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人为明朝水军之父,却被朱元璋亲自送上绝路!

 铁血老枪 2017-06-08

【一二二三写正史的工科硕士】

文:李彦

欢迎转载分享盗文抄袭必究!

廖永安壁画

一个王朝的建立常依赖大量将士的热血牺牲,大明王朝也不例外,建国之前便有大量高级将领阵亡在疆场之上。此前笔者曾经写过勇将花云和一方镇帅胡大海的英雄事迹,而今天要为大将讲述的则是明朝水军之父——廖永安。

与花云和胡大海战死疆场不同,贵为濠州红巾军初期三大军事领袖之一的廖永安却惨遭俘虏,本有逃生机会的他最终却被朱元璋逼上绝境。

一、巢湖起兵

元朝末年民不聊生、天下大乱之际,廖永安兄弟二人在安徽巢湖起兵结寨,迅速拉扯其一支具有相当实力的水军。至正十五年五月,廖永安协同其弟廖永忠和俞海通等三人率领这支水军投奔濠州红巾军。

元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虽然郭子兴已经去世,史书上都记载廖永安是前来归顺朱元璋,但此时这支红巾军的主帅应是郭子兴二子郭天叙,廖永安等人应当直接归其指挥。郭天叙为了坐稳帅位而决定进攻集庆路(今南京),扩大红巾军势力为其树威,但一直苦于缺乏舟师,只能面江兴叹,所以此时廖永安等巢湖水军的到来可谓正解燃眉之急。因此,廖永安以其独有的贡献得以迅速位列高位。

巢湖水军实力不俗,廖永安亲自率领舟师扬帆出击,在马场河一带剿灭元军,为红巾军进攻集庆路扫清了水路威胁,史载“始定渡江策”。

集庆路地图

长江之上来去无阻的红巾军决定选择牛渚作为渡江突破口,廖永安再次率领水师为将士护航,朱元璋则亲自指挥兵士登陆进攻采石矶,元廷守军望风自溃,红巾军顺势拿下集庆路前沿重镇大平府。

二、不幸战俘

为红巾军胜利渡江立下大功的廖永安战后立即被升任为管军总管,此后便一直率领水军扫荡元军水寨。至正十六年三月在郭天叙被叛将陈埜先设计杀害后,廖永安便跟随朱元璋攻克集庆路,旋即再次升任建康翼统军元帅。

第二年三月,朱元璋遣徐达、汤和进攻镇江,史书虽载廖永安随徐达出击,但实际廖永安军职一直远高于徐达、汤和等人。此战后廖永安更是被提拔为行枢密院同佥,成为与邵肆、邵荣并列的武将中官职最高者,而此时的徐达等人不过是区区元帅一职。

这支已经占据“帝王之都”的红巾军中的最高领袖是朱元璋,但因为郭子兴遗留旧部和巢湖水军这两个势力相对独立的缘故,这支红巾军中的最高军事统帅竟无一人是朱元璋心腹,这种形势对于处于高位的邵肆、邵荣、廖永安三人极为尴尬。

朱元璋(影视配图)

当然这种局面并未维持太久,不久邵肆便英勇战死,朱元璋也通过先后组建枢密院和大都督府来提高心腹徐达、朱文正等人的地位。此外至正十八年十月十二日,为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的廖永安在进攻张士诚途中,竟因船只搁浅不幸被俘。

俘获廖永安的张士诚大喜过望,多次对其劝降,但廖永安之弟以及亲人心腹均在朱元璋军中,因此他绝无投降的可能。张士诚见招降不成只能将其囚禁,廖永安就这样匆匆结束了其为朱元璋效力的短短三年时光。

随后不久事情却发生了转机,可谁都未曾料到朱元璋竟亲自将廖永安的生机活活掐灭。

廖永安被俘后不久,徐达在常州附近设伏,将前来增援的张士德一网打尽。而张士德正是张士诚之弟,是张氏兄弟中最有能力且最有威信的一个,常作为张士诚的左膀右臂独自领军征战,他的被俘对张吴势力的损失不言而喻。

大惊之下的张士诚慌忙修书于朱元璋,声称愿以廖永安交换张士德。但朱元璋心计深重,他深知张士德之于张士诚的重要性,因此对交易之事置之不理,甚至下令将张士德杀死。张士德一死,张士诚悲痛万分,但他心肠之狠毒不及朱元璋万分之一,最终仍未杀廖报仇。

三、断绝生机

为何朱元璋在明知张士德一死、廖永安可能再无生还之机的情况下仍要将其杀害呢?观朱元璋杀害另一位军事将领邵荣的前后行为便可知之(笔者此前曾经撰文写过邵荣之死)。

张士德是张士诚手下最为信赖的大将,其重要性不亚于朱元璋阵营中徐达、常遇春、朱文正等人,朱元璋杀之是为削弱张吴势力。但其实朱元璋完全可以采取常年拘禁张士德的方式,将其杀害只能说明朱元璋根本不愿廖永安安全归来。

东吴王张士诚画像

廖被俘之前是濠州红巾军水军的独立统帅,他的地位与邵荣平级,事实上在归附之时并不隶属于朱元璋。在郭子兴和郭天叙相继死后,巢湖水师和郭子兴遗部则成为朱元璋领导下两个相对独立的势力,以朱元璋之心计,是绝对不会允许这种形式的长久存在。果不其然,至正二十二年朱元璋便以邵荣谋反为借口将其杀害,倘若廖永安此时仍在朱吴势力之下,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

此后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自称吴王,设百官司属,遥授廖永安为江淮等处中书省平章事,封之为楚国公。

廖永安始终坚持忠义,不肯降服,最终于至正二十六年七月,被俘八年之后于平江病逝(今苏州),年仅四十六岁。洪武六年,朱元璋追谥其为武闵,洪武九年,追授郧国公。不得不说,廖永安的被俘是保全他和兄弟亲侄等人名声地位的最好方式。

而那个善良至极成愚昧,愚昧中又有点可爱的张士诚,最终难逃不过国灭身死的下场。

参考文献:

[1] 张德信.明朝开国功臣传[M].

[2] 李新峰.邵荣实际钩沉[J].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