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子关系中,父母越是能够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越是能够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两代人的关系就越趋于融洽。父母要具备理解力、同理心,努力去理解孩子。当然,孩子也要理解大人。理解是人与人关系里面比较难实现的一种境界,理解的爱是爱的最高层次。中国有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爱往往不包含理解,他们爱得盲目、感性、自私:“包办一切、望子成龙、干涉过多”,这样的爱简而言之就是“己所欲,施于人”,造成了中国很多家庭的亲子关系紧张。
理解孩子是需要学习的,因为家长和孩子完全不在一个状态上面,思维方式也已经定型。成年人早已远离孩子的世界,如果要理解孩子,必须有个重温的过程,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是怎样感受这个世界的。如果全部淡忘,就必须拿起书本。
朋友有一个2岁的小女孩,每天进家门前都要和大人抢钥匙开门。因为手劲小,她并不能把钥匙拧到位,因此根本打不开门。但她乐此不疲,反复把钥匙拔出来,插到锁孔中拧来拧去;再重新拔出来,再插进去拧,有时甚至能忙上半个钟头。我这个朋友就在旁边等着,不催孩子,也不着急,什么时候女儿把钥匙给她,什么时候她才开门进去。
我的这个朋友告诉我,她知道自己的女儿正在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用所有热情和专注力解决她所感兴趣的问题。反复尝试一段时间后,有一天,她终于自己打开了门。朋友说,在那一刻,女儿的表情充满自豪,就像一个凯旋的胜利者!
对于习惯急匆匆开门进屋的大人来说,自己几秒钟就能完成的动作,又有谁愿意等上半小时交给孩子去做?所以,有的家长用玩具哄骗孩子进了屋;有的家长不耐烦地催促孩子进了屋;有的家长则认为没必要惯着孩子,凶巴巴地拖着孩子进了屋;如果孩子不从,打滚哭闹,则很可能换来大人一顿打——家长都认为这是小事,但在孩子眼里这是远比进屋更大的事情。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的需要会换来一顿打骂。这样做的家长,无疑欠缺理解孩子的能力!
理解孩子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既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每个孩子的心理状态也是不同的。父母要学的东西有很多。而当成人不能理解孩子的某些做法,而孩子一定要坚持时,家长一定要问个为什么,或者不妨做“听话”的家长,看看孩子到底想干什么——对孩子多一份了解,就离理解更近了一步。 其实,要让孩子理解家长,仍然是对家长提出的要求,因为孩子是不会自觉地理解大人的,需要父母去教给他们。怎么教呢?既要用话语,更是靠行动。 父母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努力地去理解孩子,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尝试体验孩子的感觉,不去压制和否定孩子的感受。日久天长,孩子就会习得同样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理解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会自然而然主动采取行动关怀父母。所以,要孩子理解家长,其实和家长要理解孩子是同一个命题! 我的家庭还是属于民主式的作风,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获得了尊重、理解和自由。但即使如此,他们在青春期的时候,仍然也会叛逆,较难沟通。 比如我的小女儿,她在青春期时有一段时间很情绪化,什么事都要反着来,听不进我的意见,尤其是回家比较晚,着实让我担心。我心里尽管不高兴,非常想知道她晚上去了哪里,怕她交到不好的朋友,但仍然很注重沟通的方式。 有一天,我的小女儿又是回来得比较晚。我对她说:“你这么晚回来,妈妈真的很担心你,你没回来前,妈妈也不敢睡,心里一直挂着你。”我说的是心里话,语气也很真诚,从始至终一句也没有埋怨她。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她能够理解我,理解我对她的爱和担心。 因为我们母女关系过去一向很好,我这样说出自己的感受,她会有内疚和不安的感觉。亲子关系其实有时候和人际关系是相通的,我给予别人理解,别人也会同样对待我。果然和我想的一样,那以后我的女儿晚归的次数少了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家长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越好,越能理解孩子。自信、开放、乐观的家长,总有能力和意愿去学习,去理解孩子;消极、封闭的家长对学习失去兴趣,对探索孩子失去兴趣,自然也谈不上理解孩子了。 理解是亲子关系中比较高级的互动模式,它要求父母的爱拥有更多理性和前瞻性,要求父母了解更多的教育知识,要求父母的情绪管理更加出色。但是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当你的孩子有一天知道体恤你的辛苦,了解你的付出,并学会了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你就不仅培育出了一个成熟的孩子,更多了一个贴心的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