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雅音乐”的困境

 赵东华 2017-06-11


 

 

   读过您的博文《“学音乐的人很惨”》及相关另两篇。我们是同行。遵嘱,谈几点,请批评。

 

    1.“阳春白雪”单,“下里巴人”势众。古今中外,历来如此。“曲高和寡”“知音难觅”是规律,是常态。已故著名指挥家李德伦先生,平生为在中国广大听众中普及交响乐不遗余力,奔走呼号,成绩显著,影响深远。是专业音乐工作者普及交响乐艺术的楷模。为此,李德伦先生曾为《交响乐爱好者》刊物题词:“曲高和众”,表达其内心的愿望与理想。但这只能是“愿望与理想”,我们必须尽力而为之,只能尽力而为之。经过我们的努力,可以使爱好与欣赏交响乐的人们逐渐增多,层次范围愈来愈广,使更多的人们的音乐文化生活进入到更高的境界。但是,实现“曲高和众”却是不大可能的,“众”者多数也,爱好与欣赏交响乐艺术的可能永远不会是多数,永远不会像“流行音乐”、“通俗歌手”那样得到最广大群众的喜爱、追捧、模仿、演唱、传播与推广。为此我曾即时与李德伦先生当面讨论过这个问题。

 

    2.西方“通俗文化”、“流行音乐”是对西方“贵族文化”“古典音乐”(经典音乐)的反动,(是物极必反的反作用力,并无贬义),并借科技进步(电声、CD、VCD及网络)对人类所及,铺天盖地,无孔不入。这是历史的必然。所谓“高雅艺术”有不少“庸俗”的东西,罔有其名。而“流行文化”中,却也有“高雅”的艺术作品。从我国当前来看,“流行文化”中,“庸俗”的东西过多,太多,应是正处在提高的过程中,也是现实。这也难以避免,属无可奈何之事。

 

    3.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人类的文化艺术,不能没有“通俗”,同样也不能没有“高雅”。不能没有通俗的“娱乐”,也不能没有高雅的精神与灵魂层面的表达。表现与代表人类精神与灵魂层面的,必然是“高雅的文化艺术”为主体,其主体绝不会是“通俗的流行娱乐文化”。

 

    4.极富盛名之贝多芬、舒伯特、莫索尔斯基等大作曲家,一生穷困潦倒致死,并不是个别人。李白、杜甫亦如是。有报道,现时,欧美国家的交响乐团、芭蕾舞团、博物馆等,除几大顶尖单位外,同样入不敷出,艰难度日。所谓“高雅音乐严肃音乐 古典音乐—经典音乐 ”、“高雅艺术”、“高雅文化”莫不如是。

 

 

袁朝 2012225

于京北  云津闸畔  立水桥边

 

 

附:

欸(ǎī)乃的BLOG》博客原文:

http://blog.sina.com.cn/17625hwy 

 

 

 

“学音乐的人很惨”

欸(ǎī)乃的BLOG

(2012-02-04 10:40:58)

    春节期间,乘大巴外回家,车上不停地播放港台歌曲,的确比狗叫还要难听。在车上,我无处逃避,被强迫“欣赏”了好几个小时,如同在吃苍蝇,一直想要尿尿,不由想起 JB 哥儿的一句名言:“学音乐的人很惨!”

