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备赛“互联网+”一头雾水? 对话往届国赛评委,

 教育者之惑 2017-06-10

给你指点迷津

第三届全国互联网+大赛各省市赛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为了让参赛选手更好的备赛,上海赛区组委会特意采访了第二届全国互联网+大赛评委,通过他们的分享为上海赛区的参赛选手们参赛、备赛提供宝贵的经验。

第二届互联网?大赛评委——李爱斌

第二届互联网?大赛评委——杨世先

第二届互联网?大赛评委——沈冲

第二届互联网?大赛评委——李金平 

1赛事规则解读

记者:在您认为互联网+是需要不同专业人才相互配合互相融合共同发展的吗?您认为参赛队伍中哪些团队的学科组合兼容性最强大适用?

杨世先

从投资人的方面来讲,我们希望看见的团队是一个互补的团队,最好就是说由一些在校生,一些老师,以及刚走出校园的已经毕业的一些咱们同济的校友,来组成一个班子或团队,这样可能会更好一些。

李金平

从我们这两年参赛的经验,我们认为比较好的模式: 

    第一个是最核心的模式,借助自己学校的优势,一流的科研成果,在成果之上去想它的产业化空间。举个简单例子,比方说华科的去年金奖项目,慧淬对铁轨表面强化后延寿,最终技术的出处是一个军方的坦克炮筒内壁激光强化技术,将一个军方技术最后用在民用市场上,这种技术就是利用学校的技术优势,然后去找到合适的市场需求,去打造出一个合适的服务,真正把它产业化,这个我觉得可能是大赛推崇的主要模式。这样的话团队就可以站在学校的制高点上,去实施创业,更容易形成竞争优势,更容易打开市场;

    第二个模式就是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单单是只依照自身的想法去行动,还要跨专业跨学科,最好把老师也联络进来,今年不是单让学生独自创业,而是师生共创,这样的话结合不同人,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能力背景,有效的组合之后更容易创造出一个更贴近现实更加可行的商业计划。将老师拉进团队,一方面老师可以专心地做科研,另一方面老师的科研成果学生帮助他商业化,这样的话也是一种互补,老师既可以专注科研,同时学生的商业化项目也可以获得经济回报,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及其科技成果的支撑下,可以做得更好。总体上就这两点,当然不否定其他的学生创意,例如去年的小黄车OFO就是模式创新,在这一年中也火起来了。  

2参赛学生要求

记者:众所周知,互联网+是指互联网加传统行业,您认为互联网+对同济这样工科为主高校各专业大学生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李爱斌

这个实际上我感觉无论是对于工科还是文科院校,都不是一个绝对的事情,不是说哪一个方向对创业就怎么样,哪一个方向对创业就特别加分,哪一个方向对创业就减分,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哪一个方向都可能产生更优秀的团队,哪一个方向都可能出来特别优秀的项目,这个没有一个标准的范式。

沈冲

对于工科类高校,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模式吧。其实坦白讲学生去做互联网创业还是挺难的,因为互联网它有一个很重要的和其他领域不一样的特点就是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它的长尾效应和边际效应是很重的。例如:网上卖东西做IT的就只剩下京东了,做交易的就只剩下一个淘宝了,所以互联网很容易被做成某个行业就只剩下一家。那么你比如说对于学生创业来讲,做五年做十年之后,你是否有信心就成为独自剩下的那一家?其实这很难,这个跟你开一个早餐铺不一样,开个早餐铺在哪个街道卖,每一个街道都能挣钱,但互联网可能不太一样,这个是对学生来讲可能说很难的地方。我觉得,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互联网思维,比如说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沟通联结很快的时代,原来我们跑业务或者说联系都要现场考察,当面商谈;你可能发现现在我们仅仅需要通过微信协议,合同发过去双方认同了,几个微信就完了,这其实是一个互联网思维的转变,对于工科院系更是这样的,工科院校他有的时候会传统的做一些理工科的东西,我自己就是理科的学生,创业创新过程中我们当然需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把这种互联网的思维加入进去。

 

记者:现代社会已进入电子信息时代,高校教育也极为重视计算机的教育,互联网+对于学生在互联网方面的技能有什么要求?

