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上善治水”与“上善若水”的辩证分析

 你我同行66 2017-06-07

   目前,社会上人们似乎对老子“上善治水”的教育理念颇多争议,争议的焦点集中在究竟是“上善治水”还是“上善若水”,一个“治”和一个“若”成了人们难解难破的哑谜。
   :《说文》古水名,音chi。《辞源》(1)管理,疏理。《论语》“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如治学、治经等。(2)惩处。《史记·李斯传》》“赵高治斯,榜掠千余。”(3)与“乱”相对。《易经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又引申为治水、治下、治理、治化、治平、治世,治兵等,指整治、修治、治理事物之意;治生、治行,《管子》“治行为上,爵列为下。”指治理人的操守行为;治命,《左传·宣十五年》“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治体、治安等均为治理人的身体内和身体外一切事物、事理之意。
   :《说文》“若,择菜也。”《玉篇》“杜若,香草。”《辞源》(1)选择。(2)顺从。《书经》“钦若昊天。”(3)好像。《书经》“若火之燎于原。”(4)如此,这样。汝。假如,如果等义。(5)若水:古水名。有若许、若干、若何等均表示好像、如是之意。
   从上面的注解我们可以看出:帛书校注本《老子·德道经》中的“上善治水”和通行本《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在本义上和理念上都存在着根本的差别。
   a、帛书甲本《老子》是最接近老子本义的著作,它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比敦煌本、楚简本都要早,而且这些版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顺序,揭示了老子淳德归道的本义,是最能体现老子思想的真本。《老子·德道经》是忠实地整理、校订帛书甲本《老子》的基础上,参证乙本、楚简本、敦煌本及通行本,而校注的符合老子原貌的真本,为区别于其它版本,故称《老子·德道经》。对于“治水”还是“若水”问题,帛书甲本《老子》第五十二章为“上善治水”,乙本为“上善如水”,通行本《道德经》为“上善若水”。所以,为了体现老子的本义,《老子·德道经》坚决地恢复了“上善治水”的原貌,将老子“上善治水”的教育思想大白于世,大白于天下,使老子最具有民族特色、迥异于整个西方教育理论的天人合一教育方法服务于民、服务于社会,使《老子·德道经》重新发挥它治身、治国的重大作用。
   b、同时,《老子·德道经》自始至终是承继了中华道德根文化的基因,忠实地翻译、转录、承载了伏羲、黄帝以来的道德根文化基因,是后人实践“修之身,其德乃真”的修真学说、修身学说,是后代通过实践道德、实践圣人之治的方法论,达到天人合一而淳德归道的实证科学。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全民教育、终生教育的教育大纲,是一部实证宇宙真理而获得大智慧的实践宝典,是一部运用道德的能量即道光德能来修证性命、再造道德品格的教育瑰宝。所以,《老子·德道经》并不单纯的世人眼中的一部探索宇宙奥妙的哲学学说,也不仅仅是一部知识性的道德伦理学说,更不是被术士们、兵家们、谋士们招摇应世的谋略学、兵法术等等。
   《老子·德道经》的“上善治水”的教育理念,正是承袭了中华道德根文化修身、修真的基因,运用上善的道德能量治理、整治、矫正、刷洗、净化进而德化人们体内70%以上的水,从而达到修养性命、再造道德品格的治心、治身的修养作用。这个“治”精妙绝伦、妙到毫巅!恰如其分的将中华道德文化基因的治心、治身的作用,运用到“上善治水”的教育理念之中。如果改成“上善若水”,则不仅基因丢失,而且发生了基因变异,使修养性命再造道德品格的意义全失,从而违背了老子修身、修真的本义。
   c、《老子·德道经》首重道德的能量性,运用道光德能滋养心灵从而德化人心、净化人身,达到培养道德心灵和品格是《老子·德道经》的本义,当今科学的水结晶研究成果也毫不留情地证明了道德的能量性。历代以来人们尊称《老子·德道经》为五千灵文,一字一灵符等。这个“灵文”“灵符”正是道德能量性最真实、最有力的佐证,它透露了实践者、实证者的心声。《悟真篇》中“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圣真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就是“上善治水”中“治”字的最好说明。“治”字更能体现道德的能量性,它将道德能量对人们身心的滋养、营养作用,和对人们道德品格的升华作用揭示得惟妙惟肖。古人治经,遣词造句极为慎重,一字千钧不敢马虎,一个“治”力透纸背,将道德能量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特性揭示得淋漓尽致,这正好证明了《老子·德道经》不仅是修身的宝典,也是治国的法典。
   而“上善若水”则完全丧失了道德的能量性,丢失了《老子·德道经》运用道德能量修身治国的积极意义。“治”是动词,有积极、主动,充满朝气渴望升华之意。而“若”则是消极、被动,充满把人引向逃避现实、消极悲观的意味。一个“若”字不仅丢失了道德能量对人们体内70%以上生命之水的治理、再造作用,而且干脆否认道德能量的存在性!否认道德能量修身治国的积极功用,用消极避世的颓废思想和所谓的无为思想来麻痹人们的道德意志,将人们引向歧途而不觉,甘心受其愚弄而不知!
