部)吴俊 清 纸本

何绍基是清代晚期继阮元、包世臣理论鼓吹之后出现的首位重要书家,书法会通颜鲁公、大小欧阳、李北海、苏东坡诸大家,晚年更遍临汉碑,故能自成一体,其书法被誉为“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

图片
   
作为一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坚持碑帖融合的书家,何绍基在取法北碑、变革行草笔法以及在楷、篆、隶等方面所获得的成就,标志着碑派书法的审美原则在各种书体领域的全面落实。何氏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家学的濡染,阮元、包世臣的书学理论以及邓石如的实践基础。他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使这些成果得以发扬光大。同时,他还热衷于金石交游,诸如六舟、吴云、陈介祺等一时名流都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

图片

何绍基书法四体皆善,尤以楷行、分隶最为人所称道。受其父何凌汉的影响,何绍基早年习书由唐楷入手。从存世的墨迹来看,他父亲的书法有深厚的颜字功底,是典型的“帖学”一路书风,典雅质朴。

图片

行书 黄庭坚《题摹燕郭尚父图》轴

清 纸本    

156.2厘米×81.7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图片

行书 陶渊明诗三首四条屏

清咸丰六年(1856)  

纸本    

192.5厘米×51.5厘米×4

湖南省博物馆藏

图片

行书横幅

清 纸本    

60.5厘米×119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何绍基曾自述:“先文安公藏宋拓本,临仿有年,每以'横平竖直’四字训儿等。余肄书泛滥六朝,仰承庭诰,惟以此四字为律令。”“横平竖直”的思想贯穿何绍基书法的一生,至老不渝。

阮元(1764-1849)是何绍基的老师,是清代碑学发展重要的奠基人物。所撰《南北书派》《北碑南帖》二文,力图从宏观的地域与风格视角来廓清书法史的发展脉络。系统的提出传统的两大内核:一是二王一脉的帖学体系,二是汉魏碑版、石刻的北碑体系。且明确指出,“望颖敏之士,振拔流俗,究心北派”,其用意在于“辨章学术”,倡古质而去媚俗,为书艺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图片

行书《点苍山中画仙歌》轴 阮元 

清 纸本    

129厘米×29.7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图片

隶书 采南补东联 阮元

清 纸本

165.2厘米×37.6厘米×2

湖南省博物馆藏

图片

阮元致碧塘先生信 

清 纸本

26.8厘米×12.6厘米×2

浙江省博物馆藏

何绍基承续了阮元“南北书派”“北碑南帖”的书学思想,虽然他曾一再强调自己“厌饫北碑”、“一生微尚在北碑”,但在实践过程中,他取径欧阳父子、颜真卿、李邕等家,实则是兼收并蓄,派兼南北,并没有完全拘泥于阮元“究心北碑”的学书理念,这也奠定了他日后“碑帖融合”的大格局。

清代另一位碑学大家包世臣(1755-1855)则在阮元的基础之上以“笔法”为核心,对北碑进行推崇。他的实践经验来源于邓石如,理论启示来源于阮元。更加强调由具体的用笔、技法来挖掘表现“北碑”茂密雄强的阳刚之美。且强调了北碑能得篆、分遗意的特征。

图片

包世臣、吴让之信札  

清 纸本

23.2厘米×12.3厘米×2

浙江省博物馆藏

图片

楷书 忌我欺人联 包世臣

清 纸本

119.4厘米×26厘米×2

浙江省博物馆藏 

但在何绍基看来,“包慎翁之写北碑,盖先于我二十年。功力既深,书名甚重,于江南从学者相矜以“包派”。余以横平竖直绳之,知其于北碑未为得髓也。”虽然二者都倡学北碑,但在实际的探索中,有着严重的分歧。

