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篆刻艺术风格——明清(早期)时期

 静思雅座 2017-06-08

广东篆刻艺术风格——明清(早期)

作者:伍庆禄

浙江青田,福建寿山等地所产的叶腊石,色彩斑斓艳丽,石质细腻,软硬适中,适宜凑刀,宋元之前已有工匠采作雕刻摆件等工艺品。元代赵孟俯开始用青田灯光石作印,至明代,文人墨客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类石材充作印石,可以很好的表现各种各样的篆刻艺术风格,配合书画,相得益彰,于是广为流传,涌现出一批风格各异的流派。例如:文征明的儿子文彭为代表的的吴门派,何震为代表的徽派,程邃为代表的皖派,丁敬为代表的浙派,邓石如为代表的邓派,还有泗水派、莆田派、扬州派、如皋派、云间派等等。从此,诗、书、画、印,成为了中国传统平面艺术重要的组成因素。

有明至清代早期,广东篆刻艺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那时候的中国社会,经济与交通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南北的交流十分频繁,但广东的篆刻艺术并没有匍匐于成宗成派的岭外篆刻家脚下,而自有主张。韩天衡读过晚明广东人朱未央存世孤本《朱未央印略》后在报上撰文曰“目前有印迹传世的明代粤籍印人仅朱光夜、袁登道、黄仲亨、张穆、邓逢京等数人而已,给人以没落的错觉。然而事实是晚明岭南士大夫癖嗜印章的劲头不在江南人士之下,┄┄像顺德诗人欧大任在南京时为工部虞衡郎中,与何震相契。张萱曾在南京、苏州任职,结识了好印的汪道昆、王世贞。综观明代印史,江南开文人篆刻风气在先,南粤则有接步呼应、另张一天之势。张萱说:‘日来岭南诸人士,亦皆以印章相竞。’”[1]在同一篇文章中,韩天衡还引用了晚明人广东人伍瑞隆著作《印人录》一书,记录了活跃在晚明的一批岭南篆刻家,书中称:“独印章一道,近始有马元伯、郭安世、邱颖叔、李子木、黎孺旬、何伯友、方约斯辈。往则方伯情、黎君献之数子,于印章各树一帜。”[2]但是,这批篆刻家,并没有广为授徒,开宗立派历史上影响不大。而见于史传或私人著述的万名到清初篆刻家还有方伯情、夏弘、邓逢京、张萱、张穆、黄仲亨、尹逢清、陈恭尹等人,他们都属于名重一时的俊彦他们其它方面的成就掩盖了篆刻的成就。因此,他们的篆刻作品—包括原作与印谱基本上没有流传下来。如今所能见到传世的印谱,只有晚明的朱光夜的《朱未央印略》和袁登道的《道生印谱》两种而已。

其中较有影响的是:

夏弘,字用德,号铭干。海阳(今潮安)人。隆庆四年举人。授诏安知县。罢官后,授徒讲学,探究天人性命之旨。精篆刻,着有《篆谱》、《性理》、《铭干子》等。治印师承元明诸家,印风古雅逸致。

邓逢京,字子都,东莞人。万历年间人,治印渊源家学,亦仿汉人,风格沉厚朴茂。

张萱(1563-1647),字孟奇,号西园。博罗人。篆刻名家和理论家。万历十年举人。肄业于南雍,被推为诸生都讲。历任内阁制敕中书、纂修正史、侍经筵、户部主事等官。后辞官隐居乡村。着有《西园存稿》、《古韵》、《史余闻见录》等。皆擅书画篆刻,他在其著作《西园存稿》卷十三中记录了对历代玺印的考证、篆法和用字诸方面的独到见解:“故余着《历代玉玺辨》,谓传国宝断非丞相笔。夫丞相改古文为小篆者,不以小篆篆玺。而玺鱼虫八体,亦起于秦曰缪篆,以摹印也。秦之玺不为缪篆,何也。”

