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手在云间︱气象台预报9日温州“入梅”,他说“错了”

 温州情_丁乙 2017-06-11

腾讯网温州情公众平台

山水禀赋  滨海情怀

记录温州城

欢迎点击上方温州情,关注即可订阅


   编者按

   高手在民间,高手也可能在云间。读完地理工作者姜先生的新作,再做理论。


今年6月9日是温州“入梅日'吗?


    今天,温州各大报纸和网站都登载6月9日是今年温州的 “入梅” 日。错了,这是浙江气象台公布的杭州梅雨的起始日,温州与杭州距离遥远,晴雨迥异,不能将杭州的 “入梅” 套到温州的头上。这种张冠李戴的原因是梅雨起止日期的确定是很难且繁琐的技术活,温州气象预报部门至今还没有能力来确定并公布温州梅雨的起止日期。 



    梅雨是温州气候的一大特色。每年春末夏初,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势力还比较强,干冷的空气不断南下;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海洋气团势力已经加强,暖湿的空气源源北上。这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相遇,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形成江淮准静止锋,带来较长时间连续阴雨天气。因正值江南梅子黄熟时节,故称梅雨。



    梅雨开始之日称为 “入梅”,结束之日称为 “出梅”。入梅和出梅有两种不同的规定,一种是历书(即通书)上的入梅和出梅时间,另一种是气象上的入梅和出梅时间。很多人混为一谈,是不对的。历书上规定芒种后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第一个未日为出梅。所以入梅是6月6日至6月15日之间,出梅是7月8日至7月19日之间,每年不同。这是天文意义上的梅雨期,与实际天气状况不尽符合,今天大家不再用这个古代标准了。



    今天我们使用的气象上入梅和出梅时间是根据天气实况测定的。其标准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环流状况,另一个是天气状况。很多气象台和气象站只根据单站天气状况,有的甚至只根据降水状况来确定入梅和出梅,忽略了环流形势,严重搅乱了人们的认知和梅雨期的气候资料。温州市气象预报部门也没有自己本地的入梅和出梅公告,而是跟同杭州的省气象台公告,令人啼笑皆非。我国入梅和出梅主要有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5个不同的标准,其中上海与浙江的标准有较大差异,而温州离杭州的距离远大于杭州离上海的距离。显然,温州入梅和出梅不能跟同杭州的公告。



 确定入梅和出梅的气象标准很复杂,很繁琐。简单地说,环流状况主要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在东经120°的纬度位置,天气状况主要是连续降水天数和气温指标。温州的入梅标准是入梅前5天,副高的高压脊线应在北纬18°,且稳定10天以上;入梅后的头5天必须有≥4天雨日,以后没有≥5天的无雨天气,且5天中至少有3天的日平均气温≥22℃。温州的出梅标准是副高的高压脊北跳到北纬24°或以北,且稳定10天;连续5天以上的阴雨天气结束,出梅以后连续5天以上无雨,日平均气温≥27℃。以后若再出现连续阴雨,便属于夏雨,不是梅雨。



    我国梅雨区的范围,北起北纬34°的安徽淮北至河南许昌一线,南抵北纬27°的福建宁德至湖南衡阳一线,西至东经111°的湖北宜昌三峡大坝。梅雨期长度以梅雨区中部最长,上海、武汉等梅雨区中部的多年平均入梅为6月15日,出梅为7月9日,梅雨期长25天。梅雨区南界和北界附近一般只有20天左右,而且南界入梅和出梅均比中部提早5天,北界均比中部推迟5天。温州地处北纬28°的梅雨区南端,温州入梅的多年平均日期为6月12日,出梅为7月1日,梅雨期长20天,梅雨量217毫米(这是气象部门的数据,而水利部门公布的梅雨期26天,梅雨量202毫米)。杭州地处梅雨区中部,入梅为6月13日,出梅为7月7日,梅雨期长25天,梅雨量277毫米。



    温州春雨是连着梅雨的,梅雨往往与春雨拉锯式往返交替后才逐渐明朗起来,但两者在环流形势和天气特征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春雨以 “冷湿” 为特色,梅雨以 “热湿” 为特征。冷暖气团交绥形成的地面锋线北上的时候,不是渐进,而是突然北跳。每年大约6月第2候开始,地面锋线由南岭一带突然北跳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副高脊线北跳到北纬18°时,温州开始雨量增加,雨日增多,降雨强度增大,气温也随着稳定上升,这表明温州开始进入梅雨期。对于环流形势,我们可以从逐日的天气图上找到副高脊线的位置变化;对于天气状况,我们可以从每天地面观测的气象资料中找出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经过繁琐的整理,得出温州的多年平均入梅时间是6月12日,这比温州气候四季的夏季始日迟约半个月。



    产生梅雨的江淮准静止锋是南北摆动的。大约在7月初,江淮准静止锋的轴线北抬到北纬31°,即副高脊线推进到北纬24°时,温州梅雨结束。同样道理,我们从天气图和地面观测气象资料中整理出温州城区多年平均出梅时间是7月1日。1950~2010年的61年中,温州6月份出梅占57%,7月份出梅占43%。坊间称为夏至梅,即夏至过后10天左右温州就进入伏旱时期。当然这是50年以上的多年平均状况而言,即从气候角度来看,而每年的实际梅雨天气就不是这样了。 



    由于北太平洋西部的副热带高压势力时强时弱,北上时间时早时迟,因此梅雨具有很大的变动性。不仅在入梅和出梅时间上有很大的变动,而且在雨量、强度和雨日多少方面各年都有很大的差异。温州地处梅雨区的南界,入梅和出梅时间都比 “显梅” 区来得早,而且雨量也没有 “显梅” 区那么稳定。温州入梅迟早相差40天,出梅相差45天。梅雨期最长可达60天,而少数年份基本上没有梅雨,称为 “空梅”。有的年份梅雨期长,梅雨量多,称为 “丰梅”。温州多年平均梅雨量为217毫米,而丰梅年梅雨量高达600毫米以上,最多达1000毫米。


    入梅以后,温州出现连续湿热多雨天气,降水量和降水强度比春雨明显增大,并常有暴雨发生,日照时间很短,相对湿度很大,地面发潮,用具发霉。温州多年平均梅雨量为217毫米,比杭州少60毫米。梅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13%。丰梅年份,梅雨量是多年平均值的3倍以上,易造成全市性的洪涝灾害,例如1999年就是一个特大的丰梅年,梅涝造成的损失很大。空梅或少梅年份,温州各地梅雨量只有100毫米以下,易造成早稻灌溉用水紧缺,影响农业产量。



    温州梅雨量的地区差异很大,西部山区迎风坡很大,海岛很小。例如洞头北岙多年平均梅雨量只有169毫米,而泰顺杨寮却高达609毫米。出梅以后,温州全境在副热带高压笼罩下,气温急剧上升,降水显著减少,很快便进入盛夏伏旱期。梅雨对温州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丰沛的梅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民间有“黄梅无雨半年荒”之说。但梅雨期连续阴雨,日照不足,影响早稻产量。梅雨期光照不足是温州早稻生产的最大限制性因素。


作者:姜竺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