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汝窑天青釉瓷的烧制工艺

 cxag 2017-06-11

瓷器的烧成一般要经过炼泥、成型、修坯、晒坯、装饰、施釉、装窑、烧窑、停火、出窑等诸道工艺流程,其烧制技术精益求精,非同一般。从考古发掘资料得知,汝窑天青釉瓷是在晾坯以后,先低温素烧坯体,然后再施釉装入各类匣钵,入窑二次烧成。

北宋汝窑青瓷胆瓶

1.制备原料过程中,在泥料中加入木炭粉,由于木炭粉的吸附能力强,可以加快坯体晾干成型,在经高温烧成时,木炭变成草木灰,呈碱性,可以加速坯体的瓷化。

2.汝窑的成型工艺主要采用模印成型和拉坯成型两种技法。汝窑天青釉瓷以素面为主,模具成型时都用内模,少数器物外壁有纹饰的皆用外模。模具是用较细的泥料制成,经低温烘烧,具有一定强度,并具有较高的气孔率,使其吸湿能力较强,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脱模成型。从窑址考古发掘出土的残器看主要有洗、盘、钵、盆、薰、盏、套盒等都是使用模具成型。拉坯成型的器物主要有各类碗、瓶、壶、尊、器盖,在窑址考古发掘中可见拉坯成型所用的辘轳坑的遗存。

3.成型后的毛坯在常温下需适当的晾干,用刀具进行精心的修坯,晾干再素烧,温度为900℃左右,经素烧后的坯体水分挥发,形成了气孔率,是坯体强度增加,对釉料产生一定的吸附能力,在施釉过程中不易变形,然后再将施釉后的器物装入匣钵烧制,烧成后的天青釉瓷胎薄釉匀,成品率大大提高。在宝丰清凉寺发掘的1号作坊,北墙体一侧堆积的釉料层内和地面上出土了较多的素烧器残片,这当是汝窑烧制工艺中坯体经过素烧的佐证。

北宋汝窑青瓷碟

4.匣钵在外壁和腹壁涂抹耐火泥,对烧瓷过程中匣钵内的保温起到了一定作用,促使烧成完美的瓷器。据考古发掘资料显示汝窑天青釉瓷常见的匣钵有漏斗型、筒型和筒型中孔三种。

5.汝窑瓷器天青釉烧制最关键的是经验和技术,窑炉的结构、窑体的大小都要保证窑室内适当的温度,达到制瓷所需。经科学测试,汝窑天青釉瓷的烧成温度约为1150-1200℃。考古资料揭示,汝窑的窑炉有马蹄形、椭圆形两种,改进后的椭圆形连体窑炉,为双窑室双火膛,中间以窑壁相连,结构合理。窑室面积小,整座窑炉内的热量得以保存适度,停火后温度缓慢下降,所烧制品处于满冷却析晶状态,促使钙长石晶体的析出,以确保天青釉瓷发色纯正,达到御用青瓷的要求。

北宋汝窑青瓷花式温碗

6.那么烧天青釉瓷用的是什么燃料呢?考古发掘发现在初创期的七座马蹄形窑炉和成熟期的十二座椭圆形窑炉中绝大多数火膛内都发现有少量草木灰,这表明汝窑烧制天青釉瓷在创烧阶段就已经用木材或炭做燃料,到了成熟阶段木材烧窑的工艺技术更加成熟,致使天青釉瓷釉色釉质纯正美妙。

7.汝窑支烧工具亦颇为讲究,常见的有四种类型:垫饼支烧、垫圈支烧、垫饼垫烧、垫圈垫烧。其中最精工的、所见最多的是垫圈支烧具。垫圈规整、坚硬,支钉小而尖,用于支烧满釉裹足的器物如洗、盘、盆、碟、樽、莲花式温碗等。烧成的器物,在圈足底部留有芝麻形支钉痕,这与《遵生八笺》中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相印证。初期支烧的汝瓷支钉痕都在器物圈足底上,严重影响了器物的实用性和外观美。后随着支烧工艺的不断提升,支烧痕在圈足底心的工艺逐渐成熟,改进后的支具采用含铝量高的优质瓷土经高温烧制,不易变形,有较好的支撑力,提高了汝瓷烧制的成品率,改善了器物的完美度,标志着汝窑烧制工艺又有了重大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