邓石如(1743—1805),是清代碑学思潮兴起后第一位全面实践和体现碑学主张的书法家,他不仅发展了篆、隶古体,也为囿于帖学中的楷、行、草书开辟了一条新路。


图片

隶书 邵雍《清夜吟》《安分吟》轴 邓琰

清 纸本

83 厘米×33.5 厘米

西泠印社藏


图片

隶书 六朝镜铭 邓琰 

清 纸本

106厘米×44.5厘米

朵云轩旧藏

邓石如对何绍基、吴让之、莫友芝、赵之谦等艺术大家影响甚大。何绍基对篆书一艺,最服膺完白。在《书邓完伯先生印存后为守之作》中他曾说到:“余廿岁时,始读《说文》,写篆字。侍游山左,厌饫北碑;穷日夜之力,悬臂临摹。要使腰股之力悉到指尖,务得生气;每著书作数字,气力为疲苶。自谓得不传之秘。后见石如先生篆分及刻印,惊为先得我心;恨不及与先生相见。而先生书中,古劲横逸,前无古人之意,则自谓知之最真。张翰翁、包慎翁、龚定庵、魏默深、周子坚每为余言翁摹古用功之深,余往往笑应之。我自心领神交,不待旁人告语也。”钦佩之情,溢于言表。

何绍基一生豪饮健游,行迹遍布四方。所到之处,无论是与友朋访碑椎拓,还是往返于书肆,购赏碑帖,均是其生活的常态,乐此不疲,与当时的许多金石学者交往密切。

图片

六舟手拓西汉定陶鼎手卷 

清 纸本

25厘米×663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在多次往返浙江的途中,何绍基与僧六舟(1791—1858)有着密切的联系。六舟和尚兼擅诗文、绘画、书法,尤擅传拓古铜器全形,堪称一绝。阮元曾以“金石僧”、“九能僧”称之。

道光三十年,何绍基衔恤南归,经过杭州,憩暑于净慈寺,和僧六舟达受“晨夕谭艺者五、六十馀日。两人者好谈、好驳,时适酷热不得雨,湖光如火,水渐渴,将不可以舫。六公欲破吾悲涕,则日出其积年所蓄金石打本及所藏名书古画,相与欣赏订正,有时辨驳风起,奇论电发,蚊蹲于鼻、汗流被髁而不知也。”且“六舟与余谭此事者廿年矣,每行脚所至,得有拓本奇秘者,必以其副寄我于京师”。

莫友芝(1811~1871)是晚清著名学者,篆、隶书家。所作篆、隶,师法邓石如,以雄强的笔力,开阔的体势而独树一帜。马宗霍《书林藻鉴》谓其:“篆、隶皆古拙有金石气,不以姿致取容,虽器宇稍隘,固狷者之美也。”

图片

篆书 偶然曷不联 莫友芝 

清 纸本    

131.2厘米×30.2厘米×2

浙江省博物馆藏

图片

篆书 节录《潜夫论》四条屏 赵之谦 

清纸本    

173.5厘米×71厘米×4

君匋艺术院藏 

何绍基作于同治甲子年(1864年)的《金陵杂述四十绝句》,后有莫友芝的题跋,谓:“尤天真超绝,脱尽书家一切蹊径,盖斯游极得意书矣。”对何绍基的书法颇为赞许。二人在篆书的创作中,都推重邓石如,但又各有己意。何绍基追寻“草势入篆”,更具灵动老辣,莫友芝劲笔直下,静穆沉雄。

赵之谦(1829-1884)是晚清杰出的篆刻家、书画家。其行、楷早年取法颜真卿,与何绍基学书并无二致。后接受包世臣“钩捺抵送,万毫齐力”的观点后,开始转习北魏、六朝造像,并通过对《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瘗鹤铭》等碑的特征意趣加以提炼,形成自家独特面貌。篆、隶书效法完白,后将北碑的用笔引入其中,几经陶铸,终出己意。

