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论中风的中医治疗(续完)

 建明的中医馆 2017-06-09
三、中风的孙氏疗法
●中风是世界公认的难治病,中医药及时诊疗,理法方药得当,治愈率可达80%左右。
诊疗及时很重要,以偏瘫而言,三个月内肢体自身病尚未形成,只要让大脑神经信号系统恢复正常,肢体功能自然恢复。三月后肢体自身病已经形成或趋严重,治疗应对的就不止是大脑问题了,延误愈久,难度愈大。
●中风在中医古藉称“偏枯”或“痱风”,理论上不离外风入里范围,故有“真中”、“类中”之说,疗法与外风无实质性区别,如大小续命汤等。宋元以后,医家开始从内因寻求答案,李东垣首提“内风”说,诸家和之,但不离气虚、肝风、痰闭、湿火,罕有治愈者。至清·王清任以瘀血立论,用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转机始现。
●当今中医大多宗循此法,虽有疗效但痊愈者鲜见,原因在于王氏对“瘀血”的成因,阐述过于笼统,缺乏辨证论治灵活性。盖瘀血成因众多,如气虚成瘀,液伤成瘀,寒郁成瘀,火郁成瘀,痰郁成瘀,湿郁成瘀等等。
●其中液伤成瘀乃中风不二因素,患者血液粘稠度高是其明证,王氏却惠眼未顾,故而补阳还五汤难免有失偏颇。更因患者素体有别,多因素兼并,单凭补阳还五汤自然难达理想疗效。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生芪120归尾6赤芍4.5红花3桃仁3川芎3地龙3
主治:中风及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苔白,脉缓。还五者,消除五种主要症状,使其恢复正常状态。
(一)孙氏治疗方药
黄芪启废汤《孙氏方剂》:生芪100防风12归尾10赤芍20红花10川芎8生地15玄参20羌活6独活6细辛3地龙10
水蛭6黄芩8姜半夏10枳实6茯苓15陈皮8竹茹10蜈蚣1条
【方解】:本方由补阳还五汤合温胆汤去桃仁,加防风、生地、玄参、羌独活、细辛、黄芩、水蛭、蜈蚣而成。层次有五:
●补阳还五汤去桃仁:脑中风属内风,内风者气阴两虚是其本源。大凡中风未有不血虚者,桃仁破血故去之。黄芪主补气,气足方助归芍芎红活血行瘀。《本经》原云黄芪主“大风”,盖肺通天气,天气为阳,黄芪补肺气,故曰“补阳”。不论内风外风,祛风剂都不可缺此。或曰:补气何不用人参?盖人参太阴脾药,具阴柔之性,仅能益气而非补气,难担君药重任。仲景回阳主方如四
逆汤,通脉四逆汤均不用人参,盖缘于此。
●加温胆汤与黄芩:理气行痰清热开郁。瘀必有痰,痰瘀相关。痰因火郁,二陈合枳实竹茹黄芩细辛,辛开苦降消痰去火,流通气血降浊清瘀。竹茹通络,利肢体启废之用。
●加生地玄参:一以补血育液去血痹,二以监制方药过燥。黄芪阳药补气而不育阴液,百克黄芪加活血剂,不免过燥之嫌,加生地玄参则气血津阴兼补,血液流畅。生地玄参非止补血育液而然,大有通脉祛瘀之效。《本经》云:生地“逐血痹,填骨髓”;《名医别录》云:生地去“瘀血留血”,玄参“主治暴中风”。暴中风者,卒中是也,非伤寒论之“中风”可知。脱疽名方四妙勇安汤,玄参用量90克,合当归祛瘀通脉,足可举一反三矣。
【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银花90玄参90当归60甘草30
