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鉴赏辞典》第四十五首《送梁六自洞庭山》(张说)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古风泊客一席谈】

  送梁六自洞庭山


     【初唐·张说·七绝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拼音版:

bā líng yī wàng dòng tíng qiū ,rì jiàn gū fēng shuǐ shàng fú 。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wén dào shén xiān bú kě jiē ,xīn suí hú shuǐ gòng yōu yōu 。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作品介绍]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是唐代大臣张说的作品。此诗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绘,寄托着作者宦游异乡的沉郁心情和对朝廷的思恋情绪。在诗中,诗人的心绪始终与洞庭湖山水相伴相随,洞庭湖、君山的山水色形,被抹上了诗人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全诗即景遣怀,寓情于景,不显刻划而意境自现;韵脚分明,音律优美,是初盛唐之际七绝的成熟之作。

[注释]

⑴梁六:即梁知微,时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途径岳阳入朝。洞庭山:即君山,位于岳阳市西南的洞庭湖中,风景秀丽。

⑵巴陵:郡名,即岳州,今湖南岳阳。

⑶孤峰:指洞庭山,即君山。

⑷闻道:听说。神仙:指湘君、湘夫人等传说中的神仙。《拾遗记》:“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

⑸湖:即洞庭湖。悠悠:悠长,自然。

  [译文]

放眼遥望巴陵地区洞庭湖一带的秋景,成天看到的就是这孤独的君山漂浮在水中。

传说这君山上曾居住着神仙可惜未能得见,我的心潮随着那荡漾的湖水绵远悠长。

  [作者介绍]

张说(667~730),唐朝大臣。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人。武则天时应诏对策,得乙等,授太子校书。中宗时任黄门侍郎等职。睿宗时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劝睿宗以太子建国。玄宗时,任中书令,封燕国公。擅长文辞,时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与苏颋(袭封许国公)并称为“燕许大手笔”。其诗多应制之作。被贬岳阳时的作品,较有特色。有《张燕公集》。

赏析

这是作者谪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阳)的送别之作。梁六为作者友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遂有与诗人的相遇。当时作者被贬为岳州刺史,在为梁知微举行的送别宴会上创作此诗。洞庭山(君山)靠巴陵很近,所以题云“自洞庭山”相送。

整体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八十九。下面是李白研究学会理事、四川诗词学会理事、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严羽有一段论诗名言:“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离了具体作品,这话似玄乎其玄;一当联系实际,便觉精辟深至。且以张说这首标志七绝进入盛唐的力作来解剖一下。

这是送别之作。诗中送别之意,若不从兴象风神求之,那真是“无迹可求”的。

谪居送客,看征帆远去,该是极其凄婉的怀抱(《唐才子传》谓张说“晚谪岳阳,诗益凄婉”)。“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首句似乎正要这么说。但只说到“巴陵一望”,后三字忽然咽了下去,成了“洞庭秋”,纯乎是即目所见之景了。这写景不渲染、不著色,只是简淡。然而它能令人联想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九歌·湘夫人》)的情景,如见湖上秋色,从而体味到“巴陵一望”中“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怀。这不是景中具意么,只是“不可凑泊”,难以寻绎罢了。

气蒸云梦、波撼岳阳的洞庭湖上,有座美丽的君山,日日与它见面,感觉也许不那么新鲜。但在送人的今天看来,是异样的。说穿来就是愈觉其“孤”。否则何以不说“日见‘青山’水上浮”呢。若要说这“孤峰”就是诗人在自譬,倒未见得。其实何须用意,只要带了“有色眼镜”观物,物必著我之色彩。因此,由峰之孤足见送人者心情之孤。“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四溟诗话》),却于有意无意得之。

关于君山传说很多,一说它是湘君姊妹游息之所(“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说“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拾遗记》),这些神仙荒忽之说,使本来实在的君山变得有几分缥缈。“水上浮”的“浮”字,除了表现湖水动荡给人的实感,也微妙传达这样一种迷离扑朔之感。

诗人目睹君山,心接传说,不禁神驰。三句遂由实写转虚写,由写景转抒情。从字面上似离送别题意益远,然而,“闻道神仙——不可接”所流露的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与别情当有微妙的关系。作者同时送同一人作的《岳州别梁六入朝》云:“梦见长安陌,朝宗实盛哉!”也有同一种钦羡莫及之情。送人入朝原不免触动谪宦之感,而去九重帝居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也算“登仙”。说“梦见长安陌”是实写,说“神仙不可接”则颇涉曲幻。羡仙乎?恋阙乎?“诗以神行,使人得其意于言之外,若远若近,若无若有”(屈绍隆《粤游杂咏》),这也就是所谓盛唐兴象风神的表现。