袁登道(1586--?),字道生,别署曲木庵道人。东莞人。登道为明著名画家袁敬之子,家学渊源,能诗善画。以绘画名,传世画迹尚多。《画史会要》载其“山水法叔明,后法米颠。篆、隶、刻印皆工”。其画中常用印“登道”、“道生氏”、“登道之印”皆其手刻。登道于汉印用工甚深,得其精粹,故所作气度雍容,平正古朴,卓然名家。其传世佳作“餐秋菊之落英”(图四),纯从汉人出,气度沉雄,颇有大家风范。容庚先生《东莞印人录》特著录之。

广东篆刻艺术风格——明清(早期)时期

图四

张穆(1607-1683),字尔启,号穆之,又号铁桥。东莞人。工诗文,能书画,尤善画马。《东莞印人传》载张氏精于篆刻。其印集虽不传,识者以为在张穆的传世书画上,所钤的印章“张穆”(图五)、“穆之”(图六)、“张穆私印” (图七)、“铁桥道人”(图八)等印,都是其亲手所刻,其风格水平可以从此以见一斑。

广东篆刻艺术风格——明清(早期)时期

图五

广东篆刻艺术风格——明清(早期)时期

图六

广东篆刻艺术风格——明清(早期)时期

图七

广东篆刻艺术风格——明清(早期)时期

图八

朱光夜,明末人,字未央。南海人。崇祯年间以善刻有声于时。当时名家如伍瑞隆、张萱、陈子壮、何吾驺等都很推重他。屈大均云:“南海有朱未央者,所摹秦汉印章亦古雅,于晶玉上作蝇头真草字体,道媚如二王,迅疾若风。”(《广东新语》)其传世 孤本《朱未央印略》二卷以及部分石印章民国时期尚存在广东人黄子静手中,在1940年举行的《广东文物展览会》上展出。[3]该印谱存印一百九十方,内多堂馆楼亭印和姓名字号。作风介于汉印与何震之间,气格宽博,用刀尤具何氏之生辣和犀利。其中还有数方印别出心裁,制成竹节、梧桐叶、柳叶和桃叶状,在空间镌以文字,颇有结合民间艺术入印的趋向。至于一印之内刻六十四字者,在明季印谱中更属罕见。图九“乾坤一草亭”为朱未央所作印,因未见原谱,不知其大小。

广东篆刻艺术风格——明清(早期)时期

图九

黄仲亨,明末人,原名贞,以字行。东莞人。善制作虫鸟一类印纽,精美异常。诗人邝露有诗赠之,备极称赏之意。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白沙字,李子长画猫,梁市南、陈全人白描佛相人物,袁道生山水,黎叔宝印章,黄仲亨印纽,皆粤东之所贵也。”[4]

萧远,明末人,字清伯。曲江人。崇祯九年(1636)举人。十三年会试乙榜。清伯为明代金石学家,博通经史,日考钟鼎遗文,时称博雅。清伯能诗善画,《岭南画征略》据《府志》、《县志》的记载,称其“精篆刻”。可惜其印集今已不传。《广东文献》有语及其篆刻,云:“刻印追秦汉,时以才子目”。

陈恭尹(1631-1700),字符孝,一字半峰,晚号独漉子。顺德人。南明桂王时,其父陈邦彦与陈子壮、张家玉起兵抗清,失败被杀。恭尹只身逃出,匿藏西樵山,后迁居广州城,诗名日隆,与屈大均、梁佩兰合称“岭南三大家”。有《独触漉堂集》传世。擅长隶书和篆刻。邓尔雅曾见其“安乐窠”、“怀古田舍”两面印而撰《陈独漉先生刻印》一文,誉之曰“陈氏刀法直人汉人之室,无文三桥(文彭)、何雪渔(何震)习气。边款作草书,文曰:‘癸卯上巳,独漉子为叔夏刻。’单刀浅刻,自然纯朴,其为文人偶作。”诚如邓氏所言,陈恭尹治印取法汉印,不染文、何习气,运单刀法,爽脆利落,风格纯朴自然,以草书刊边款,颇见特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