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最早朦胧诗人,一字一句把唐诗推向新高度

 sfq1 2017-06-06

唐诗江湖第十七回:张说之三度拜相 七言诗渐入妙境

中国最早朦胧诗人,一字一句把唐诗推向新高度

文/时间领主

诗曰: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

1

上回书说到,李白前往扬州凭吊张若虚,再读《春江花月夜》有感,乃赋诗《把酒问月》。诗中有言,“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却不知,这诗中所言,鬼使神差地成为某一个人的写照。你道何许人也,容我慢慢道来。

公元667年,唐乾封二年,唐将李勣、薛仁贵率军破高丽十数城。在京城,唐高宗心绪难平。“这么多年来,你们都给朕推荐了什么人呢?德才兼备的人就这么难找吗?”他气呼呼地责怪着身边的大臣。

大臣们正襟危坐,不敢吱声,这让唐高宗更是光火。

“陛下,天下不是没有贤人,也不是群臣埋没贤人。而是一有举荐,就被好事者指为结党营私。如果陛下真的能诚心诚意对待臣下,谁不愿意举荐贤人呢?因此,这个问题的关键在陛下,而不在群臣。”唐高宗循声望去,一名年轻人朗声说。原来是司列少常伯李安期,初唐大诗人李百药之子。

唐高宗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荒废多年的科举举荐制度再次回到正确的轨道。

这一年,即将执掌大唐文宗30余年的人,在河南洛阳诞生了。

他就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宰相和文学家张说。

张说,字道济,或字说之,祖籍洛阳。12岁时,其父张骘死于洪洞县丞任上,从此与母亲冯氏相依为命。小张说聪明好学,23岁那年,武则天称帝前夕,特意去洛阳城南亲试举人。张说策论天下第一。武则天将其改为乙等,授太子校书郎。

从此,张说开始了自己顺风顺水的仕途生涯。

中国最早朦胧诗人,一字一句把唐诗推向新高度

2

当了皇帝后的武则天,宠幸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为掩人耳目,二人拉拢了一批文人学士编书。30岁出头的张说作为有名的诗人,参与了《三教珠英》等大型图书的编撰,被称为“珠英学士”。张说也因此功被提拔为右史、内供奉,后来又拜为中书舍人,掌管皇帝制敕文书的起草,进入大唐的权力中枢。

可好景不长。就在张说风光得意之时,意外的打击突然袭来。因不愿同流合污诬陷宰相魏元忠谋反,张说得罪二张兄弟,被流放钦州。

就在张说心灰意冷,以为就此了却残生时,宫廷内又发生了一起重大历史事件。五王政变,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复位。张说随机被召回,先后担任兵部员外郎、工部侍郎、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后来,李隆基消灭韦后的政变中,张说再次拥护李唐,做出了突出贡献,升迁为中书侍郎,并一度兼任雍州长史。

随后,在李隆基授意下,张说又干净利落地处理了谯王李重福(中宗长子)在洛阳的反叛事件,回到长安即拜为太子侍读。

公元711年正月,张说迎来了自己仕途中的第一个高潮,以中书侍郎的身份担任宰相。同时在相位的有宋瑕、姚崇等人。但很快,他就又卷入一场宫廷纷争之中。

这次,轮到私交甚好的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进行你死我活的较量。

中国最早朦胧诗人,一字一句把唐诗推向新高度

张说和姚崇等人站到了一起,支持李隆基。在太平公主的压力下,李隆基主动上奏睿宗罢了宋瑕和姚崇的相位,而张说却因建议让李隆基监国而继续做宰相。然而,太平公主并未罢休,继续施压,终于让睿宗并罢五相,张说以尚书左丞身份分司东都。

看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已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但李隆基念在血亲关系,仍犹豫不决。张说从东都洛阳派人献上佩刀,向李隆基表忠心,并请其早定决心,先动手为强。712年6月,李隆基终于听取张说建议,诛杀太平公主党众,大赏功臣。7月,张说被召回,拜检校中书令,8月封为燕国公,9月正授中书令,第二次担任宰相。