●加防风羌独细辛:防风伍卒之徒,搜风由内而外,肌肉关节无处不到。中风无防风,必难显效。该病虽废在肢体,而病灶在脑。羌活入督与太阳经,能开风府、风池、百会以引药入脑。《本经逢原》云:羌活“乃却乱反正之主帅。督脉为病,脊强而厥者,非此不能除”。《本草经疏》云:川芎“扁鹊言酸,以其入肝也,故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羌活配川芎大能祛瘀,除脑中痛。尝用羌活川芎煎液,滴治无痛痒之红眼,一日见效。眼红无痒痛者,瘀血也。细辛入肾通窍开闭,破痰利水主血闭,独活为之使,能从会咽部通脑入巅。本方羌独辛芎之用,不在解表除湿,而在通脑开闭,使药到部位。补阳还五汤无此配伍,犹水母之无虾,故其效迟。羌独本肢体药,合生地玄参大去血痹,防治肢体自身病相得益彰。
●水蛭蜈蚣地龙:虫类搜剔,去沉混之邪。中风虽突发病变,乃凝血郁久所至,久病入络,虫类搜剔方可去其幽隐成混之邪。水蛭嗜血,咸而软坚,去瘀第一品。蜈蚣属火名天龙,蚯蚓属水名地龙,二者上下相配,水火互济,入阴通阳,有望除邪务尽。
【方药加减】:
①气虚加党参或红参须,阳虚加黑附片,舌裂液伤加知母、花粉、牡蛎,血虚加首乌、白芍。
②苔厚湿重加藿香、苍术、苡仁,苔腻去苡仁加佩兰,苔黄加黄柏。
③痰粘稠用川贝、牡蛎、花粉、天麦冬;夜尿多加乌药、故纸、桑螵蛸、复盆子。
④食则呕吐,苔黄口臭便秘脉沉实者,此湿盛化火,加藿香佩兰大黄(大黄后下),泻后去大黄。呕如喷射者,脑有水肿或积液也,结合五苓散、旋复代赭汤用药。
⑤风胜强直加僵蚕、天麻、钩藤、南星、川乌,或用柔剂祛风法;口眼歪斜加白芷、白附子、僵蚕、全虫、天麻。四肢末端肿胀加木通、防己、泽泻。
⑥脑出血严重加桃仁、牛夕、大黄;收缩压高加夏枯草、天麻、钩藤、珍珠母、生牡蛎,舒张压高合真武汤。
⑦神识不清加菖蒲、丹参、牙皂、冰片、牛黄,口眼歪斜加白附子、僵蚕、全虫、天麻。
⑧筋挛急加乳香、没药、伸筋草、透骨草、络石藤、忍冬藤;脉滑痰火加竹沥、姜汁。
⑨肌痿缩加补肾药,如潼蒺藜、巴戟、萸肉、吐丝子、杜仲、桑寄生等。脚瘫严重加木瓜、牛夕、苡仁,上肢障碍加桂枝、姜黄。
其它神而明之,随证加减。上列所举对症用药,选其二、三即可。
(二)典型案例
●中医愈病,重在实践经验,实践经验不足者,多看医案是其捷径。今列不同类型中风案,供自学者参考:
1、舌肿不能吞咽例:(一本)1994-09-07下午,张思村虞有土邀诊,甘圹岳母昨日中风,88岁。婉辞年高难疗。虞曰:“我村XX娘86岁不也治愈吗?我就想让她活到九十”。遂往诊。诊见口角流涎,舌肿满口而上卷,难以饮食。舌淡白,苔厚白灰而腻;脉缓,寸关沉滑,尺微。诊见右侧偏瘫,右脚无力,右手不能握。家人已为觅坟茔,置灵柩。余思首当消舌肿,药液方能下咽,因疏方:生地20赤芍30石菖蒲10半夏10茯苓12细辛4牙皂6川芎6蜈蚣1条防风10天麻10白术10三剂。书毕促购药,其女问曰:舌肿不能饮,何为?答曰:药过舌面,自有效验。购药煎讫,教家人使昂头缓慢喂之,使药过舌面,任其自流。20分钟许,舌能转动,余辞归。翌日舌肿见退,能食流质。
9月10日二诊:已能发声,但口齿不清,舌尚胖厚,淡红,脉64至/分,寸关沉滑,尺微,右手不能握。更方:黄芪启废汤去独活、黄芩,加制南星8、牛蒡10、广木香6、姜黄8、山楂20、石菖蒲10、牙皂6、制附子10、生牡蛎30、竹沥2支。五剂,日一剂。
