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根治中的淮河平原

 海陵子 2017-06-07

根治中的淮河平原

 

淮河是一条发源于桐柏山独流入海的大河,古称四凟之一(即江、淮、河、汉)。它的平原是发育在下蜀粘土台地上升之后,所以,平原上也有些小山和广大的台地面分布着,“淮河三峡”即为例子。干流在凤台寿县之间即穿过霸王山(南)和禹王山(北)的峡山口,宽320米,河沿断裂切过;怀远南的荆山峡,涂山在南,荆山在北,峡宽580米;五河的浮山峡,浮山在南,潼河山在北,峡内平旷,宽1公里以上,为潼河、淮河并流的平原。此峡起束水作用,使上游各河,如浍河、唐河、沱河等下游每积水形成湖泊地形。淮河平原以北岸冲积平原为广大,不少支流发源于黄河南岸,流长水缓,是黄泛地区,南岸平原不多,丘陵近岸,支流急而短,水力资源丰富。淮河下游为广大低平原,即淮、泗、沂、沭交汇地区,淮河本来在这里独流入海,由于黄河夺淮,使今天淮河已转向高邮湖南下,在扬州三江营入长江,另一支由苏北灌溉总渠入黄海。由于上游支流多,有“七十二水归正阳”的谚语;而下游受黄河沙淤,排水不畅,使淮河平原经常有洪、涝、旱、碱为害,和海河平原相似,成为整治的中心问题。方针是上游建水库蓄洪,造林保土,开渠筑堤,利用湖洼蓄水滞洪,疏浚下游,多开支河排洪灌溉,深翻压碱,目前已使一亿三千万亩田地大部解除洪涝威胁。“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古代富庶的情况,重现于今天了。计上游建成佛子岭、梅山、南湾等35座大水库,5,000多座中小水库;中游开挖新汴河、茨淮新河、万福新河、红卫河等;下游更有淮沭新河、新沂河、新沭河、新淮河等排洪入海;使平原防洪、灌溉、航运、发电都有改善,成为我国棉粮产区。

 

1)“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明代中叶以前,淮河是一条很好的河流,除了黄河南泛外,基本上是一条排水畅顺河流,淮河口呈喇叭形,潮汐可上溯到盱眙。支流上也有不少湖泊,可成陂塘灌溉,如寿县南面的“芍陂”,周202里,到唐代周长达30里,即早建于前606年到前586年,即今安丰塘,灌田万顷。三国时,邓艾修白水塘(227289);还有正阳关北鸿郤陂、和青陵陂等都很出名。淮河下游还有分支水道,潮流且由长江倒入淮河,可见当日淮河是一条灌溉方便,交通方便的肥美平原。黄河为患多由各支流分泻入淮,再由淮排入海,故虽有黄泛为患,但对整个河系和淮河平原,没有严重影响。因为象东淝河、西淝河、颖河、涡河都是黄河古汊道,故能迅速排洪,而平时航运之利亦见于宋前文献,汴河两岸为中国商业中心地区,城市林立。直到明代初年还是如此。淮河受灾是明代中叶,黄河集中由泗水一道入淮的结果。

 

2)黄河夺淮和洪泽湖的生成

黄河夺淮入海是指1546年后,人为地把黄河引入泗水南流,和淮河一起入海而言。由于黄强淮弱,淮河下游积沙渐高,形成地上河。淮河不再成为一条畅通的水道,而在淮河较低地方,即在淮泗汇口以上的洪泽湖区,首先积水成一湖泊,把宋代以前各小湖连起来,成为洪泽湖。

在泗水未被黄河沙泥淤塞之前,本来也是低洼平原地区。三国时,邓艾在这里建一人工湖叫白水塘,灌田一万二千顷;5874年,富陵县地也积水成小湖群,称富陵诸湖,西面还有破釜塘等洼地。隋代(605616年)改破釜塘为洪泽浦(见《元和志》)。唐代仍筑堰屯田,宋开洪泽河(渠)避淮险,明初筑高家堰于捍淮堰旧址,可见当时亦未成湖(1409年)。黄河入泗后,淮河下游渐淤,1487年已有洪泽成湖记录;1552年有在高家堰建闸排湖水记录。

