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科举——古代的“高考”

 北斗书斋 2017-06-11


  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谢幕,学子们付出无数的努力和拼搏,只为在这几天绽放异彩,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个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不过相比于古代的“高考”——科举来说,今天的高考还是小巫见大巫,让我们一同了解一下古时候“高考”吧。


  科举起源于隋朝,结束于清朝,历经1300年,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在科举之前,国家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对于达官贵族来说,是一项绝好的福利,只要父辈做官,那么下一辈基本上还是做官,也就是说,做官的始终做官,当贵族的始终是贵族,至于普通老百姓,就没有什么事了。一个国家如果长期被门阀贵族垄断和操控,那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皇帝的权利受到很大的限制,老百姓上升的通道完全被阻,很容易发生暴动。科举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也是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的。



  科举起于隋唐,发展于宋元,在明清达到巅峰,在晚清迅速没落。隋朝刚刚建立科举制度,还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就灭亡了,唐朝继承隋朝的衣钵,将科举制度确立下来并逐渐完善。在唐朝的科举中,考试的科目很多,分为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经过时间的洗礼,逐渐形成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导的考试制度,明经主要考经义或时务,而进士以诗赋为主,要求较高,变化很大,难度也很高,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不过也要看主考官的欣赏取向,如著名诗人白居易就以一首《草》而高中进士。


  相比于唐代,宋代的科举就规范很多,确立了三年一考的制度,虽然时间上长了,可录取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唐代每年举行一次,每次录取十几到几十人不等),一次能达到几百人,使得各阶层的人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与唐代一样,进士科始终是最热门的,有无进士不宰相的说法,要想在仕途上有所突破,那么必须是进士出身,否则机会很是渺茫。为了更公平的选拔人才,宋代开始,实行了糊名和誉录,让阅卷老师无法知道考卷是哪个考生所写,只能根据内容的好坏来确定考卷的等级,很大幅度降低了人为因素导致的不公平。



  到了明代,科举确立了八股的形式,俗称“八股文”,明代统治者高度重视科举,其严密程度大大超过以往朝代,而且确立了学校的地位,要想参加科举,必须先上学,要想得到科举的资格,必须要学校的推荐,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地位。


  清代大体仿制明代,在晚清的时候,由于西方科学的日益发展,科举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我们简单来看一下,古代学子的求学路吧(以明代为例)。首先得进学,也就是要找一个学校上,一般是县里的,简称“县学”,上得起学的那么家中必然是富裕的,至少应该是一个富农或者小地主,不然没有财力的支持,学很可能没法上,普通人家能请个先生识几个字就不错了。在县学中上学,得成绩优秀才可能被推荐,获得考试资格,当然有关系的除外。参加考试的学生,统称为“童生”,没有年龄限制,有可能有人当童生一辈子。第一关是“童试”,分为三个阶段,“县试”、“府试”和“院试”,也就是从县里考到市里再考到省里,如果这三关都过了,恭喜你,成为“生员”,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秀才”,这么说一个秀才也是相当不容易的。好容易过关斩将,成为了一名秀才,接下来才是动真格的时候。获得秀才身份,才可以报名参加“乡试”,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三年一次。


科举制度中的进士卷


  考中了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成为举人之后是可以直接做官的,当然也可以继续向上考,举人已经是很难得了,成为举人是一件很值得夸耀的事情,看看范进中举就知道了。获得举人身份之后,就获得了“会试”的资格,会试是由礼部举行的,相当于是中央直接主持考试的,会试的主考官一般都是比较牛的,担任国家重要职位。会试考过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能到会试这一步的,全国也只有几百人而已,可以对比想象一下,有多难!而且还是三年一次的。过了会试,基本上人心已定,接下来是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皇帝监考,你说厉不厉害。一般来讲,参加殿试的,基本上不会被淘汰,只是排名会发生变化。录取分三甲,第一甲,只有三个,称为“进士及第”,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如果谁是进士及第,那绝对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第二甲有十几到几十人不等,称为“进士出身”,剩下的人都在三甲,称为“同进士出身”。因为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着“金榜”,黄色是皇家专用,一般场合是禁止用的,所以“金榜题名”那是一种极大的荣耀。


  古今的环境虽然不同,但教育始终是国家的大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预祝广大学子取得一个好成绩,金榜题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