9月16日三诊:已能行走,右手亦能握。口齿尚不清,舌尚胖稍向右歪。苔不厚腻,中有黄滑色,舌质淡,脉70次/分。三剂时胁下曾有剌痛,现已无。晚上自觉两足发热,病后未曾大便,但无所苦。上方去牙皂、细辛、附子,加全虫8、僵蚕10,吴萸6、升麻15、黄芩10、肉桂3、炙草10、玄明粉6(另包)、姜汁2匙。二剂后,行动如常人,胃纳佳,大便日一次,语音清晰,多说则嘶哑。嘱去玄明粉,续服20剂以巩固,二天一剂。至1996年秋,用竹梯上楼顶(水泥平顶)晒谷,晒毕下梯时踩空摔落,应婿之言,90岁亡。
2、气候变化相关例:(三本)1997-12-24莲圹任芝慈,男,66岁,有高血压史。去年12月下旬患左半身不遂,上肢重下肢轻,经义乌中医院治疗,左下肢基本恢复。上肢采用进口药后已能活动,但再服则无效。刻诊:左上肢可勉强抬举,筋脉疼痛,难持肩平,天气变化疼痛加剧;掌腹难伸台面,手肿麻木而色紫,指能展而握不紧。舌红不能上卷,苔白滑,脉96次/分,沉紧弦细。既往左手心有发热,盖自身肢体病已成,寒湿瘀壅堵经络,郁久成热也。黄芪启废汤去羌独、二陈,加桂枝10麻黄6威灵仙10苏木10苍术10制南星8伸筋草20鸡血藤30白芍15知母8竹茹15乳香10制川乌8(先煎)炙草8。七剂,嘱服完停药三天。
98-1-6日二诊:停药五天,前药无大反应。盖肢体自身病已重,其邪深入筋脉,非数剂可撼动。当决浊去壅,去白芍加大黄10(另包)、桃仁10、木通8,川乌改附子,七剂。嘱上肢多动,视情续服。
98-2-6复诊:前方服十剂,疼痛减轻,知觉恢复好,手肿已退,紫色变浅,手抬肩平以上,掌腹能伸台面,握物基本正常。舌能上卷,舌质淡红中裂,苔薄白而不滑。前方去大黄、知母、南星,加山慈姑开结气,白芍缓挛急。二日一剂以缓图,每月十剂,以愈为度。
3、手肿指硬例:(二本)楼关助,男,57岁,物资局退休干部。2000-11-25日初诊:中风后遗症已一年,右侧偏瘫。西医曾治疗数月,加针灸,右脚已能跛行。右手肿胀,腕指关节肿大,腕筋疼痛而指硬。打哈欠时,手指自动伸直僵硬。舌裂,小便多,人憔悴。处方:
黄芪启废汤去枳实、姜夏、陈皮、黄芩,易玄参为熟地,改赤芍为赤白芍各15,加桂枝15、木通8、潼蒺藜10、制首乌20、川断12、桑寄生20、留行子10、乳香8、没药8、天花粉12、伸筋草15、制附子8、炙草10。五剂,日一剂,煎一次。
12月1日二诊:手背肿已退,疼痛减,指屈伸有进步。加透骨草12、蜈蚣增至二条,制附子增至10克,五剂。
12月9日三诊:舌裂尚有,小便还多。改潼蒺藜为吐丝子12、巴戟15,加党参20、麦冬12、萸肉10、乌梅8、乌药8、知母8、天花粉12、络石藤20、萆解12、川乌6。
12月16日三诊:人已有精神,面有红润,晚睡时手指已能伸直,能拿筷握扫把,关节已不膨出,舌裂不明显,大便较稀但人不乏力。加生姜3片,大枣7枚,嘱间断续服。
2001-01-15日回访:行动正常,能骑自行车上街,嘱每月服五剂以巩固,连服三月。
4、肌肉痿缩例:(二本)2001-04-13日,官斌村孙家铭,70余,素体偏寒。左半身不遂已半年,一直服用华佗再生丸。手掌下垂不能握,左侧上下肢肌痿缩消瘦,筋脉疼痛,鱼际与合谷凹陷。黄芪启废汤去枳实、二陈、川芎、红花、黄芩,易玄参为熟地,加桂枝15、吐丝子10、潼蒺藜10、制首乌30、桑寄生20、留行子10、川牛夕10、乳香8、没药8、天花粉12、伸筋草20、制附子8、制川乌6、炙草10。隔日一剂。不服汤药日服用华佗再造丸。20剂后,筋脉疼痛改善,手掌手背肉增厚,鱼际肉凸出,腿部肉变紧,手能提握,走路正常。嘱每月服十五剂,连服二月,二日一剂。