   d、《老子·德道经》的“上善治水”篡改为“上善若水”,正是用消极思想和所谓的无为思想来麻痹人们意志的汉儒们为始作蛹者。董仲舒及其汉儒,在汉武帝的授意下,为了将汉初以黄老学说修身治国的理念从政治界、学术界彻底取缔,摆脱文景之治中黄老学说对统治者修身的束缚,狠绝地认同董仲舒提出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谬论,将仅为百家之一的孔子学说经汉儒们篡改后定为国家的正统学说,进入主流社会,从而将其它百家封杀而“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在这种背景下,《老子·德道经》颠倒为《道德经》,“上善治水”篡改为“上善若水”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廿二史札记》中,对汉儒大量修订、篡改经书,做了详细的记载:“湛弟黯,明齐诗,改定章句。湛兄子恭,传黯学,减省黯章句为二十万言。”“顺帝时,无忌奉诏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桓帝时又与崔寔等共撰汉记。又自采集古今,删着事要,号曰伏侯注。”,“先是荣受朱普章句四十万言,荣减为二十三万言,郁又删省成十二万言,由是有桓君大小太常章句。”由此可见,汉朝儒术独尊,历时数百年之久,为巩固儒学的权威地位,反复“改定”、“减省”、“删着”篡改校定中华经典及诸子百家,从而使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在汉儒持续修改中早已是千疮百孔。
   所以,是汉儒们由于缺乏“修之身,其德乃真”的道德实践,从而否认道德能量修身治国的积极功用,将“上善治水”篡改为“上善若水”,用消极避世的颓废思想和所谓的无为思想来麻痹人们的道德意志,不仅使中华道德文化的基因发生了异化缺失,也使原生态孔学偏离了孔子的原意。
   e《老子·德道经》自始至终都阐述的是圣人之治的方法论,治心、治身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在《老子·德道经》中共有11个“治”,都是当作积极主动的治理、整治、修治等动词用,如“治人事天”、“治大国,若烹小鲜”、“治之于其未乱也”等等。同时,第52章《治水》,不仅经文以“上善治水”开题,而且经文中又以“正善治”进一步深化,将“上善治水”的圣人之治的教育方法论阐述得圆满无碍而如果改为“上善若水”、“上善如水”等,不仅将治心治身的圣人之治的方法丢失,而且也将老子“上善治水”的教育绝学丢失殆尽。
   《老子·德道经》指出:天一生水,水分阴阳。治水,阴水取阳,涤阴增阳。上善治水,上德治炁,其理相通。命体依赖水而生存,水是组成生命的重要基本物质。命体内百分之七十是水。地球上同样分布着大量的水,陆地和水的比例大约是30%和70%。水即是生命最基本的支撑物质,组织成份。治水的方法就是“上善”。内外环境均有治水的问题。外环境的治水是使民众能安居乐业,生生不息的保证。人体内环境的治水同样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肾主水,壬阳水为先天之本;癸阴水为后天之精。肾水竭,则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水结晶科学研究成果,更是以确凿的事实证明了“上善治水”教育理念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无与伦比的教育功用。“上善治水”的教育理念,科学地把握住了人体生命的机制,抓住了人体生命的本因和内因,高度和谐地将人体精神系统和肉体系统规范在“上善治水”的全过程之中,对生命之水运用“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老子·德道经》第12章),不论大人、小孩子的德性水平在何种状态,都一概用富含上善精神能量的道德经典治理他们的生命之水,通过诵读道德经典来使其净化、德化而充满德善,这就是培育道德心灵、提升德性品格、开慧益智的根本方法。所以,“上善治水”四个字,将千门万法全部囊括在其中,形成了精炼无比的圣人之治教育方法论的真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