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什么椅席炙手,怕什么吴牛喘月,我有腕下清风得自在!

 用口叟 2017-06-07


中国古人,关于扇的联想最为生动,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羽扇之轻摇,饰心底之波澜,一切于从容间翻腾,万物于淡定里变迁。从至轻到至重,其间的壮阔任读者想象。


轻罗小扇扑流萤,卧看牵牛织女星。如此的七夕夜,以人间的小小欢娱,仰天上之脉脉温情。也以尘世的寻常之景,悯星空之大寂寥。从至近到遥不可及,其间的遐思任人弥漫。



年少时,我们摇着小扇,拍蚊子。可心底神往的却是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能将一座火焰山熄灭。从至小到极大,其间的空白可以膨胀少年的梦幻。


后来,我们读到了血溅桃花扇,一位风尘女子可以为坚守民族气节而玉殒香销。由纤弱到刚强,其间的韧度令世人震撼。



扇者,腕下清风也。是文人不可缺的雅号,是凡尘不可少的凉茶。 


羲之年少时,曾遇一卖扇的老妇,取其扇信手书五字。老妇大呼:此扇关乎一家人口粮,岂可以墨污之?羲之笑答:举此扇,言为王右军书,要价百金。老妇入市叫卖,世人争而抢购。老妇见状,携扇返回索书,羲之笑而不答也。


看来,羲之是扇面艺术的倡导者。当然,他也是雅与逸的推广者。排除扇的实用性功能,其艺术性在此后被发扬光大,宋人传世的扇画作品,皆精美绝伦。至明清更为盛行。



我曾经买过一套天津人美出版的明清折扇山水,四小本,近四百幅扇面,或清新淡雅,或厚重华滋。可赏可摹,收益匪浅。


于扇面上作书,我认为比作画要难。因为画有色有形,可寥寥几笔,也可慢慢收拾。而书法作品,一行见性情,两行见结体,三行见章法,四行见墨韵,五行见功力,无遮无隐,一目了然。


扇,无论折扇还是团扇,皆不宜过大,小而精巧是为上品。因而想要一团和气,一扇风清,须得腕下有古风生发,指端有清逸流出。然书乃心声,若心无清韵,又怎得腕下清风。



我们推开一扇窗,便可举目望晴空,仰首读星月。而推开一扇门,便可迎四方来客,访天下美景。所以,以扇作为门窗的量词,也更见证了扇的无限延伸意义。由此可及彼,此为起点,而彼是岸,是人类欲望的终结点。一扇破窗,遥对的可能是流浪者的天涯。而一扇雕花的窗,对应则是几代儒者的跋涉。一扇敞开的门,映照的可能是夜不闭户的纯良。而一扇紧闭的门,锁住的却是繁华春梦。


摇扇拂纤尘,这是平民百姓的生活。曳羽静心尘,则是智者的应景。而这腕下清风,将永远清心净虑。 




(本文原载《青少年书法》 原标题为“腕下清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题图摄影:夜微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