说 明:此药日一剂连服,稀便多,人乏力,后改隔日一剂,即无稀便,人不乏力。
5、四肢不仁手颤例:(一本)王店村某女,62岁,1995-2-9日初诊。自述1993年春因高血压脑病肢体废痿,经治愈,复于1994年10月复发,复治后能行,然而行则无力,以左下肢为甚。现收缩压200以上,有头晕,四肢不仁但无疼痛,双手振颤,吞咽不灵活,发音吃力,体型偏瘦。卧则难以自行起坐,胸闷气急,胸不任重物,纳尚可。舌淡红带紫暗,前部少苔,脉细弦紧,100次/分,尺弱。此已演变为肝风,处方:
(1)方:淫羊藿50 夏枯草20 鸡血藤30 白菊花15 石决明30(先煎)
(2)方:黄芪启废汤去半夏、茯苓、陈皮,减黄芪至60,加桃仁10、杏仁10、天麻10、钩藤12、石菖蒲6、僵蚕8、白蒺藜12、炙甘草10、川牛夕12、红参须20、玉竹20、杜仲12、狗脊15、桂元肉7个、竹沥1支。
以(1)方药液当水,煎取(2)方,日一剂,七剂。
2-16日二诊:头晕四肢不仁有愈,双手振颤有缓,卧后起床已自然,胸闷气急已不显。第一剂服后,两手臂曾感疼痛。行走比先前轻快,声音比前畅扬,脸色较佳,舌质紫暗已退,苔趋正常,饭能吃二碗。脉70次/分,寸关尚弦紧,尺弱。原方去杏仁,加麦冬12白芍15。七剂。按前法煎服。
3-4日三诊:上方服六剂,人觉比先前有力,体型增胖,手已不擅,但握物尚有不稳,足趾尚有一点发麻。吞咽还欠灵活,喉头似有痰吐不出,吐出时白硬如豆大。发声尚感吃力。润肺化痰利咽温足小阴肾为要:
生芪30北沙参20麦冬12百合15当归15瓜蒌仁12射干10广豆根10胖大海10石菖蒲6桔梗8细辛3炙甘草12桂元肉7枚制附子10(先煎)。五剂,日一剂。
嘱服完此药,二诊方再服七剂以资巩固。
6、足内翻例:(一本)丁店村丁月仙,女,61岁,1995-2-27日初诊。自述86年端午节中风,满身大汗,经治暂愈,至同年12月14日复发,时已9年。今由女儿车拉背负进门诊治,刻诊:右半身不遂,右手能握,出伸不利,屈侧不能向上伸至桌面。右脚内翻,不能单独行走。眼昏花,行则加剧。脉细,60次/分,舌紫暗,苔腻,大便硬,或隔日一次。
(1)方:淫羊藿50 夏枯草20 鸡血藤30 白菊花15 石决明30(先煎)
(2)方:黄芪启废汤去茯苓、陈皮、黄芩,羌活增至8,当归增至15,赤芍增至30,加附子12杞子15桃仁10天麻10南星6桔梗8川牛夕15竹沥1支(20毫升)姜汁1匙。
以(1)方药液当水,煎取(2)方,日一剂。
3月10日二诊:上方服10剂,自觉症状改善,视力比前进步,人感有精神。服药后四肢有胀痛发痒,眼亦发痒,便稀,近日每天便数次,人不乏力。脉每分70次,右微细,左寸关沉实有力。苔已清,质转红,仍有暗气。改方如下:
(1)方加桑枝100克;(2)方去川芎、桔梗,加桂枝12、伸筋草15、潼蒺藜12。
3月22日三诊:服上方7剂,觉全身有疼痛发痒,便已不稀,右手掌已能伸上桌面,脚内翻已愈,行则眼花仍有,太阳穴仍时有掣痛。舌苔清,舌质紫暗成块状分布,脉每分70次。以二诊药方去玄参、伸筋草,增生地至50,加制首乌30白芍20杜仲25红参须30。教育以散剂制法,巩固疗效。每次一汤匙,黄酒送服,日三。