712年底,姚崇也再次拜相,这让张说很不爽,便暗中阻挠,。姚崇得知后奏明唐玄宗,玄宗借机把张说贬为相州刺史,次年再将至为岳州刺史。此后几年,他辗转在荆州、幽州、并州等地,都颇有政绩,立有战功。

开元九年,姚崇病故。唐玄宗又想起了张说,任其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次年提拔兼任知朔方军节度大使。开元十一年,张说把当时的首相中书令张嘉贞排挤出朝,自己当了中书令,从而完成了第三次拜相的历史使命。

这时候,张说已经56岁了。他原本认为,自己波澜起伏的一生,应该盖棺定论了,却不想,在他59岁时,他再次被罢相。而这次的原因,竟是在玄宗前一年的封禅泰山时,他大肆提拔自己的亲信,招致不满。

然而,罢了相位后的张说,反而意外得到了玄宗的格外关照和尊重。两人私交相当深厚,意气也颇为相投。730年,张说病逝,终于走完他起起伏伏的一生。唐玄宗极为悲痛,亲自为他写了神道碑文,并御笔赐谥曰“文贞”。

中国最早朦胧诗人,一字一句把唐诗推向新高度

3

作为历史大转折时期的传奇人物,张说三度拜相,人生更是大起大落。

他因此成为中晚唐时期文人笔记中的话题人物。沈既济在《枕中记》中描写的那个做黄梁梦的少年卢生,就是以张说为原型的。其他回顾开元时期逸事的笔记小说,张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

这不仅仅因为他官做得大,更因为他在当时的特殊历史时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武能安定边疆,文能统领文坛,粉饰太平,为开元之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说执掌大唐文坛30多年,著有文集30卷,《全唐文》收录其文211篇,《全唐诗》收录其诗293篇。这里小编带大家欣赏他的一首小诗《蜀道后期》——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这是张说在校书郎任内出使西川时所写,虽只寥寥二十字,却颇能看出他写诗的技巧和才华。

一个到外地出差的旅人,总是怀着对亲人的眷恋,去的时候与日月赛跑争时间,一到目的地就盘算着回归的日期。短短10个字,把游子的心思刻画的细腻、可感。

接着笔锋一转,情况突变,原定秋前赶回洛阳城的希望落空。游子心中,当然怅惘。然而诗人却宕开一笔,埋怨起秋风:这秋风也真够无情的,不肯等我,径自先回到洛阳去了。

一首小诗写的如此玲珑婉转,朦胧含蓄,而又意犹未尽,可见此公功底。

中国最早朦胧诗人,一字一句把唐诗推向新高度

再看他的代表诗作《送梁六自洞庭山》——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这是诗人谪居岳阳时的送别之作。梁六是诗人的朋友、潭州(今长沙)刺史梁知微。当时,他从洞庭山(君山)出发,途径岳阳入朝。诗人在此相送。

谪居送客,看孤帆远去,该是何等凄婉。“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但诗人只说到“巴陵一望”,后三字忽然咽下去了,成了“洞庭秋”,纯乎写所见之景了。句中不含悲,却让人联想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湖上秋色,更让人感受到“目眇眇兮愁予”。

洞庭湖上,有美丽的君山,但在今天看来,却显得孤独,因此是“孤峰”,联想到诗人被贬岭南,足见送人者心情之孤。

关于君山的传说很多,第三句就由实转虚,由写景转抒情。神仙之说是那样虚无缥缈,洞庭湖水是如此广远无际。眼前,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变得“不可接”了,自己的心潮怎能不随湖水一样悠悠不息呢?

“心随湖水共悠悠”,这个意犹未尽的结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而用意更为隐然;又叫人联想到“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比义却不那么明显。

中国最早朦胧诗人,一字一句把唐诗推向新高度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胡应麟则说,“唐初五言绝,子安(王勃)诸作已入妙镜。七言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至张说《巴陵》之什,王翰《出塞》之吟,句格成就,渐入盛唐矣。”

这首《送梁六自洞庭山》,细细品味,正如张说其人。诗人是初唐走向盛唐的代表人物,诗作则是七绝由初入盛的里程碑式作品。

这正是——

文韬武略济苍生,三度拜相建奇功。

波澜宦海等闲度,诗开盛唐律趋臻。

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