明、清保存大运河运粮北上,不肯把黄河北移,于是淮河下游淤高,洪泽湖不断扩大,成为我国的四大湖之一。而且湖底日益因黄河水沙倒灌而淤高,把淮河下游全塞,以致改由高邮湖区南入长江了。这样,淮河平原两岸便成为洪涝为害之区,各支流下游也形成积水不散洼地,有不少还成为大湖。今天,不少洼地是可以旱季干涸成田的,表示为积水河床所成。兹列表如后:

这样看来,洪泽湖形成只有500多年历史。

 

3)淮河两岸的“河成湖”

淮河由于下游被黄河所夺,行水近700年,才离去北徙,使淮河改道南入长江,洪泽湖形成。此外,还使淮河两岸平原上产生众多的“河成湖”,这也是淮河平原地形特色。所谓“河成湖”即河道因下游排水不畅,在河道上低处,积水成湖。其次,这种湖多在河道下游,地形则多呈长条状,沿河谷伸展着,第三湖泊在旱季低水时可以变为陆地,因为它水深本来就不大。

淮河主流水流不畅,自然影响流入主流的支流了,所以沿淮河两岸即生成不少水库式的“河成湖”。起初,水流不畅,河道变弯,形成曲流,曲流改道,成为牛角湖。这种河道、废弃河道所成牛角湖多了,就很易在洪水季节连成一起,成一长湖了。如汲河下游的城东湖(即霍东湖,土名湖),洪水期面积800平方公里,水深7米;澧河下游的城西湖(霍西湖,土名澧湖),洪水期面积500平方公里,水深6米,今天可排水开垦250平方公里以上;城东湖且可全部开垦。此外,较大的还有东肥河下游扩大成的瓦埠湖,沱河的沱湖,浍河的殷家湖,池河的女山湖、花园湖等,今天都被利用为蓄洪滞洪和排垦地区。

 

4)日渐蚀退的废黄河三角洲

黄河夺淮出海近700年中,由于沙泥众多,也能在河口处形成一个小三角洲,只是今天黄河北徙,三角洲被海潮冲蚀,才表现略向海伸展的形态,因海岸正在不断后退之中,三角洲地形正不断在消失。但废黄河口仍保存向海突出的形态。

废黄河三角洲的基础是古淮河三角洲。淮阴以东即为古淮河三角洲所在。当时地形是淮河独流入海。在《禹贡》时代是“浮于江海,达于淮泗”的,海口在涟水(古淮浦),并有三支入海汊道,北支与沭水合流入海州。当然这个三角洲也不时接受黄河沙水的。《禹贡》称:“浮于淮泗,达于河”,可见黄淮可相通。明确记录有前782年开的鸿沟,即分黄入淮了。前138年河决瓠子,入巨野泽通淮,行水23年。以后汴河及决水入淮也是经常的。所以在苏北海岸上形成一带浅海,在宋代还有大片浅沙,称为“沙尾”,是航行障碍。这是大量沙泥受强海潮的作用而堆积成的,今天仍称“大沙”、“五条沙”等。古淮河三角洲的前缘又形成长大贝壳沙堤,南由阜宁到盐城,北由灌南到海州,即因淮河口有大量沙泥供应所成。古三角洲两旁沿岸贝壳沙堤后方,即为两片泻湖洼地。南为射阳湖洼地,北为硕项湖洼地。淮浦平原远伸入海中,连接古沙堤,分隔两片洼地,口外成为“沙尾”的浅水区。当时海岸即在阜宁盐城一线。唐捍海塘即利用这条沙堤所成岗地建成,宋范公堤仍在此兴筑。

