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习俗季:六月蒸面羊

 如水138 2017-06-11


春节期间,聆听经典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全系列  

经济之声、 央广网全面呈现

敬请收听、点播


古人云:“习俗移人,贤智者不免。”一衣一帽、一器一物、一字一语,凡此种种,群起而随之,谓之“时尚”,渐成习俗。中国几千年文明流淌,传衍出繁花似锦的习俗礼仪,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区域内,很多习俗变成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和规范,甚至是道德与法律的基础。然而,随着自然环境、社会观念的变迁,一些流传于民间的习俗正渐渐消逝,其间承载的文化意味和民族精神,也在消散,令人扼腕!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习俗季

今天经典重现

探寻古老习俗的悠悠余韵和时代心声


点击收听


六月蒸面羊

来自经济之声

08:35


 河南汤阴 岳飞庙 


河南汤阴县,岳飞的故乡。城东,张庄村,晨光熹微,65岁的贾希云和邻居一起,开始蒸面羊,用白面做成羊的形象。


贾希云:先发面,用发酵粉。

记者:需要哪些工具呢?

贾希云:用黑豆,一点眼就好瞧了。

记者:后期拿什么工具做呢?

贾希云:用剪子、梳子、刀。

记者:蒸完羊,什么时候开始送?

贾希云:蒸羊都是六月蒸,一过六月初一就送羊,蒸好多羊呢。


 民俗专家史文富(中)与贾希云(左)交流 


当地习俗,蒸面羊是在阴历六月,应民俗专家史文富的请求,贾希云演示了蒸面羊的过程。


史文富:哎呀,可把你辛苦了。

贾希云:没事,没事……


史文富说,这个村1800多口人,还会蒸面羊的,没几个了。



 记者采访民俗专家史文富(右) 


史文富:要是农村的姑娘变成姥姥的话,她们还知道,再下一辈就不会再有了。我非常惋惜那个。

六月蒸面羊的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最初是送“活羊”。一到阴历六月,母亲这一系的长辈,姥姥、姥爷、舅舅或妗子(jìnzi),也就是舅妈,给外孙、外甥送“活羊”,提醒他们要孝敬母亲。为什么会送“羊”?这源于“羊羔跪乳”的故事。


 羊羔跪乳 


史文富:在很早以前的时候啊,一家人家,就剩下他母亲,很艰难地养这个孩子,说孩子不孝顺,她将来怎么过,非常艰难啊!后来,他舅舅听了以后说,我到你家看看吧。他就牵着一只母羊、一只小羊去了。他外甥问:“舅舅,你牵着羊来干啥呢?”正好那小羊正在吃奶,它的两个前蹄是跪着的,跪着仰头吃奶。他舅舅说:“这是母亲养育出来后,它要跪着报恩啊!”


这一传说,在河南、河北、山西等北方地区深入人心,慢慢地,送活羊演变成蒸面羊,送羊的人也从娘家姥姥、舅舅送外孙、外甥,变成长辈送晚辈,甚至兄弟姐妹之间互相送,但尊母尽孝的含义一直没有变。王新友老人说,羊羔吃奶时跪着,那是报恩呢,动物都知道孝顺。


王新友:有这个古话说,爸爸的恩情很好报,母亲的恩情报不清。吃母亲的奶,等于吃她的血啊!


 割罢麦子后,农民们正在打场 


贾希云:割罢麦子打罢场,谁家闺女不瞧娘,其实,瞧娘不是瞧娘,是给孩子要羊……


这段民谣,贾希云一直记得。每到五月,新麦子收好,农闲了,闺女就买点瓜果、糕点去看母亲。一方面是请求母亲来送羊,教育好外孙,也暗含着亲戚间互相走动、联络感情的意味。然后,六月起,就开始送羊了。


史文富:最早就是六月初一,头一天,抢头羊,谁抢到前边,谁就好。所以,六月初一,只要走到街上、村间小道上,都是他姥姥、妗子挎着长条篮子,都是瞧外甥呢。


 揉好的面团、面棒 


揉好了面,贾希云把面搓成擀面杖粗细的面棒,略弯成弧形,一端是头,一端是尾,中间是羊身。将头部压平,再拿另一块面搓成一个大面团,作羊头置于顶部。


在羊头上,用剪刀剪出羊角、羊嘴,用梳子压出羊毛的纹理来,最后再用黑豆点上眼睛,一个面羊就成型了。


 下功夫做出的面羊,要上锅蒸了,贾希云和邻居很兴奋 


贾希云:我清清楚楚记得,我15岁那一年,俺娘蒸羊呢,那时是给俺姑姑家送羊……


贾希云15岁开始跟着母亲学,耳濡目染,后来自己做了姥姥,就给外孙蒸羊、送羊,一送就是三年。如今,就像村里的很多人家一样,外孙大了,离家远了,就不送了,蒸面羊的手艺也日渐荒疏。


 40分钟后,面羊蒸熟了 


贾希云:这都多少年不干了,原来弄的比这好瞧。

记者:不干多少年了?

贾希云:十几年了。不过,现在人都懒了。

记者:你说人都懒了?

贾希云:是啊!就像那年轻人,一二十岁的,他们都不瞧,也不学,这慢慢就失传了,可惜啊!



 汤阴羑里城景区的八卦阵迷宫 


汤阴城北四公里,离张庄村不远,就是古代羑[yǒu]里城遗址,传说周文王就是在这里推演周易。史文富说,《易经》早有明示:善事父母,天经地义。


史文富:它那卦里面不就显示出来吗?天尊地卑、上下有序,国家是这样,家庭也是这样,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就得孝顺父母,就是这种关系。


 安阳民俗博物馆收藏的“蒸羊、送羊”图片 


汤阴人“送羊”,最看重三只面羊:大羊、二羊、三羊。大羊,有时需要10斤面,蒸出来,直径半米长。


史文富:大羊是啥呢?前头俩蹄儿趴着,后头俩蹄儿也是趴着,头在中间哩,有羊角,它好看……


三只羊的背后,是《易经》文化的精髓。千百年来,当地人将《易经》中的“三阳开泰”观念融入其中。送羊习俗,承载着孝道,也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店里销售的面包羊 


蛋糕店服务员:店里面挺忙的,早上八点多,就有人过来取羊……


今天的汤阴,蒸面羊的习俗有了新变化,街边的蛋糕店里,蛋糕羊、面包羊越来越多。阴历六月,人们依然送羊,但很少有人再给外甥讲故事、说孝道,长辈“亲手做”的心意没有了,孩子们也无所谓了,亲情都变淡了。


史文富:原来还有一层意思,他妈要跟孩子讲,你看这羊蒸得多好,都是你姥姥用心给你做出来的,现在这层意思没有了。我那表弟,我开始还给他送了两年,后来表弟说,哥,别送了。我就不送了。


说起这些,70多岁的史文富怅然若失。


史文富: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她就是几千年过来的礼仪传承下来的,靠文化来传承的。如果没了,都过成圣诞节,还说什么中华民族呢,没特色了!


 《跪羊图》歌词 


有感于“羊羔跪乳”的故事,台湾音乐人李子恒创作了歌曲《跪羊图》。


小羊跪哺,闭目吮母液。

感念母恩,受乳恭身体。

膝落地,姿态如敬礼。

小羊儿,天性有道理。



记者采访时拍下了蒸面羊的片段,与大家分享。





总策划:阎晓明

编审:蔡万麟、韩志峰

记者:韩志峰、李凡、王志强、程冰冰
播讲:苏扬
制作:李晓东

摄影摄像:韩志峰、李凡

视频配乐:刘勤力

图文编辑:王京源、姚美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