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唐氏的史迹已经非常清楚

 Q歌达人 2017-06-09

帝尧是儒墨两家极力鼓吹的上古圣君,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先秦儒家的六部经典之中,《诗》、《书》占到最重要的地位,而《书》之首篇即《尧典》,由此尧在儒家价值观体系中的地位再不能动摇。在古史家心目中如果说到“垂拱而治”立刻就会想到帝尧,因此“尧”几乎成了圣君的代名词。

先秦古籍中,《左传》提到了尧,但只是说他没能任用贤良的“八元”和“八凯”;《山海经》也提到了尧,却只说他葬在哪里,没有其他故事,也没有世系。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山海经》中出现了丹朱,是“帝丹朱”,也是一位古族的祖神,与尧之间是并列关系,并不是尧的儿子。不过,从其将“帝尧”、“帝喾”、“帝丹朱”、“帝舜”并称来看,四者之间似应有某种联系,或是出于同一族源。

我们再来看《五帝本纪》。此文实述六位古帝,分别是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帝禹,因为把禹看作是夏朝的开国者,故而舍之而称“五帝”。着墨最多的,是帝舜,尧似乎是专为舜的配角而存在的。他任用了鲧,但治水没有成功,被舜殛死了;他没有举“八元”、“八恺”,舜举了;他没有惩办“四凶”,舜把他们“流”了。但他却做了一项最伟大的事业,即发现和培养了舜,之后就让位、崩逝。我们没有看到尧有多么伟大,却觉得颇有些糊涂,可是当他崩逝以后,百姓却如丧考妣。司马迁作为“西汉两司马”之一,驾驭文字的功夫是了得的,却留下如此破绽,因为儒家的历史观本身就存在难以自圆其说的缺陷,司马迁也没有办法。

百年前的疑古思潮曾经震动了史学界,其实疑古之风古已有之。《论语》就载有子贡的一句话:“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这也是儒家之言啊!经儒墨两家的宣扬,尧舜禹之间的“禅让”已成定论,但韩非更相信“舜逼尧”、“禹逼舜”。《竹书纪年》出土后,人们发现它赫然记载“尧之末年,德衰,舜囚尧”。直到近代,关于禅让制是否曾经存在以及如何施行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争论的重点在于尧舜之间、舜禹之间到底是通过禅让传位呢,还是暴力夺取,似乎没有几人不相信尧→舜→禹之间的帝位传承关系。

一些现代学者指出,尧其实就是“天帝”。这原应是不错的,但是,尧是哪个部族的天帝呢?要知道,在春秋以前,几乎每个部族都有自己的祖神,而这些祖神也多以天帝的面目出现。在中国这块大地上,绝非只有一位天帝。又有人说,尧其实就是黄帝,这就过了。其理由,尧之神格与黄帝一般无二。如果照此推开,那么古籍中出现的多位古帝之间几乎都可以划上等号了。既然古籍失载,我们只好以史事考察之。周兴之后,封帝尧之后,这就是祁姓的祝国,故地在今济南。从祝国的地望来看,尧当为东夷古族中一个分支的祖神,其与帝舜之间并无承继关系。

自《世本》出,帝尧与陶唐氏就合流了。可这陶唐氏却与帝尧不同,它曾是一个显赫的古族。《左传》引《夏书》曰:“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从这规整的四字韵文来看,它不应属于《书》而应归于《诗》。凡研究古文献的都应知道,《诗》因其易吟咏,传播过程中最不易失真,在口头资料中是可信度最高的,这也是《诗经》虽非史书却在上古史研究方面占据第一经典的原因。旧时古儒们不知陶唐也有生有灭,总认为陶唐即是尧,尧既光荣伟大,又禅位于舜,如何灭亡呢?就张冠李戴将此作为讽夏桀的诗。等到陶寺遗址被发现以后,我们忽然看到,原来在这个被古代称为唐的地方,还真存在着一个长达五六百年的强大古国。虽然学界对陶寺文化也还有所争论,但主流声音都称这就是尧都。但我要讲得更明确些:这是4000多年前的古唐国,也就是典籍中所载的陶唐氏,但它不是尧都,与尧没有关系。

陶寺所在地为古唐地,但却不是最早以唐命名的地名。在河北省保定市有一个唐县,在仰韶时代是后岗一期文化的势力范围,在蚩尤败于黄帝之后,黄帝部的一些分支向南迁移,这里就成了他们南迁的桥头堡。高阳族从这里沿太行东麓进至豫北冀南一带,后来发展成颛顼族;古唐族也从这里向南迁移,不过他们走了另一条路线,穿过太行山进入晋南,发展成后来的陶唐氏。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龙山时代初期,陶唐氏发展到极盛,于是兴建了陶寺古城。200年后,夏后氏兴,陶唐开始走衰,但仍在这里坚持了三四百年,在夏初为夏后氏所灭。陶寺遗址既出土了古城,又有高台建筑(有人称为祭坛,有人称为天文台),还有大型墓葬。从它的墓葬看,古唐国自始至终就实行着世袭制,没有任何禅让制的迹象。考古发现最终为禅让之争划上了句号。

陶唐氏的史迹已经非常清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