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襄阳:王叔和发明《脉经》诊断法

 襄阳孙金福 2017-06-11
 
 《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脉学的专著。《脉经》的作者是曾在襄阳成名的王叔和。
    王叔和(201—280)名熙。魏晋时山阳高平(山东微山)人,早年为避战乱,举家迁徙襄阳,投奔依附荆州牧刘表的族人王粲(刘表是王粲祖父王畅的学生)、王凯兄弟,获关照。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逝,王氏兄弟归顺曹操后,王叔和在魏荆州郡治宛城(今河南南阳)学习张仲景的医道(因王叔和与张仲景弟子卫泛交好,有可能曾得到张仲景指点),博采众长,医术日精。两三年后,王叔和便行医于襄阳一带,时人称之为神医
     
魏正始年间(240-249),朝廷选王叔和进京为御医,后迁为太医令,掌管朝廷医政。晚年辞官居襄阳。晋太康元年(280)病故,葬襄阳岘山。今岘山王叔和墓(衣冠冢)留有石供器一套等物(与杜甫墓冢相邻,均为襄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岘山蔡家坡尚存王叔和井,井侧曾立有纪念王叔和的石牌坊。一说王叔和墓在今麻城城南30里处(见民国《麻城县志》)。
    
王叔和在中医学发展史上有两大重要贡献,一是著述《脉经》,二是整理《伤寒论》。
    
王叔和博通经方,于诊切之术有较深研究。为解决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正确应用脉诊诊断的问题,指导医师如何把脉,王叔和搜集了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佗等古代医家有关脉学论述,并加上自己临床体会和见解,终于写出了一部著名的脉学专书——《脉经》,这是我国史上第一部脉学专著。在此书中,王叔和将古时的三部九候诊脉法归纳整理又大胆创新,改作了独取寸口的寸口脉诊断法。诚如王叔和在《脉经》序中称:今撰集歧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备。使《脉经》成为集东汉以前脉学理论之大成的脉学全书。
    
《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脉学的专著。撰年不详(约成书于266-282年)。《隋书·经籍志》最早著录。
   
《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八篇,前九卷分为九十七篇,第十卷未分篇,为手检图二十一部,计8万余字。将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运、结、代、动24种(明李时珍著《濒湖脉学》增加了长、短、牢三脉。李中梓著《诊家正眼》又增加了疾脉,共为28脉),并逐一加以描述,分别作了简明的注释,并与平脉(正常人的脉象)做了比较和区别。
    
尤难得的是,王叔和还创立了独取寸口(手腕部)三部九候切脉新法。古时诊脉是诊三部九候的,就是人迎(气管双侧的颈动脉)、寸口(手臂外挠侧动脉)、趺阳(足背动脉)三部,每部三候脉共九候,诊疗时过程繁琐,患者还要解衣脱袜,不太方便。王叔和将诊脉法归纳整理,又大胆创新,将这种方法改作了独取寸口的寸口脉诊断法,只须察看双侧的寸口脉,便可以准确地知晓人身的整体状况。王叔和这一诊断法,表面上看是将诊法简单化了,但实际上对于医理深刻地推衍之后才有可能做到的一种创新,至今仍被中医临床诊断所采用。另外,王叔和还强调诊脉时要注重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型、性格等不同因素,不可一成不变,不能脱离实际情况。他在《脉经》序言中提到,诊脉是很难掌握的,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也就是将学会背会的脉学知识灵活准确地应用到实践中是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的,这句话也成了千百代医家教授和学习脉学时的警世“”之言。
    
也正是由于王叔和把切脉、症状、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使脉学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
    
《脉经》问世以后,一直受到历代医学家的重视,自隋唐以后便被列为学医的必读之书,而且对国外医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隋唐时期,这部书外传流入日本,以后又经中国西藏传到印度和阿拉伯。公元11世纪时,阿拉伯伟大医学家阿维森纳(980-1037)在所著《医典》的切脉部分,基本上引用了《脉经》的内容。欧洲人拉希德··哈姆达尼在所著《中医大典》中,也提到了王叔和。公元14世纪波斯(今伊朗)人拉阿阿尔哈姆丹(1247-1318)编写出版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中还特别引述了《脉经》和王叔和的名字。公元17世纪时,来中国学习的波兰人卜弥格,曾把《脉经》译成拉丁文于1666年出版。18世纪英国的著名医学家芙罗伊尔因受《脉经》的影响而研究脉学,发明了切脉时的脉搏计数表,还写了《医生诊脉的表》一书,于1707年在英国伦敦出版等等,说明了王叔和及其《脉经》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脉经》现存主要版本有:元天历三年(1330年)广勤书堂刻本、明成化间据元泰定本翻刻本、明赵府居敬堂刻本、明万历三年(1577年)福建刻本、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刊《守山阁丛书》本、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周氏医学丛书》本、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杨守敬校勘本等。另人民卫生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上海科技出版社分别出版了影印本和排印本。
    
同时,《脉经》书中几乎转录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全部内容,成为《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古传本之一,对研究仲景学说有重要价值。
    
有资料表明,王叔和在任太医令(掌管药政的职官)期间,辑集散佚的张仲景《伤寒()病论》遗文,精心编次、整理和补充,将原书的伤寒和杂病分成两部分,即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据说在现存的《伤寒论》中,前面的《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三篇,以及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后的八篇,均为王叔和增加的,使张仲景的遗著得以保存、流传。医学名家俞子宾经过研究指出:叔和不仅为《伤寒杂病论》的传人,尚可与张机(字仲景)同列。另有《张仲景评病要方》1卷、《论病》6卷,均佚。
    
此外,王叔和在养生方面还有一些精辟的论述。王氏在养生学上属于医家养生流派,主张从起居饮食方面进行谓摄,以求得长寿,却病延年。他提出饮食不可过于杂乱,要适量,是我国早期对饮食制度养生的最早的较系统的论述。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