图片

隶书 节录《刘雄碑》轴 赵之谦 

清纸本    

92厘米×40厘米

君匋艺术院藏

图片

行书 节录李衎《画竹谱》四条屏 赵之谦 

清 纸本    

173.5厘米×71厘米×4

君匋艺术院藏

同治九年(1870),赵之谦写给魏稼孙的一封信中提到:“何子贞先生来杭州,见过数次,老辈风流,事事皆道驰,真不可及。弟不与之论书,故彼此极相得,若一谈此事,必致大争而后已,甚无趣矣。”这也表明何绍基的书学理念与当时流行的碑派是有显著差异的。


附:“涵抱万有——何绍基特展”

重点展品解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临《道因碑》册页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

纸本   27.4×52.1cm×5

湖南省博物馆藏

款识:戊申冬,临第三通,寄仲云世讲。何绍基。钤印:何绍基印(朱)、子贞(白)

清道光十一年(1831),何绍基在吴门(今江苏苏州)得唐代欧阳通《道因法师碑》拓本,之后曾多次进行题跋。此作为其临习《道因法师碑》第三通(书于道光二十八年冬),书赠媳兄湘阴李仲云,随书附信,有“习字需踏踏实实;想要脱出俗流,则要在平实中生出险妙”之言,明确表达出自己的学书观念。何绍基认为《道因法师碑》是学习欧阳询书法的门径,他赞赏此碑险妙的体势,并强调书写时既要有中锋运笔的蕴藉,又能表现出凌厉出锋的肆意。对《道因法师碑》大量的研习,也促使了何绍基在颜楷基础上的一次风格转变。
图片

楷书 安得壮哉联

清道光十五年(1835)

纸本    337厘米×51.3厘米×2

湖南省博物馆藏

释文:得仙人九节杖 ,壮哉昆仑方丈图。

款识:集杜句,恭介坦斋老伯大人雅寿,即请诲书,姻愚侄何绍基顿首拜。

欧阳坦斋字福田,号坦斋。湖南安仁(今湖南郴州)人。清嘉庆二十三年至道光二十四年(1818—1844)任岳麓书院山长。
清道光十五年(1835),何绍基第六次回湘参加乡试。适值欧阳坦斋诞辰,何绍基集杜甫诗句,书寿联为之恭贺。此幅寿联是目前可见何绍基作品中尺幅最大且流传有序的巨幅作品。尺寸,高有337厘米 ,宽达51.3厘米。
何绍基早年研习颜真卿楷书,对颜体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同时迷恋于欧阳通《道因碑》,用功颇深;此幅榜书大对联以颜体书风为主导,杂糅了欧体险峻的体势;结体修长、用笔凝练、含蓄,观通篇气势恢宏、雄健厚重,力能扛鼎,乃其榜书力作。


图片
临《董其昌临右军大令字卷》
清 纸本    24.5厘米×145厘米 私人藏
题签:何蝯叟临右军大令字卷。
款识:此临右军、大令各一则,盖余廿年前为庶常时书。石查世兄于厂肆买得,珍重藏护,令我愧愧。老来书非不进,似此谨静,自觉不复能矣。绍基自记,时丁巳秋九月朔。钤印:何绍基印(白)、子贞(朱)鉴藏印:江廧(白)、宗豪心赏(朱)、石查审定(朱)、壶夫(朱)、石查珍赏(朱)、胡义赞印(白)、石槎鉴藏(白)

图片

临《董其昌临右军大令字卷》(局部)

董其昌于临古用功极深,有大量的临本存世。何绍基此卷以董其昌临本为范本,除临董氏临王羲之《分甘帖》、王献之《玉版十三行》及董氏题跋之外,有跋自书一段。可知此跋书于清咸丰七年(1857),前段临摹于二十年前,即清道光十七年(1837)。这是何氏书法少有款署年份的作品之一,为我们深入了解这件作品提供了明确的线索,也为研究其书风变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董氏临古重神韵,书风潇洒、散淡。何绍基临书不仅继承了二王书风的蕴藉、典雅,也吸收了董其昌潇散、肆意,充分显示出何绍基对魏晋风度的向往和推崇。
图片