神仙之说是那样虚无缥缈,洞庭湖水是如此广远无际,诗人不禁心事浩茫,与湖波俱远。岂止“神仙不可接”而已,眼前,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变得“不可接”了,自己的心潮不禁随湖水一样悠悠不息。“心随湖水共悠悠”,这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尾,令人联想到“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而用意更为隐然;叫人联想到“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比义却不那么明显。浓厚的别情浑融在诗境中,“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死扣不着,妙悟得出。借叶梦得的话来说,此诗之妙“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能到”(《石林诗话》)。

胡应麟认为此诗“句格成就,渐入盛唐”,他所作的评价是公允的。七绝的“初唐标格”结句“多为对偶所累,成半律诗”(《升庵诗话》),此诗则通体散行,风致天然,“惟在兴趣”,全是盛唐气象了。作者张说不仅是开元名相,也是促成文风转变的关键人物。其律诗“变沈宋典整前则,开高岑后矫清规”,亦继往而开来。而此诗则又是七绝由初入盛里程碑式的作品。 

名家点评

凌宏宪《唐诗广选》:蒋仲舒曰:但言悠远,而别意自见。美人秋水之思,当是别后意耳。

陆时雍《唐诗镜》:后二语托兴,兼寓别情。

沈德潜《唐诗别裁》:远神远韵,送意自在其中。此洞庭为神仙窟宅,然身不至,唯送人之心与湖水俱远耳。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不着一字(末句下)。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不言送别,而送别之神情透露。

胡应麟《诗薮》:唐初五言绝,子安(王勃)诸作已入妙镜。七言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至张说《巴陵》之什(即此诗),王翰《出塞》之吟,句格成就,渐入盛唐矣。

朱宝莹《诗式》:开首先写洞庭,再入“山”字,所谓就题起也,然却有突兀高远之势,而一种送别之情已含在其中,要在“一望”、“日见”四宇咀嚼而得。三句入送梁六,言梁入朝如神仙之不可接迎。四句从送后落笔,言只心随湖水悠悠而去,不特题后摇曳生情,似此缠绵悱恻,不失诗人敦厚之旨,盛唐作者所以为正声也。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此诗言烟波浩渺中,神仙既不可接,客帆亦天际迢遥。末句之悠悠凝望,即送别之心也。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首二句实写洞庭湖山,中夹第三句,遂使实境化成缥缈之景,引起第四句别情,便觉悠然无尽。

佚名

赏析

荆楚大地,洞庭湖畔,向来是历代文人墨客的伤心隐痛之地,自从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披头散发,行吟泽畔后,自从贾谊怀珠抱玉, 藏情隐志,远离帝京,贬居长沙之后,这块湖湘热土就被涂上了一层抑郁苍凉、穷愁凄惨的文化色彩。唐代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张说曾于开元初年因故被贬洞庭湖畔岳州,好友梁六时任潭州刺史,途径岳州入朝,张说于洞庭湖畔送别友人,感时叹世,黯然神伤,写下这首《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句大笔勾勒,磅礴写意,烘染秋色,凸显秋意。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诗人在洞庭湖之畔的巴陵故城送别友人,耳闻猎猎秋风扑面而来,目接无边落木萧萧而下,心中涌起一种遥远凄切、苍茫寒凉的浓浓愁绪。众多诗人在洞庭湖畔留下各种情思,张说这一望,满天秋意,满湖秋水,满面秋风,满心惆怅。

次句扩展背景,注目君山,移情于景,暗伤身世。洞庭一望无边,波光粼粼,沾染氤氲湖光水汽的一轮新日,顺着君山慢慢爬到空中,挥洒下一篇耀眼的光辉。摇曳生姿,水波微荡,君山浮游于水天一色之间,动荡在诗人的悠悠心海。如此浩渺秋水,友人即将扬帆而去,直上朝廷,而诗人却谪居岳州,遥无归期,心绪难宁。“孤峰”情景双关,意蕴丰厚。既指洞庭湖上孑然独立的君山,又暗示诗人孤独难耐的内心,失落与孤寂共存,痛苦与不安同在;还含蓄地传达出友人远去,诗人久久注目,不忍离去的孤凄心境。