    JB 为某市音乐家协会会长、某学院音乐教研室主任、圆号演奏家,被誉为福建省第一把圆号,竟然口出此言!而仔细一想,颇有其理:大凡有相当的音乐造诣的人犹如美食家,对每一道菜的色、香、味,以及品尝时周边环境都非常在意,非常挑剔,苛刻要求。他们一听到音乐,往往不由自主去关注其音色、音准、节凑,乃至旋律、配器、和声、强弱等等。如今,浮躁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出现浮躁的人、浮躁的作为、浮躁的文化垃圾、浮躁的流行音乐…… 一片喧嚣,光怪陆离。同时,教育出现严重的偏差,精神文明的滞后,甚至堕落,再加上媒体的发酵,助纣为虐,导致 “追星族”等等良莠不分,是非颠倒。于是,所谓“流行音乐”的高分贝噪音、众多的“歌星”脸红脖子粗的“引吭高歌”、连简普都看不懂的,五音不全的“音乐发烧友”“声情并茂”的卡拉OK…… 大有市场,无处不在。在有的公共埸所,如街道上、商埸、大巴上等等,不绝于耳,你如何去制止?不听也得听,不欣赏也得“欣赏”;充耳不闻不可能,除非你双耳失聪!此状况,如同在折磨一个口味十分讲究的美食家,强迫你把这些酸的、臭的、腐败变质长虫子的菜肴吞进肚子,哥们,你说难受不难受,惨不惨?

[转载]“高雅音乐”的困境 <wbr>——对“欸乃”评论的回复

    JB 曾对我说过:“你们学美术的就不会这么惨了,所谓的‘名家’、‘大师’尽是艺术垃圾的展览,你可以不去参观,躲得开;而我呢,有的埸所,确实令人作呕,我却躲不开!”其实,我也躲不开,也是深受其害,对于音乐,虽属“土八路”,却略知一二,早在上山下乡期间,我就在端音乐这“饭碗”了(见拙作羊圈里的“鲁滨孙”(之二)——?清风明月二胡曲》、《“麻将学习班”之后答博友》),在当时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靠拉二胡来拿工分,可谓“资深的音乐工作者”!尔后,也演奏过单簧管、萨

克斯、长笛等等器乐,虽说上台独奏还没那本事,但参加合奏、伴奏的演出却是常有的事,还担任过铜管乐队木管声部的小教头。所以,对这哥儿的名言,我深刻理解,感同身受。

    为配合一年一度的“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的举行,福建省的举办单位都要同时举行大型晚会,不惜重金请来各路“名星”,着力闹腾一番,打肿脸充胖子。此“盛况”堪称“中国特色”,比比皆是,钱是老百姓的,“政绩”是“父母官”的,何乐而不为?人心不古,物欲横流,大约七八年前“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的那埸晚会,某某“明星”一把塞进腰包的是 26 万,其余“明星”十几或二十几万不等。此后历届如何挥霍,如何双赢,不得而知,只知晓行情年年看涨,甲乙双方,皆大欢喜。

    那埸晚会,厦门爱乐乐团也应邀演出,该乐团首席指挥是郑小瑛教授,她是新中国第一位交响乐女指挥家,曾任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和爱乐女乐团的音乐指导、中国音乐家协会的常务理事。在演出过程中,整个乐团从交通到膳宿等等费用全部自理,甲方只是付给 万元的辛苦费。在某些领导、有关人员的眼里,该乐团所演奏的约翰·斯特劳斯、莫扎特等等的交响曲,竟然远远不如类似港台“明星” 的鬼叫狼嚎。这分明是对音乐殿堂的藐现与无情的嘲弄,正是: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闻之令人辛酸,令人齿冷!JB 哥儿也在该乐团兼任圆号首席,也难怪他有“学音乐的人很惨”之哀鸣。

    岂止音乐,在整个艺术界,“明星”、“大师”遍地,“山寨”横行,黄沙满天;真善美颠覆,文化“怪胎”纷呈,可谓黄钟毁弃,瓦釜雷呜,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博大精深,从何淡起?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正在使我们的艺术变得粗陋、轻薄、空洞、荒诞不经, 有害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切神圣的东西,到此都被解构,一切庄严的东西,都被打得粉碎,这分明是文化的浩劫,是人道的浩劫,是文革以后的又一浩劫!当这种鄙俗化的潮流在患难时,无论是国家社会建设还是个人完善都难以得到进步,它势必影响到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它将来一定会被历史牢牢地钉在耻辱柱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