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就说说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课吧

 昵称28525563 2017-06-11

梅宗主读书图(无关本文)。

那就说说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课吧

葛明

2017年6月11日,我应唐山市教育局电化教育馆的邀请,担任2017年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优质课说课比赛初中综合组的评委。评审过程中有些想法,琢磨着说出来可能会对各位选手接下来改进教学设计以准备优质课的录制,或其他老师以后参加此种比赛有所帮助。那么,就说说信息技术与融合课那点事儿吧!

先说与课无关的。

1.评委手中拿到的汇总表,在科目一栏可以看到历史、文科综合、文综等等,大概是各县区负责登统汇总的老师直接复制粘贴了参赛老师填写的内容,当然这只是推测。如果各位老师在填写类似表格的时候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最好按照所任教学科来直接明确填写,比如历史、政治(道德与法治)、地理,分组的时候即使历史与政治组成“文科综合组”,与直接填写文科综合意义也不一样。你填写“文科综合”的时候我们希望看到你是如何实现“综合”的。这大概只是我个人的想法,仅供各位参考。

2.因为是综合组,涉及到的学科比较多,就出现了不同学科轮番出现的局面,今天排在第1和第46序列的两节课都是历史,中间还有其他几节历史课出现。我想是否可以考虑把组内相同学科安排的相对集中,比如先政治,再历史,然后地理。这是给组织者的啦,如果打乱顺序不是故意为之以实现某种现实考虑的话。

与课有关的,我想到这些:

1.这个比赛叫“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优质课说课”比赛,比的是说课,什么是说课呢?有一种界说认为,说课就是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专家领导,在规定的时间内,针对具体课题,采用讲述为主的方式,系统地分析教材和学生等,并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然后由同行评议,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从这里来看,大约我们所说的课前说课更符合这个界定,更重要的是,这次的比赛是在说课的基础上确定录课的资格,所以更应该是课前说课。评比的时候我们也接受了课后说课的内容,实际上是放宽了限制的。

再者,这次说课与平时的说课不同,因为附加了一项明确的要求,即要体现“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从一些参赛课来看,很多老师把使用PPT、电子白板等技术或工具呈现教学内容就看成了“融合”了。我的看法是既然是融合,就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有不可,一张图片、一段文字究竟用什么样的工具来呈现,也许不是最核心的问题,放在PPT里面就一定比印在导学案上先进或有助于教学效果提升,我看不是那么简单。从这个角度来说有的学科实现融合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大体上来看人文学科的课程,像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就不是频繁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助力。我注意到化学或物理课上一些危险的实验或成本比较高的实验,或者一些难以理解的或抽象的知识(原子及微观世界)等等就很能够获得信息技术的支持,突破原有方式的限制。我建议人文学科的老师要更加深入的了解信息技术的优势价值,在必要的教学设计中进行尝试,找到二者融合的最佳路径,而不是临时起意要准备一节融合课的时候在课件中加入几幅图片或视频。这就是说即使强调融合,基础工作还是在教学设计上,你如何设计这节课,如何安排教学活动,信息技术手段的价值在于如何使你的教学设计发挥最大的效果,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最大的帮助

2. 参赛选手用来辅助说课的课件五花八门,由于现场的条件限制出现了不少的状况,既耽误时间又容易引起情绪上的紧张或焦虑。其实比赛要求里说采用PPT格式,大家最好按照要求来做。PPT也不要做得太复杂,简洁明快,内容突出即可,如果能稍微美观当然是更好。有些链接也可能出现意外,所以最好一页一页直接呈现内容,有些插入的视频或音频完全没有播放的必要,说课不是上课,是你跟大家说要怎样上课,为什么这么做。

3.所有参赛者的说课流程都差不多,一般说课也都是大家知道的哪几项,不过很多老师非常忽视说教学目标,常常直接跳过,一边嘴里说这是说课的一部分,一边完全不理,翻页的速度使得观众无法得知你这节课要做什么。教学目标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你的教学过程和环节设计,反映你对这节课的基本考虑,也决定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不能忽视。对教学目标另一种处理方式就是按照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分别来写,我们讨论过不赞同这样的写法,课程目标不能等同于教学目标,尤其不能赞同把三个维度任意改变,现在看到最多的变化就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这不是对三维目标的简化,而是曲解篡改,或者是对传统教学目标陈述的固执,或者只是对课程标准要求的漠视。我建议对教学目标要认真思考确定,并对大家做出解释,为什么如此确定教学目标。要知道教学目标设置偏差,你的教学过程即使精彩也难免南辕北辙的尴尬。

4.教材分析环节大家普遍喜欢使用的教材定位就是“承上启下”,我姑且相信它真的具有这样的价值吧,但是我不敢相信每一学科每一节课的地位都只是“承上启下”,本课内容本身的重要性不能忽视。在历史课当中按照时序撰写的教材,基本上每一节课的内容都是“承上启下”的,因为都是在前一节课的历史事件发生之后,后一节课的历史事件发生,那么它自己就不重要了吗?我想比较好的方式是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找到本课内容的位置,更要体现出它在本学科中具有怎样独特的意义与价值,要知道它可是经过了精心的选择而进入教材体系的,一定不仅是为了过渡。

5.课堂教学的导入,看起来好像常常都算不得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大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开始今天的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怎样,或者干脆说上课之前我们先怎样,这时候常常是来一段视频、听一首歌或看几张图片的,然后除了引起话题,这些“上课前”的内容就被弃之如蔽履了。如果这些材料的价值这么有限,课堂教学的45分钟里面就不应该给他们这么高的地位啦。导入部分,我想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价值要被注意到,第一它所呈现的内容应该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应该是代表着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逻辑起点,从这里学生的思维起步,并在老师的引领下逐渐活跃,进入到越来越深刻的理性世界最终完成学生的思维实践。

6.在老师们的交流中,我隐约的注意到一种现象,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老师们把理想说的类似现实,那就是很多教学设计都或多或少的利用了课前或课后的时间投入。我倒不是反对这种具有延伸性质教学安排,而是在考虑我们自己学科有多少次做了这样的安排,我们的其他学科的同行是否也在做这样的安排,学生在这些安排中还能不能安排出必要的、足够的时间完成这些“课外”的任务。我希望我们能更充分的利用属于我们学科的“绝对时间”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里面尝试增加一些提高学生“学科敏感性”的内容,帮助学生实现即使不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依然有学科的意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也就是能把在学科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更轻易地付诸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比如学过历史和语文的学生还被文字的宣传蛊惑而上当受骗的话,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没有获得实际上的成功,他们可能只认识了文字,而没有能够动用属于他自己的思维

最后说一句,也许不是小事。我可以理解有少数老师参加比赛唯一的目的是拿个证书,将来作为某些评审的条件,这个目的也没什么不对,不过因此而轻视准备,简单应付总还不是不好,一方面有淘汰,另一方面展示在大家面前的东西还是要有个基本的样子,换句话说爱惜自己的羽毛,不管我们为什么目的来参加比赛的,既然参加了,就郑重地对待,不然咱的表现不好是没当回事造成的呢,还是本身就没那个实力呢?那么多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赛场上紧张的大喘气或者捂胸口平复情绪,都说明大家很在乎自己的表现,我觉得那就很好,大家说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