三、四两句写情写景,亦虚亦实,含情无限,回味无穷,诗人目睹君山,心接传说,不禁神驰。朋友出没风波,远上朝廷,渐行渐远,自己身不能随,迁谪荒蛮,又如何不焦急,不忧心呢?末句暗示诗人送友入朝而起的思阙怀乡的复杂心情,并非只是单纯牵挂友人的渐行渐远,而是慨叹自己不能如友人一样再度回朝廷,对自己无尽无期的谪居生活免不了自怨自艾。

纵观全诗,取象空灵,意味隽永,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体现了一种含蓄蕴藉、委婉凄迷的艺术风格。诗不言愁而愁意弥漫,幻化为心上之秋,张说的去国怀乡之思、忠而被谤之愤就这样巧妙的融合在洞庭山水中,千年流转,千年动人。

佚名

赏析

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梁六即梁知微,为张说好友。张说谪守岳州(今湖南岳阳)时,梁由潭州(今湖南长沙)入朝,途经岳州,张作诗相送。

洞庭山,又名君山,矗立于浩淼的洞庭湖中,故称孤峰,传说其中有神仙窟宅。前二句点出送梁六的时令(秋)、地点(洞庭),巴陵(即岳州)“一望洞庭秋”,表面上看,是当前景色,实际上反映了谪居岳州的诗人之凄凉心境。《唐才子传》谓张说“晚谪岳阳,诗益凄婉”。远谪异乡,看友人征帆远去,自己能不凄然? “孤峰水上浮”。“浮”字十分传神,眼前湖水荡漾的实感化为君山浮动的意象,使静物动化。由此引出第三句“闻道神仙不可接”。既不可接,自己只好“心随湖水共悠悠”而心向往之了。说“神仙不可接”是事实,用了“闻道”(听别人说)二字,更显得委婉别致。这里的“神仙不可接”和“心随湖水共悠悠”似乎是陈述自己对朝廷的想望,梁六是入朝去的,而自己却前途未卜。《唐诗纪事》认为此诗末句“盖心存魏阙之意”,是有一定道理的。

此诗为送别,但送别之意却无迹可求,“心存魏阙”之意也隐微深沉。诗人借眼前景物表述自己对梁六入朝的歆羡与对朝廷的思念,深藏不露。诗写得十分自然、平实,毫无造作的痕迹!有人认为是七绝由初唐进入盛唐的里程碑式之作。

既谪岳州,而诗益凄惋,人谓得江山助云。( 《新唐书·张说传》)

远神远韵,送意自在其中。比洞庭为神仙窟宅,然身不至,惟送人之心与湖水俱远耳。(沈德潜《唐诗别裁》)

此诗言烟波浩渺中,神仙既不可接,客帆亦天际迢遥;末句之悠悠凝望,即送别之心也。(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佚名


送梁六自洞庭山》   [初唐·张说·七绝]

巴陵(líng)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放眼遥望巴陵地区洞庭湖一带的秋景,成天看到的就是这孤独的君山漂浮在水中。

巴陵:郡名,即岳州,今湖南岳阳。孤峰:指洞庭山,即君山。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yōu)悠。

传说这君山上曾居住着神仙可惜未能得见,我的心潮随着那荡漾的湖水绵远悠长。

神仙:指湘君、湘夫人等传说中的神仙。

初读《送梁六自洞庭山》一诗,可能感到不知所云。因此,必须细细研读此诗的历史背景。

这是作者谪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阳)的送别之作。梁六为作者友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梁知微。梁六时途经岳州入朝,遂有与诗人的相遇。当时作者被贬为岳州刺史,在为梁知微举行的送别宴会上创作此诗。洞庭山(君山)靠巴陵很近,所以题云“自洞庭山”相送。

巴陵(líng)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放眼遥望巴陵地区洞庭湖一带的秋景,成天看到的就是这孤独的君山漂浮在水中。

诗人谪居岳州,为刺史。在送友人一诗袒露心路:自己贬居岳州,其实就如水上漂的孤峰君山一样啊。

山峰,有的人看到的是峻伟,而诗人看到的是孤独无据。尤其,诗人看到友人梁六入朝,心中更是感慨(京官为贵,何况被贬)。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yōu)悠。传说这君山上曾居住着神仙可惜未能得见,我的心潮随着那荡漾的湖水绵远悠长。

按说贬居岳州,可惜不能受教于神仙。自己也不能像神仙一样放下烦恼事、朝中事,于是乎,被贬的一颗受伤心,老是如湖水般久久不能平静。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是一首送别诗。此诗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被贬异乡的忧郁心情,同时也寄托着诗人希望早日被朝廷起复的炙热心情。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