李爱斌

我看过的互联网+的项目已经是非常多了,我给同学们的建议是:现在整个要求不是一定与互联网密切相关。我认为无论是哪一个方向都可以做到创新,大家不要被自己的条条框框限制住,而要去找你自己热爱的方向,去找到这个方向的创新的价值所在,这才是没有问题的!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到你真正热爱的方向,找到你真正热爱的事业,然后去一步步去实践它,一步一步地去升级迭代,给客户带来真正的价值,然后同时实现作为一个创业项目的成功。

杨世先

我认为互联网+应该是一个标配。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应该是一种工具或者是一种标配,更多的还是回归到商业的本质,也就是商业逻辑。从目前来看,科技成果转化这是高校一个始终没有解决的难点,但是反过来讲的话,技术创业应该是未来大学生创业的一个方向,这也是从国家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讲,政府所鼓励的一个方向。

沈冲

从我的角度来讲,更多的应该是思维的加入,而不是在创业项目上一定要选择那些高平台的纯的互联网的项目。 

记者:互联网+涉及手机个人电脑终端与传统行业的对接,而现实生活中手机的使用越发普及,互联网+可以说是是今后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实践互联网+的过程中大学生有哪些方面的技能需求呢?

杨世先

    目前来看的话,因为信息手段的多样化,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信息平台,获取信息的通道更加广阔,但是却可能对某一个具体的行业方面的理解比较欠缺;同时,在信息化泛滥的现在社会,大学生侦辨这些信息的能力也需要提升。对于大学生来讲的话,我认为素质教育可能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在创新创业意识方面的培养,我认为比本身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是更有用的;同时大学生应该更注重的是不一定要创大业,本身的创新精神创业实践,在未来无论对于就业也好创业也好,都会有很重要的帮助;再从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来讲的话,参加创新创业这种实践对于同学来讲的话是一种非常好的尝试与锻炼。

沈冲

我觉得不必谈为了互联网+我们需要什么专业技能,我觉得可以讲的是在现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在这个行业的基础上,大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在我看来对于一切事物的新鲜感,也就是保持好奇心很重要。保持那种学习能力,就是把一件新鲜事物很快的纳为己有,很快的看穿很重要,说白了就是乔布斯说的那句话“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新鲜感还蛮重要的,这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李金平

    现在也算是一个新的时代了,时代变了教育的要求也要跟着转变,以前就要求学生在学校里多学些知识,现在呢,不光要求这个,现在社会的高发展更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创新意识得有;另外一个就是现在双创说的这个创业,它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不论你毕业之后是创业还是就业,你是创立一个新的公司还是做工作,其实做工作也是创造一个自己的事业。而创业精神也是需要养成的,举个例子来说:我们以前教育的模式,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级一级升,都是通过考试,而考试都是有明确的答案的,你只要学的好,都能获得高分、获得肯定,这种模式是有具体答案的模式,是一种只要做得好就能被认可的机制;然而在现实中,你在社会上被认可的方式变化了,没有人在告诉你固定的答案是什么,你的事业的高度在于你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而价值如何被认可,是虚的,是没有标准衡量的,更多的来自市场和社会上的各种反馈,更加虚无缥缈,而这就也是创业精神的一部分;创业精神就是说:我觉得这个东西有市场,有价值,我就坚持创业,这是创业精神的核心。你能找到什么东西是对的,并去坚持创业,不管前途是不是确定的,或是不是有人会给你肯定的评价,你都要往前走。创业本身是要学会三个技能:第一个是学会跟社会上各种关系打交道的能力。你跟政府、跟市场、跟公司内部、竞争对手多个环节都会产生巨大的关系,而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跟各种关系有良好的互动,这本身是一种技能,而这种技能是在创业中应具备的基础技能。而本身今天像我们这样的社会投资人来给你你们进行项目评价,本身就是和社会进行的一种沟通; 第二种技能叫契约精神,现代社会整个市场经济的架构基础是什么,整个经济交换的基本形式是公司,公司在社会上进行各种服务都得靠合同,而合同其实就是契约的约束,本身契约精神也是创业精神中必须学会的。一句话的口头承诺本身也是一种契约,你必须言出必行,而在社会上这就是合同,你有了合同必须按合同去兑现完成你的服务。这种契约精神,是我们在社会上生存的根本,是整个社会运行的根本;第三个我认为是在各种困难环境之下拼搏求生的能力,因为创业我们都知道,九死一生,最后能够生的一定是在九死的情况下都在逆境中坚持了下来,最后才生下来了。 

3评委心得体会

记者:您们都是互联网+方面的专家巨擘,请问您在实践互联网+时有什么独特的心得体会吗?