11941855年,凡660多年,黄河全于此入海,是废黄河三角洲形成主要时期。今天,古黄河仍成5米多高缓岗伸向海边,到海岸还有2米多高,使河口呈尖嘴状突入海上,宽1015公里,北侧有4个缺口扇,即崩堤后冲积成的小扇形平原,汊道还有套子口等。近代地壳下沉,也影响了三角洲地形发育,如浪波作用加强,废黄河口到五条沙间即有溺谷地形(水下的古河谷);射阳河口溺谷可追至水下11米深处;灌河口溺谷在9米深处。古代淮河三角洲在羊寨附近,到宋代仍停留在此少动。但黄河夺淮后,不到七百年,已向海伸展了80公里;北面海州湾也淤厚有8米多沙泥,1711年把云台山岛淤连陆地。从下表可知废黄河口淤陆速度之大。即废黄河三角洲是把古淮河三角洲向东伸延而成,地形上可以分出二个三角洲来,一为古淮河三角洲,在唐、宋海岸线以西成立,一为近700年来形成的废黄河三角洲,大小也几相等。三角洲在清初扩展速度达每年0.81.1里。

按,云梯关在阜宁北略偏西,距清江200里;废黄河于此切过阜宁贝壳沙堤出海,另成一新三角洲,是很快的。如东北汊流1593年到五河口,1686年近伊芦山,1711年连云台山。可见黄河淤地之速。黄河北徙之后,废黄河口又迅速后退,计一百多年来,后退了20公里。

黄河入泗入淮不只塞了淮河,还把淮河最大支流泗水淤断,这条近1,000公里长的大河古代是黄、淮的通路,只在1194年全黄入淮后,才把泗水淤塞。沿河成湖,由西北到东南长达200多公里。由于湖区正好位于黄河扇形平原前缘,地势最低,所以河床一淤,立即成湖。即今天的南四湖;微山湖(500多平方公里)、昭阳湖(300多平方公里)、南阳湖(200多平方公里)、独山湖(160多平方公里)。

南四湖本来还和北五湖连串一起,北五湖今只余东平湖,余四湖已淤平很久,如马场湖成于元代,康熙中淤平,马踏(周34里)、南旺(周93里)、蜀山湖(周65里)今已淤平(成于1411年)。

南四湖却因为泗水故道,故积水不易消失,加上大运河所在,利用湖水调节,故保存至今。南阳湖是明初引汶泗两水汇于南阳闸下,积水而成。1507年开新运河时截开南部为独山湖,因湖中有独山得名。地高土质粘重,有水柜作用(即贮水备运河水旱用)。南阳湖有泗水注入,河口有小三角洲形成,水深12米;昭阳湖早在元代已有,称山阳湖,是15221526年间,黄河决水涌入,积贮而成,湖周80多里。1566年运河改行湖东,黄河决水漫入,成为浅水湖泊,湖面日增,今只深12米。微山湖最年轻,是在明代15701571年间黄河决水入浸而成。当时尚属一群小湖(郗山、赤山、微山、吕孟、张庄等小湖),1604年运河迁于湖群之东。于是山东诸山溪夏秋暴涨,大运河开闸泄于湖中,黄河决水又汇流入湖,故东西两股洪流汇入,使微山湖日益扩大,把各小湖连合成大湖。这湖湖底有海生贝壳发现,故古代这里为一海湾所在。

泗水谷地形成南四湖区,地势特低,是个断裂下陷地区,断裂呈西北到东南走向。东侧山东丘陵地是片剥蚀平原,上覆泗水、汶水冲积物;西侧黄河平原为凹陷区,冲积层厚,表示这里是两个不同地形构造区的接触带来。这里渔业发达,又是莲、菱、草、芦苇产区,为山东省生产潜力很大的地区之一。

 

(选自曾昭璇编:《中国的地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