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崇玉:医药销售的发展方向在于多产品管理,以及新产品的消化能力

 左氏子鋡 2017-06-09

人均销售,是撬动转型的关键业绩指标

 

医药行业在不同的时期,管理的重心有所不同。生产力(Productivity)将会取代市场份额(Market share)成为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一个突出的管理重心。

 

这句话提供了一个明显的靶子,可以被争论(恁)到天明。最终还是会回到一个话题,怎么考核现阶段的医药销售?仍旧业绩,加上一些拜访的相关KPI吗?

 

医药销售,最容易考核的是这样一个模式:一个产品一支队伍,最好还是一个规格。这样的团队,专注,简单,切入市场很快,虽然在市场投入上显得有些形单影只,市场准入上也有些阻力,但是整个团队单纯而充实。可惜这样的奢侈,很快将成为过去。

 

很多公司在中国的医药市场已经投入了二三十年,即便是孩子,也应该到了自食其力,并有所贡献的时候了。原材料成本上升,医药产品价格下降,而人员成本只升不降,市场预算似乎也下不来。退一万步,如果市场费用真的下降了,会不会造成人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只有人均销售的上升才能符合在商言商的本质。

 

人均产出的提升,虽然说与医药代表个人的努力分不开,更是销售体系设计的结果。这样一来,要么人数下降,要么团队或产品合并,或者兼而有之。

 

多产品管理不难,只是不习惯

 

有人问,医药销售的前途怎么样?好与不好,都不是提问者想要得到的答案,每个提问的人都不是在算医药销售的命,而是替自己算命。所以,提问医药销售的前途,只是一个思维现象,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是每个人的前途与会做事一定分不开。

 

如果是销售人提问,就要看多个人销售能力;如果是管理者提问,就要看多产品管理能力;如果是老板提问,就要看销售体系的设计和实施能力,比如激励体系,考核体系,人才重新评估等等。

 

提升人均产出,无非增加产品,增加客户,增加预算,减少人员。哪一样都不轻松。就现状而言,管理多产品,以及消化新产品这两个方向,最为现实,可以成为一切改变的源动力。

 

说到多产品,行业里有一个现象,当老板拿到新产品时,无疑是高兴到雀跃的。把新产品正式交给现有团队的时候,却也很少不显得愁云惨淡的。

 

待到新产品上市的热闹散去,在疑惑中分了指标和预算,几个月后的业绩现状马上把人逼到解释的境地。虽然可以解释得合情合理,却让人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问问当事人,好像也是尽力在做,没毛病。如果能找到是谁的责任,倒也罢了,好像谁都没错,才是难题。而管理者,除了辅导,好像也没什么可以做的;找老板,老板的态度明确:要钱给钱,要人给人。但想想还是要给出结果,你就真的敢要吗?谁不担心请神容易送神难?到时候,没准把神送走了,自己也回不来了。

 

多产品管理不应该很困难,市场上那么多成功经验,无论是行业以外的快消品,还是行业以内的区域经销商,难道都没什么可借鉴的吗?

 

任何经验都可以借鉴,但是团队的现状是不能忽略的,如何实现从现有的市场格局到期望的格局之间的转变,如何消化其间产生的成本,这是需要一点思考的。

 

改变习惯,需要更早拍板 

 

要配备自己的新能力,有以下的问题需要提前拍板。

 

1)  澄清多产品管理的主体。

指一线销售人,还是一线管理者,还是二线管理者?主要指一线团队,包括销售人和主管。

 

2)  决定一线销售人最多能销售的产品数量上线。

当然没有明确的标准答案,因为要考虑什么样的多产品,以及具体什么样的产品。多产品是不是跨病人,是不是跨科室,是不是跨医院,甚至是不是跨地区。

 

3)  决定区域分配的原则。

具体包括,管理层级与区域分配是什么关系,如果出现销售渠道与市场区域不完全重叠的情况,如何区分区域与渠道各自的边界,否则业绩就很难算清楚。业绩模糊,是会有效销售团队的激励的。

 

4)  决定不实行多产品管理的区域。

考虑到成熟市场与周边市场的不同,比如客户密集的地区是不是仍然实行分产品管理?

 

5)  决定指标分配的方式。

区分产品,还是整体打包,或者只区分战略产品?这会如何影响指标达成的计算?如何影响奖金的计算?

 

6)  决定客户分类的办法

原来的ABC划分客户的方式,可能需要重新评估。为此要确定,潜力和支持度与产品挂钩,还是与销售人挂钩。

 

7)  决定如何回顾销售业绩。

不同产品的权重是不是要统一?否则会不会出现同样是一百万,同样是达成指标,但是因为利润贡献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

 

8)  重新确定销售人的能力模型。

管理者的能力重心会发生什么样的偏移?公司的销售体系会因此发生多大的转变?

 

9)  更重要的是,决定什么不变

如果什么都变,那么这就不是转型,而是摧毁。转型不是手术,不能把公司麻醉了进行,而是在公司的一切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运行的,是连续的。

 

以上问题或者决定,看似很多,可能还远远不够。这些问题与其说是讨论,更需要拍板。否则,我们就像叶公一样,喜欢新产品,又害怕新产品。

 

行业新时期的能力,是把团队变成一个业绩转变机制,只要投入产品,自动出现业绩。为此,公司需要具备以下的管理机制:

1)  新产品的评估。评估的目标是预知该新产品到来而产生的免疫反应。

2)  设置新的权重。在业绩,指标,人员,预算上如何设定优先次序。

3)  植进现有体系。引入一个新产品,要从多个层面设计,比如终端使用者,终端客户,一线团队,奖惩体系,考核体系,知识技能体系等。

4)  实施阶段清晰。每个区域市场,都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重点,如何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分阶段实施新产品上市的进度,同时又不会给现有的战略带来显著的震荡。

 

有人说,无论多产品还是新产品,都要面对市场准入,面对合规的问题。销售人员不能进医院,还谈什么做工作?每天都是新的政策限制,每天都是降价的消息,这工作怎么做?

 

换句话说,如果这些问题在每一天早上醒来都消失了,或者不再是困扰,我们的销售又该怎么做?如果我们真的知道答案,你就不会忧心市场上暂时的矫枉过正现象。

 

凡是复杂的,必然有一个简单的模式

 

如果觉得复杂,完全可以马上为公司创建一个“销售转型实验室”。专门研究公司的业绩现状,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项目小组成员由公司内部和外部的咨询师共同组成,细致研究所在的市场格局,梳理转型的推动力和可能遇到的障碍,拿出专属于自己公司的转型计划,实现平稳的过渡,留下整套的方法论以备后用。

 

或者,现在就开始培训自己团队的多产品管理能力,提前“还原”可能发生的场景,以及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做到万事俱备。

 

又或者,有人想要自己率先掌握这套转型相关的关键环节;甚至,希望能够亲自参与到这项属于行业特定阶段的咨询项目。

 

总之,所有的优势都是相对的,而且所有的优势都与时间有关。做出决定的关键时机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

 

做自己的教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