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廖永安忠心耿耿,被张士诚俘虏8年不降,朱元璋为何狠心牺牲他?

 小白兔日记 2020-08-06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发生在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的渡江之战,是朱元璋夺取天下的重要转折点。正是因为成功渡江,朱元璋才得以攻取采石、太平、芜湖,并于次年夺取集庆,改集庆为应天(今南京),建立根据地,为日后覆灭元朝、建立明朝奠定了基础。(出自《中外战争战役大辞典》)

而这场关键战役的成功,则是得益于一员大将的率队来投,他就是巢湖水军将领廖永安。

朱元璋发迹早期,手下虽然人才辈出,大将云集,却单单缺少一支能征善战的水军。就在朱元璋打算渡江又苦于无水军可用时,巢湖水军将领廖永安携所部投靠了朱元璋。对于朱元璋来说,廖永安的到来,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廖永安画像)

廖永安投靠了朱元璋后,忠心耿耿,屡立战功,不仅打赢了渡江之战,夺取了集庆,还率水军接连攻克了镇江、太沙、沙祝家、金坛、常州、宣州、池州等军事要地,多次击败徐寿辉、张士诚,军威大振,因功升任为同佥江南行枢密院事。

朱元璋对廖永安既器重又仰仗 ,只可惜好景不长,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十月十二日,廖永安与徐达、邵荣邓收复宜兴后,乘胜深入太湖追击张士诚军,开始时,廖永安所向披靡,大获全胜,但后来却因后援没跟上,加上船只搁浅,不幸被张士诚部将吕珍所俘虏。

(出自《国朝献征录》:十月十二日,与徐达邵荣复宜兴,既拔其城,复率舟师击士诚众于太湖,乘胜深入后军,不继俄水浅舟胶与战不利,遂所获。)

(朱元璋剧照)

廖永安兵败被俘,这对朱元璋来说无疑是个重大打击,他三番五次想办法营救廖永安,可惜均已失败告终。张士诚这边呢,他俘获了廖永安这位天才水军将领,自然想要留为己用,于是好言相劝,极力招降。但是,廖永安铁骨铮铮,宁死不从。

恰巧这时,徐达也俘获了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于是,张士诚派人与朱元璋谈判,想用廖永安换回张士德。朱元璋虽然心系廖永安,但是,张士德不仅是张士诚的胞弟,更是张士诚军中最强悍有谋的将领。张士德对张士诚的意义,要远胜于廖永安对朱元璋的意义,所以,权衡利弊后,朱元璋拒绝了张士诚的交换提议。

朱元璋为除后患,杀张士德,张士诚因此与朱元璋结下不共戴天之仇,廖永安也因此被张士诚囚禁了整整8年时间。

(出自《国朝献征录》:士诚欲降之,永安不屈,遂拘囚。之后徐达援常州,士诚弟来战。达遣王玉击败,擒士德。上喜曰:“士德,士诚谋主,其人智勇。今擒之,张氏之成败可知矣。”遣人往求和好,士德母痛之,议归永安以易。上不从,士德死,(永安)竟不获归。)

(张士诚剧照)

鄱阳湖大战击败陈友谅后,朱元璋集中兵力对付张士诚,期间俘虏了张士诚3000多部将。此时,虽然时隔多年,但朱元璋仍没有忘记身陷敌营的廖永安,于是派使者去与张士诚商量,承诺愿意用3000俘虏赎回廖永安。但张士诚记恨当年杀弟之仇,断然拒绝了朱元璋的请求,并一怒之下杀廖永安于狱中。

廖永安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平定张士诚,特地迎回廖永安尸骨,安葬于巢(今安徽巢湖,廖永安的老家),并多次亲往祭奠。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追封廖永安为郧国公,配祭功臣庙。(出自《明史·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原文略去。)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回看廖永安的被俘和惨死,从朱元璋的态度和做法中,我们既能看到他的爱才之情,也能看出他的枭雄之狠。朱元璋愿意用3000条人命,换廖永忠一人平安,可见他对廖永安的重视。但当张士诚提出用廖永安换张士德时,他却狠心拒绝了。对于拒绝的结果,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你杀了人家弟弟,人家杀你爱将,这是必然的。但纵然如此,朱元璋还是在权衡利弊后选择了牺牲廖永安,因为在他心中,成败远比兄弟重要。

如果用张士德换回廖永安,朱元璋必定没有那么容易平定张士诚,他要赢,他要夺取江山,他要成为天下共主,所以,不得不牺牲廖永安。可怜了大将廖永安,忠心耿耿,被俘8年宁死不降,最终却落了个悲惨下场。

那么,对于朱元璋的这种做法,各位读者又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明史》、《国朝献征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