李爱斌

从目前来看,我感觉整个作为一个创意的大赛,要完成一个创意的产生到完成一个商业化乃至一个经营的蜕变,下面这个事情是很关键的:比方说,你的客户到底在哪里,谁会掏钱买你的产品,你后面的这个经营,整个创业团队的管理到人才的引进,这些事情呢,都对创业项目的成败,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呢我觉得,从同学们的角度来看,这个方面的素养相对来看,因为本身还没有出校园,作为一个商人的属性呢,还不是特别的成熟,我觉得这方面应给去加强。因为作为一个创业的一个项目,这些答案一定要有,这些问题一定要得到解决,只有如此你的创业才有成功的可能。

沈冲

我其实是刚从学校毕业了几年,然后现在在做创业,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在商言商,马云在演讲的时候经常说少谈情怀多谈钱,很多时候像高校的天之骄子,不好意思去谈自己的商业价值,我怎么去挣钱,然后成本怎么来,怎么去做销售,我们会习惯性地规避这些问题。我们喜欢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们理论的基础,我们数学的模型,我们研究的深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观念转变过来,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参加创新创意大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和出发点。  

记者:互联网+涉及手机个人电脑终端与传统行业的对接,而现实生活中手机的使用越发普及,是否说明互联网+是今后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您能说说您探索互联网+的经历吗?您是在何时预见互联网+的前景并进入互联网+这一领域取得现在的卓越成就的?

沈冲

那当然了,就是各个行业都会跟它结合起来,就是说我们以后可能万事万物都会联网,就是你的眼镜你的电脑,你的信息都可以共享。

因为我是学金融的,金融和互联网+联系这两年其实还是比较火的。我上学的时候没想过金融还能和互联网联系起来,但是这了几年,我们发现,金融越来越被拆分,过去金融就面对那一两个大企业,每个企业给几千万上亿,然后现在你会发现金融面向个人,我们可以去余额宝里面买点基金,我们可以去蚂蚁的借呗花呗,可以去微信的微粒贷,金融越来越被不断的拆分而面向每一个人。有一天我突然发现,金融这个我们原来觉得很高大上的专业的都能被拆分成以互联网的形式去做,我在那个时候就觉得互联网把最不可能渗入的行业都渗入了,那么它肯定具有巨大的价值,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4备赛关键环节

记者:在您看来互联网+共需要哪些环节呢?您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环节?

杨世先

第一个就是先寻找市场的痛点;第二个是要了解好商业模式的逻辑,一定要形成一个闭环,同时要具有可行性;再一个就是答辩需要进一步辅导,比如说在ppt讲述时间控制方面,整个讲述的逻辑方面可能要一可进一步的提升;

还有一个就是,在团队配置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整个商业计划书的完整性方面有一点欠缺,我经常提到的三句话:我们做什么,我们是谁,为什么是我们,其实就反映了一个完整的商业逻辑。 

记者:这次上海地区决赛中许多优秀参赛队脱颖而出,即将晋级省赛甚至于国赛,作为大赛的评委,您对于选手之后的比赛有什么指导与意见吗?

杨世先

总体来讲,要参加到省赛全国赛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辅导,尤其是在市场痛点的选择和行业理解方面,这是大学生创业的一些不足,这些方面需要加强。

李金平

这个大赛是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创意把落脚点落在创业上,评估时最重视创意在商业上带来的价值。从上午来看同学们创意很好,敢想敢做,有团队有能力,但在具体的产业化上还有不足,需要改进,因为这些不足,同学们在大赛后续竞争中优势就不明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