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国心理专家谈分离焦虑

 徒步者的收藏 2017-06-11

法国心理专家谈分离焦虑

2016-06-14 Kinderpower
Kinderpower

这里是培养“双语宝宝”的公益平台,由kinderpower教研团队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的互动驿站。为在育儿道路上求索的爸爸妈妈提供家庭指导方案及案例分享,免费下载优秀双语资料,一线教育指导师教你如何在家带娃儿轻松“玩转”汉英双语。

本文来源:阳光的小屋

版权申明:本文图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分离焦虑是件正常事情并且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重复体验到的。
——杰汉德.乐號角
入学分离,绝大多数孩子都会适应


张娓:适龄的小朋友们将离开家庭去上幼儿园或者小学。许多小朋友对此有很多不习惯,家长也为此很苦恼,甚至焦虑。你给这些家长什么样的建议?


杰汉德.乐號角:这样的问题法国也很普遍。我曾经在法国幼儿园工作过,当妈妈们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时,很多孩子又哭又闹,看起来很伤心。但当妈妈们真的离开5分钟之后,绝大多数孩子就玩得很开心。但当妈妈们重新出现时,孩子们又会开始大哭大闹。可以假设他们对妈妈们表达他们被(象征性的)“抛弃”的愤怒。作为妈妈,这种时候一定要弄清楚孩子到底是在挑战你还是真的有分离焦虑。


张娓: 这对妈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杰汉德.乐號角:分离焦虑从人出生就开始了,在入托上学这件事上,绝大多数孩子都可以安然度过。孩子们很聪明,他们有时会有操纵家长的欲望,并借此逃避面对家以外的世界。


张娓:当孩子们对入托上学表示不适时,陪伴者,家长和老师需要做些什么?


杰汉德.乐號角:当孩子表现出焦虑情绪时,陪伴者首先要给孩子安慰,然后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平衡调整方法。尤其要注意的是,孩子的焦虑很容易唤起父母和老师的焦虑,以致成人和孩子对分离焦虑互相认同,这会让焦虑加重。孩子走出家门,到托儿所或者学校读书是很正常的事情,大多数情况下,成人不需要去感受、认同、强调甚至带领孩子去焦虑。


张娓: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孩子完全可以顺利度过初出家门入托上学的不适,家长们尽可放心,不用紧张。那么,当孩子表现持续不适时,持续到什么时间,家长需要引起注意?



杰汉德.乐號角:时间不是大问题,孩子适应能力不一样,有些长有些短,都算正常。家长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孩子有以下三种情形,和小伙伴或者同学交流有障碍;学习困难;特别安静。


警惕母亲对孩子精神束缚太多


张娓: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绝大多数分离焦虑是父母的尤其是母亲的而非孩子的?

杰汉德.乐號角:不是的。焦虑的感受属于人类情感的自然体验,所以分离焦虑是所有人在不同的人生重要阶段都需要面对的。


举例来说, 一个女人从怀孕开始到妊辰, 她和肚子里的胚胎所形成的圆满和完整的感受会被中断,从而产生分离焦虑的感受,在怀孕过程中, 她可能会重新体验当她还是小女孩时想当妈妈的各种愿望的那种母性的情感体验,因此她会在这个时期异常敏感和情绪化,甚至是一些无理的要求,比如会在大夜晚让丈夫去找她想吃的东西。



有时候分离焦虑会被另外的形式所掩盖,比如百分之九十五的母亲在孩子出生后会做同一件事情,数孩子的手指和脚趾,这是她对想象中的孩子到现实中的孩子的一个过渡,也是一个母亲对这个真实的孩子情感投入的开始。


张娓:但从剪掉脐带开始,孩子就已经是独立的个体,他会有自己的人生。


杰汉德.乐號角 :认可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这对新妈妈是很困难的,她天然的母性被唤醒了,她要多次面对跟孩子分离的体验,比如,当孩子断奶时,开始走路和开始讲话时,甚至是入学时,母亲和孩子的分离感会加剧。有些妈妈会一直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或者自己的延续,长远而言,这对母亲和孩子都是痛苦的。


张娓:如何进行有效调节?


杰汉德.乐號角:为了缓解母亲的这种分离焦虑, 这种时候就需要第三方来调节, 这个第三方可以是丈夫,也可以是整个家庭。让新妈妈可以发泄释放这种焦虑.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会认为母亲的角色是与生俱来的, 从而会忽略母亲自身的困难。法国和中国,大多数孩子都传承父亲姓氏,父姓意味着血亲的传承,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来源和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与角色。现代社会的转型以及相关法规的改变,比如现在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其中之一的孩子跟从母姓,会威胁到这种父传子承的传统体系。


张娓: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家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孩子不跟父姓,有的孩子甚至生活中没有父亲。母亲和孩子彼此依赖性很强,他们怎么完成正常的分离?



杰汉德.乐號角:对于一个可能对丈夫失望的单身母亲,要向孩子传递父亲的角色和功能是非常困难的。


第三方可以有很多的理解,比如母亲除了是孩子的母亲,还有属于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朋友,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也是一种第三方,帮助母子完成正常分离的第三方介入。这种情况下的母亲尤其要警惕自己对孩子精神的束缚太多。


尊重孩子和成人不一样的内心世界


张娓:这个问题来自我们的一位读者,她的女儿今年4岁,晚上睡觉会习惯性抱着她出生时的一个小花被,还会吮自己的手指。妈妈在女儿4个月时突发胆结石住院,与女儿分开过两周。妈妈担心与此有关,她不知道怎么帮助女儿改掉这两个习惯。


杰汉德.乐號角:我在法国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孩子很小的时候,妈妈住院被迫和孩子分开,便对孩子充满了愧疚,因而过度关注,甚至造成无意识的攻击,而孩子对妈妈的情绪非常敏感,也会无意识地配合妈妈,这其实更多是妈妈的焦虑所致。


张娓:首先是这位妈妈要解决自己的焦虑,宽恕谅解自己,放下对女儿的愧疚。


杰汉德.乐號角:对,如果妈妈自己解决不了,建议她去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当然是在这种焦虑是能被表达的情况下。


张娓:我们怎么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杰汉德.乐號角: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小女孩在回答一加一等于几时,答案永远是都是三或者一,让她的家长和老师很崩溃。你知道小女孩是怎么算出来这个答案的吗?她说一个爸爸加一个妈妈,有了自己,所以等于三;一个老虎吃掉一个兔子就只剩下一个老虎,所以等于一。绝大多数成年人没办法理解她的答案,她也觉得这些成年人很是无聊。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成年人不一样,我们要尊重,而不是用成年人的这套逻辑强制去改变影响。


张娓:我们中国有句俗话叫平常心,慢功夫,在处理父母和孩子的分离焦虑上,父母的平常心和慢功夫尤其重要。


杰汉德.乐號角:重要的是要区分孩子的焦虑和父母自己的焦虑,如果其中一方的焦虑过渡严重,或者持续时间过长,这个时候就需要专业人士的意见或治疗,就算是父母有一点担心或疑问,也可以向专业人士咨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