7、脑血肿脑积水例:(二本)下湾村虞彩莲,女,79岁。2000-5-20日初诊:2月中旬曾头晕跌倒,自不知,家人送义乌人民医院,诊为中风住院至前数天回。现照样头晕,弯腰则剧,睡则不晕,CT示左侧有血肿,右侧有积水;便坚,十数日一次,住院时洗肠。现神清面现桃花色。脉不数,右寸独旺,左脉弱,两尺均弱。舌质紫暗,舌边及中部均有紫斑,中后部舌苔酱色。舌滑胖,口不喝。弯腰时左眼角觉经脉胀痛,牵引至左头角。处方:
黄芪启废汤去独活、红花、川芎、蜈蚣,玄参易熟地,生芪减至40克,加党参20、桂枝10、猪苓10、泽泻10、白术10、白芍10、丹参10、杏仁10、天麻8、钩藤8、蜂房4、制附子8、生牡蛎20。二剂,日一剂。
5月22日二诊:诸症减轻,便顺,自我感觉良好。原方泽泻增至12,附子增至10,七剂。
5月28日三诊:服完四剂已能外出散步。现头晕等均无,苔不滑,舌紫斑尚明显,有口干感。去白术、蜂房、猪苓、陈皮,加知母5玄参12乳香6海藻8,减附子量至4克。五剂。
6月2日四诊:胃纳等均恢复正常,头不晕,但洗脸站着时,觉膝部似有很多蛟子。苔白,舌紫暗未退。此阴药过量,下元有虚。前诊口干乃阳气回复,减附子加知母有所不当。脑积水已去,血肿犹存,下元未固,宜温化瘀血培补下元为治:
生芪40党参20当归10潼蒺藜12桂枝8独活10熟地25桃仁10杏仁10红花10川芎6水蛭6乳香8莪术10枳实6半夏10茯苓12苍术8白术8黄柏6泽泻12杜仲10怀牛夕10干姜6细辛3炙甘草10附子10(先煎)五剂,嘱视情续服。
二月后回访,服上药十剂,舌色淡红,瘀斑已无,均安。
8、食则呕吐例:(未理卷)桂林梁伯柱,男,60余,铁路退休工人。2011-02-20日初诊:有高血压史,三叉神经痛病史。起病半年,双脚麻,走路如踩棉花,惭至不能行走,久治无效,春节前开始呕吐。医院印像学检查,小血管栓塞,不能做支架。现卧床在家,纳差消瘦,饮食大小便需人料理,仅能吃点稀饭,食则易呕。下肢不能自行,上肢乏力而能动,无偏废现象,脉数大沉实,口苦小便黄,大便数日一行而坚。苔厚腻微黄,口气秽臭。此湿火郁阻,地道不通故也。处方:
黄芪启废汤去赤芍、玄参,以僵蚕易地龙,加党参20麦冬12藿香10苍术8黄柏10桃仁12天麻8钩藤10旋复花10代赭石30川军10。煎一次,日一剂。
2月22日二诊:第一剂大黄同煎,不泻,续呕。第二剂大黄后下,泻数次,遂不呕吐,觉体力有增。原方去黄柏、桃仁、旋复花、代赭石、川军,加夏枯草12石菖蒲8,五剂。日一剂,煎一次。
2月26日下午,余乘飞机回浙江。出机场上车时,梁夫人来电话:伯柱药已服完,已能走路,头晕乏力还有,下面怎么办?嘱按原方续服。4月26日,其夫人电话告之:现行走饮食正常,精神好,头基本不晕,二十剂后就能下六楼到地面行走,也能自个上楼返家。嘱按原方间断续服。
2012年X月,余适去桂林,患者告知走路乏力,头晕严重。问之方知,一直服用降压降糖西药,从未间断。此血糖过低使然,嘱血糖8以下停服降糖药,血压140/90以下,降压药也停用或减用。遂处补气补血药五剂,服至三剂,乏力头晕霍然。2013年7月3日,其妻来电话:一直很好,降压药只服一粒,血压140/90范围。
9、气阴虚甚肢麻例:(一本)何界村何昌永,男,78岁。1996-4-2初诊:四肢麻如蚁爬,左半身为甚,要人扶才能行走,病已三月,医院诊为脑梗塞。诊见脸黄腊,神疲纳差,舌光红,有瘀点,脉浮大,时有虚火上炎;便坚,四日一行,阴囊胀痛。此气阴虚甚,肝风萌动。处方:黄芪启废汤去二陈、枳实,黄芪减至60,加白芍10红参须10知母10金铃子10钩藤10夏枯草20生牡蛎30(先煎),七剂。