行书 论书语轴

清 纸本 127.5厘米×62厘米

长沙市博物馆藏

释文:姜白石《续书谱》,其妙蕴不减孙虔礼,更得松雪,可称双绝。其书意以《娑罗碑》写《定武兰亭》,极得意笔也。款识:贞木二兄属,何绍基。题跋:何道州晚年以篆隶笔作行草,悬锋直入,变化奇特,苍秀浑朴,独出新意。余酷嗜之,服膺既久,收藏亦多。此帧为道州晚年作品,平生经眼以此为最。原属滕县李学兄子善旧藏。壬申冬携济见示,因亟称之,遂毅然相赠,且以宝剑烈士为喻。余幸旧雨之重逢,庆墨缘之重叠,爰叙颠末,用志吾喜。癸酉春初,阳邱辛铸九书。

钤印:何绍基印(朱)、子贞(白)

鉴藏印:辛宝(白)、铸九(朱)、晓书楼(白)

何绍基书法由颜体入门,遍《黄庭经》《定武兰亭》《九成宫醴泉铭》《道因法师碑》《智永千字文》《张黑女》等诸帖,六十岁后醉心篆隶,碑帖兼容,最终形成其行书笔意杂糅、奇趣横生的新风貌。
此件作品是何绍基晚年最具代表的行书作品,融颜体浑厚饱满、欧体险峻锋利及魏碑古朴雄浑为一体。用笔悬锋直入,劲爽有力,笔画苍劲古朴,独出新意,结构奇倔多变,正欹相合。章法萧散古朴,虚实相生,任心为笔,抒发性情,正如马宗霍评:“晚岁行书多参篆意,纯以神行”。

图片

篆书 节录梁孝元帝《金楼子》四条屏

清 纸本 172.2厘米×45厘米×4

湖南省博物馆藏

释文:竟陵萧子良开私仓,济贫民。少有清尚,礼才好士,(居)不疑之(地),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着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居鸡笼山西邸,集学士写书(抄五经百家),依《皇览》(例)为《四部要略》千卷。招致名僧讲论佛法。

款识:何绍基。

钤印:何绍基印(朱)、子贞(白)

清代中期以后的篆书多是邓石如、吴让之的小篆风格,后人又大多学得“姿媚靡靡之态”,不复“茂密古朴之神”(康有为语)。何绍基的篆书则大有不同,其篆书得益于《秦诏版》《石鼓文》及三代鼎铭等,不重分布,以古朴为尚,注重气韵,具有鲜明的特点,是其碑学思想付诸实践的成果之一。此作共有四条屏,是何氏篆书的代表作品。通篇书写感极强,用笔生拙,潇洒率意,且富有质感,与其行草神韵如出一辙,观之则意味深远,大大超前于同时代书家的审美。


图片

 临《张迁碑》册页

清咸丰十年(1860)

纸本    25厘米×30.5厘米   24开

湖南省博物馆藏

款识:庚申又三月十九日,五十九通。蝯叟。

钤印:何绍基印(朱)、子贞(白)

何绍基六十岁以后沉迷于篆隶,其孙何维朴说他:“年六十在济南泺源书院,始专习八分书,东京诸碑,次第临写,自立课程。庚申归湘,主讲南城,隶课仍无间断。”在这段时间,何绍基临习了《华山碑》《樊敏碑》《张迁碑》《西狭颂》《礼器碑》《衡方碑》等十多种汉碑,尤以《张迁碑》《礼器碑》用功最多。据其日记记载,一日可临四五百字之多,可见在汉碑上用功之深。何绍基主张篆隶“重骨轻姿”,以追求古拙为重。他的隶书用笔空灵,看似洒脱、不经意,实则一丝不苟。晚年将各汉碑融为一体,气势雄浑,高古苍润,有浓厚的金石意味。《临张迁碑册页》是何氏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种竹日记》册

