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7春季(33)建筑的空间构成

 nzpeach 2017-06-09

东西方的建筑的空间构成分别采用了“数的增多”和“量的扩大”两种方式。即:西方的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基本上是采用“量的扩大”之方式,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又高又大的建筑物,取得了巨大而变化丰富的建筑体量;而中国古典建筑则依靠“数的增多”之方式,将各种不同用途的部分处在不同的单座建筑中,由一座变多座,小组变大组,以建筑群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分布在一个空间之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

 
取得相等建筑体积的两种不同方式(李允鉌[2])


形成上述构成方式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与东西方建筑构架的空间构成方式不同。中国的木构梁架与西方的砖石结构建筑史完全不同的两种体系。

在古代绘画中,我们亦能看到一些连成片的近乎集中式的整座殿堂楼阁。但无论如何集中,因受梁架和屋顶的限制,只能是不同的形体“集合”,这种量的扩大并未引起结构和空间质的变化。换句话说,中国的梁架结构方式不变,就不可能像西方建筑那,根据空间的功能和活动的流程组合,向空间集中和集合的方向发展。

北京故宫,典型的“数的增多”模式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典型的“量的扩大”模式



1)首先,木材易燃,出于防火需求不宜采用“量的扩大”之模式。通常,为了防火,还建造封火山墙以阻断火源,防止火势蔓延。


宁波庆安会馆封火山墙(摄影:马蒙)


2)其次,如果单体建筑体量过大,则屋顶形式在整座建筑平面上不易处理。

以济宁东大寺为例,客厅、大殿、望月亭在平面上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但屋顶的处理将其分隔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从观感上看是三个空间的并联。中国的木结构,实在两缝梁架之间搁置桁檩成框架,构成一个空间基本单元“间”。间的大小,决定于梁架的檩数,即“架”,所以,中国建筑间架的概念,既包含间的平面尺寸大小,又包含间的平面形状。中国建筑之所以不向集中和合并方向发展,因为从空间的形体和性质上,仍然是数的增加而不是量的扩大。从下面这个图例也能看出,中国建筑的结构空间对建筑空间的制约性。

济宁东大寺(原图摄影:photofans网友“你忙你的”)



3)此外,“制度化”和“标准化”已经长期对设计思想起着支配的作用。“集中”和“合并”的计划不大容易接受。

 

【参考文献】

[1]张家骥. 中国建筑论.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3

[2]李允鉌. 华夏意匠.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