4月10日二诊:蚁爬感有减,左半身比较显著,有痰咯不出。原方红参须改为党参12,黄芪增至70,加柴胡8麦冬12半夏8蒌仁10茯苓12小茄香8桃仁10。七剂。
4月17日三诊:面色红润,精神增添,自行行走亦较轻快,舌红色减退,薄苔隐隐,阴囊肿胀已除,左侧肢麻已无,右侧偶有。嘱按前方间断续服,以愈为度。
10、寻常脑梗阻例:(随身卷)王潮海同学岳母,下湾人,71岁。2000-5-22日初诊:头晕,呕恶,便秘,不能自行,脉细弦,舌滑。同学介绍,经CT检查系脑梗阻。处方:
黄芪启废汤去独活、川芎、地龙,合真武汤化裁,易玄参为熟地,黄芪减至40克,加党参20白术10白芍10桂枝10桃仁10杏仁10天麻8钩藤8蜂房4猪苓10泽泻10海藻8乳香6附子10牡蛎20,服药七剂检查,梗阻消失,义乌中心医院医生大感惊讶。改方一次,去白术陈皮,加玄参、知母、象贝。自觉正常,续服二剂愈。
11、脑动脉粥样硬化例:(二本)罗店陈彩香,女,73岁。2000-9-3日初诊:头晕欲呕不痛,动则为甚,如坐舟船。发时胸部难受如饥甚,欲呕,曾呕黄胆水一次。医院诊为脑动脉粥样硬化,久服西药乏效。口腻苔不清,脉缓。喜吃凉食、喝凉水,自谓此乃习惯。处方:生芪30党参20羌活6佩兰10藿香10生地20山药15麦冬10桂枝10白术10半夏10茯苓12陈皮6丹参10留行子8水蛭6归尾10天麻10钩藤12石菖蒲6砂仁4黄芩10猪苓10泽泻10旋复花8代赭石15(先煎)生姜3片大枣5枚。五剂,嘱间断续服,至愈为度。
2001-4-12日二诊:服上方20剂愈。今又发,症如前,却有头痛纳差。复予前方加附子8,神曲8,干姜6,杏仁10,六剂大愈,嘱间断续服。
提示:脑动脉粥样硬化,以五苓散合二陈汤为主方,适加活血祛瘀药与生芪苍术藿佩黄芩生地,剧者合旋复代赭汤,加钩藤天麻。其它随症加减。
[所涉附方]:
【五苓散】《伤寒论》:猪苓9泽泻15白术9茯苓9桂枝6
程门雪:阳不通而聚水者用五苓散,阴已伤而湿热郁于下焦者用猪苓汤。
【旋复代赭汤】《伤寒论》:旋复花9(包煎)人参6半夏12炙甘草6 代赭石30(先煎)生姜15大枣7枚
【二陈汤】《和剂局方》:半夏12 桔红12茯苓9 炙甘草5生姜3片 乌梅1个
【温胆汤】《三因方》:半夏6 桔红6茯苓5 炙甘草3枳实6竹茹6生姜3片 大枣3枚
【真武汤】《伤寒论》:制附子10白术6茯苓10白芍10生姜10
(三)后 语
●中医治病讲实用主义,病愈为科学,病不愈什么科学也不是。
●内经《九针十二原》云:“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此言其大体也。《异法方宜论》云:“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中风治疗不可拘泥于一方一药,辨证论治是其精髓,或正治,或反治,或从治,使各得其宜。中医愈病,临床经验十分重要,然则地有南北,人各有殊,兼病更不可尽述,其病自不可尽愈,中风亦然。凡病皆有普遍性与特殊性之别,愈十之七八者良医也。
●俗云:有书不如无书,千方易得,一效难求。用药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可不慎。
(注:此系2013年7月桂林医学院中风中医培训班讲稿)
浙江东阳市孙氏本草中医药研究所
所 长:孙 传 正
2013年7月5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