清道光二十七、二十八年(1847—1848)

纸本 27.5厘米×22.4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湖南省博物馆所藏《种竹日记》有明确的纪年,其起讫时间为清道光二十七(1847)年六月一日至道光二十八年(1848)九月二十日。

图片

何绍基日记 

清咸丰戊午己未 咸丰八年(1858)

纸本 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藏(中国香港)

释文:……究心,而中丞酷嗜富藏。又开《张黑女志》,从《山左诗钞》中见成榑奚林和尚诗,成一记“三絶句,藏此帖三十四年,不知奚林何人,今乃得之,快甚!上房做粽子。

初四日,夜风大,口静矣。王侣樵来一话。韦小坪来,遣人送至抚署去见雨翁,即当出城,明早准走,因寄子愚弟信。适于邸钞见张诗龄少宰谢御书《谊笃宗支》扁额折子,作诗一篇寄贺“各衙门送节礼。

五日,晴热,贺节清佳。想起都门、杭州两处,烦恼不可言。早饭时得鼎侄甘四日吴门书,浙事甚溃散,由杭徙苏者极多,船贵难雇,得口根云奏请和帅,援浙饷源已絶,因全靠沪上夷税,津门夷事未平,致彼间受困也,闷人得极。和王子梅诗,晚约朱伯韩、陈石邻及达斋同酌,因蓟门在书房过节,故请石翁同聚,而吾与桂儿……

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藏有《何绍基日记》二册,一册是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元旦至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五月廿九日的日记、一册是咸丰八年戊午(1858)三月廿三日至咸丰九年己未(1859)五月十三日间的日记,故简称“丙丁日记”、“戊己日记”。从其明确的纪年可知《种竹日记》是接续《丙丁日记》写的。

何绍基在日记中记录了不少日常生活,例如会友、写字、绘画、品酒题诗、观花赏月、郊游等,并多次记录了与浙江有关的内容。出现在何绍基日记中的人物可以百计,如林则徐、阮元、包世臣、程恩泽、魏源、龚自珍等,多是当时的文人雅士、社会名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颐素斋印谱

纸本 21.2厘米×11厘米 

西泠印社藏

何绍基既收藏,也操刀篆刻。西泠印社所藏《颐素斋印谱》二册,每册钤印50多方,合计100多方。以何绍基名字斋号印居多,其中大部分印章为何绍基所刻,也有吴熙载、吴咨等所刻印章。

图片

图片

图片

何绍基藏古印选

明中期以后,文人篆刻兴起,收藏古玺印之风盛行,何绍基亦于古玺印有收藏之癖。现存于湖南省博物馆的何绍基旧藏古玺印有秦汉魏晋官印52方,私印214方,藏品体系完备,除典型汉印之外,鸟虫篆印、肖形印,铜印、银印,穿戴印、母子套印、六面印,各种形制均有收藏,且大部分至今保存完好。


图片

何绍基旧藏顾莼画梅

清 纸本 65厘米×170厘米

西泠印社藏

图片

何绍基旧藏顾莼画梅(局部)何绍基跋 

图片

何绍基旧藏顾莼画梅(局部)曾国藩跋 

清道光十二年(1832)何绍基在京师为张履题顾莼、朱为弼所画《梅花图》,后张履以《顾莼绘梅花图》赠何绍基。此后何绍基相继邀请张履、何凌汉、曾国藩、朱为弼、陈瑞林、何绍业、何绍京等二十余位师友为之题跋。陈瑞林跋文中有“子贞仁兄以张渊甫所赠顾南翁画梅属题”数字,可证明此作是何绍基的藏品。何绍基交友甚广,师友间诗画唱和、论交金石,尽显淡雅渊冲的学者风范。此幅何绍基旧藏画作中的诸多题跋,也从多角度展示出清道、咸间士人学者的高情雅致。
(转自浙江美术馆 特此鸣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