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元名相的一首七绝,全诗意境雄浑感情沉厚,被誉为七绝入盛之作

 云端书馆 2023-09-04 发布于河北

唐代诗坛,七言绝句名家辈出,佳作不胜枚举。王昌龄、王之涣、李白、王维、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等都是负有盛名的七绝诗家。相比于五言绝句、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七绝的成熟相对较晚。

早在初唐王勃、沈佺期、宋之问等诗人的时代,五绝、五律七律都已成熟规范。然而那时的七绝仍然音律未谐,常用对仗作结,很像是半截律诗,缺乏韵味。

直到盛唐开元时期,七言绝句才渐入佳境。而标志着七言绝句走向成熟的便是开元宰相张说的这首《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张说〔唐代〕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这首诗的大意是:

站在巴陵极目远眺,满眼只见洞庭湖的秋色。君山形单影只,就像漂浮在湖面上。神仙之说美丽虚无,我的心就像洞庭湖水浩渺广远,悠悠荡荡。

张说晚年在唐玄宗时贬谪岳阳,这位开元名相,晚景抑郁凄凉,诗风越发“凄婉”。这首诗被称为“盛唐气象”的代表作,是他晚年七绝的登峰之作。

巴陵即岳州,就是今天湖南岳阳。梁六名梁知微,排行第六,故称梁六,当时任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是诗人的老友。他当时奉诏经过岳州进京,诗人在岳州近旁的洞庭山(即洞庭湖中的君山)为他送行。

“巴陵一望洞庭秋”,看起来只是平铺直叙,而写得境界开阔,意象清远,写出了湖水浩瀚、一望无际的洞庭秋色。一个“秋”字,无限蕴藉,无限情味。

“日见孤峰水上浮”,写到在眺望洞庭湖时自然进入视野的洞庭山。“浮”字,如实地表达了他极目远眺时的直接感受,正是靠这一个字把洞庭山在湖水的波涛起伏中载沉载浮的光景写活了。

“闻道神仙不可接”,诗人目睹洞庭山,引出一段虚无缥缈的神话,湖山模糊,浮想联翩。

诗人正是因望见此山而联想到神仙,并从而产生“不可接”的慨叹。这个慨叹,就句内意而言,是有感于神仙只存在于传闻、想象中,人天遥隔,难以交接。而弦外之音,则“神仙”云云,应当不只是对湘灵神话的遐想,不是泛泛的因景兴叹,而是别有寄意的。

“心随湖水共悠悠”,客人顺流东下,诗人伫立湖畔心事浩渺,思潮澎湃,不能跟着客人神游京阙,只好与烟波迷惘的湖水一同悠悠不息。一种沉重的失落感,是别情,也是自身遭遇的悲叹。

全诗从实景到虚境,却句句浸透了诗人之情。景写得真实自然淡泊清远,情写得扑朔迷离隐晦曲折。情融于景如盐溶于水,似乎无所用意,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猝然相合,不加斧凿,出口成章,然言有尽而意无穷,确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此诗则通体散行,风致天然,“惟在兴趣”,全是盛唐气象了。作者张说不仅是开元名相,也是促成文风转变的关键人物。其律诗“变沈宋典整前则,开高岑后矫清规”,亦继往而开来。而此诗则又是七绝由初入盛里程碑式的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