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就是要反对“不想给孩子压力”的教育观!

 长沙7喜 2017-06-11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做《The upside of stress》,中文版翻译叫做《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和压力做朋友,这种说法也许并不新鲜,甚至有点鸡汤的感觉。不少人也会承认压力对我们有好处,但他们把压力看成了一笔交易——忍受了短暂的痛苦和伤害,换取了当下的成长,从而我可以用当下的成长去购买我未来的快乐和幸福。说到底,压力还是个坏东西,只是比起更糟糕的未来,我们必须做了妥协罢了。因为如此,我们就总会计较我们面对压力的付出是否值得——尤其面对压力的是孩子的时候。我曾经也是这种想法的一员,直到我看了这本书。


它不仅向我们解读了压力可以是一个对我们有用的好东西,还把压力如何发挥其好的作用的生理学机理解读了出来。让我不仅仅是乐观地相信人的成长和幸福需要压力,还让我真的能在我的身体上感觉到压力如何刺激着我的每一个细胞。


下面这段TED的演讲者便是本书的作者,我们一起听听她怎么讲吧……



全文共计5300字,建议阅读时间13分钟



目录

一、压力为何会得到如此糟糕的名声

二、毒药还是良药?这是你的选择。

三、再论“不想给孩子压力”的教育观




1
压力为何会得到如此糟糕的名声


说起压力,我们会自动关联上的状态就是心烦气躁、彻夜难眠,如果是长期处于压力,我们会关联上的状态就是焦虑、抑郁,甚至脑海里会浮现出很多极端案例……但如果真的让你回想一下你觉得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段时光,是不是也恰好是最充满挑战和压力的一段时光呢?既然如此,是什么让压力的名声如此糟糕?


1936年,匈牙利内分泌学家Hans Selye对老鼠注射母牛卵巢中的荷尔蒙提取液,结果造成老鼠出现肾上腺肿大,脾脏、淋巴结以及整个免疫系统衰竭,最后死亡。进而他开始研究是不注射物的原因,结果他发现不管注射的是什么,最后甚至注射生理盐水,后期产生的症状都差不多。最后Selye顿悟,是不是注射本身才是造成问题的关键——老鼠是被注射“吓死”的。接着他开始创造其它的痛苦经历来代替注射,比如让老鼠暴露在极端冷或极端热的环境一段时间;逼迫它们不断运动不能休息;用不断的噪音刺激它们;撞断它们的脊柱……48小时内,它们都会逐渐肌肉松弛、消化道溃疡、免疫系统失效,直至死亡。


Selye给所有这些导致老鼠死亡的环境一个统一的名词——stress(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压力”),这些老鼠面对这样恶劣环境的反应,被称为stress response(机体面对压力的反应)。Selye从这些老鼠的反馈联想到了他的一些病人,面对疾病的反抗和挣扎加速了疾病的恶化。他进而从逻辑上开创了一种假设:压力对人有害。更重要的是,他对压力的定义:压力是机体应对外界要求时的反应。这个定义把压力的边界放的极大,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任何事情都可以被看成压力的原因。这种从动物向人的逻辑跳跃是Selye的洞见,但Selye一生的实验对象都是实验室里的老鼠,而对于这个结论本身对人的适用范围,其实Selye并没有展开。但无疑,他为整个社会种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在后来成为各种商业领域发挥的话题,从而得到了发扬光大——比如酒业和烟草业(想想你听到“借酒消愁”,“最近压力太大,每天要抽三包烟”的频率,你就知道我的意思了。)


其实Selye在职业生涯末期意识到了把压力一概而论的坏处,开始谈论“好的压力”和“坏的压力”,但为时已晚,大众对压力的负面态度已经成为定局。后面衍生出了大量科学家折磨小动物的实验来支撑“压力给生物体带来伤害”的论断,Selye微弱的声音(其实只是用词上的微小变化)根本无法引起什么注意。


那么,有没有对人的实验数据能够支撑“压力有害论”呢,也有的。


1998年,在美国,有30000成年人参与一项心理学实验,实验者对每一个参与实验的被试问两个问题:

1.评估一下自己最近几年的压力的大小。

2.你们是否认为压力对身心有害。


8年过去了,统计数据显示,压力自评较高的人比压力自评较低的人的死亡率多43%。或许你以为这验证了“压力有害论”,对吧?但事实上,只有在认为压力对身心有害的那些人中间,越高的压力才意味着更高的死亡率。而那些认为压力对身心有益的人群里,那些压力较高的人甚至比压力较低的人死亡率更低!这个结果表明了一个颠覆性的观念:压力并非本来是有害的,反而是“相信压力有害”的观念才是真正损害我们身心健康的杀手。



什么?你是在逗我吗?一个观念也能杀人?


2
毒药还是良药?这是你的选择。


其实过去的论断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基于了这样一种假设:我们面对压力时,会采取同一种的身体反应——压力小一点,反应会小一点;压力大一点,反应也大一点。但本质相同。


事实并非如此,压力的范畴被定义扩展得太宽了,以至于对于人完全不同的环境都被看作了类似。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用“一只狮子正向我跑来”的压力反应去类比“今天的作业比较多”的压力反应多少还是有些荒谬的。事实证明,面对不同种类的压力,人会采取决然不同的策略去应对。


在“一只狮子正向我跑来”场景中,为了让你的机体更加警惕并准备好行动,交感神经系统会指导你的整个机体调动你体内的能量——肝脏向血液释放更多糖作为燃料,急促的呼吸带来更多的氧气,加速的心跳将更多的糖和氧气运送到你的肌肉和大脑,肾上腺素让你的肌肉和大脑更高效地吸收并应用这些糖里携带的能量。同时,一堆激素还会让你产生更强的力量感和自信感。但你的心脏会紧缩,以防止你受伤后失血过多,同时你的一些非紧急的系统——如消化系统、免疫系统活动大大降低,以保证资源和能量供给到最紧急的地方去。这个过程在短时间大大提高人的运动能力,但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会使人心脏机能、免疫系统等受损。——这就是传说中压力毒药的那一面。



当你的生命受到威胁时,这些生理变化时极其剧烈的,因此效果往往也是惊人的。但当你受到的压力没那么恐怖时,你的机体则会进入另一种反应状态,与前者相同的是,此时你也会让你心跳加速,肾上腺素分泌,肌肉和大脑获得更多的能量,力量感和自信感也会增强,但区别在于,这时你没有恐惧感,因此心脏不会收缩(从而整个过程对心脏的副作用消失了),同时激素会更多刺激专注和对问题的解决。艺术家、科学家、运动员、外科手术医生、电脑游戏玩家在高度专注于自己手头的专业时,就是处于这种状态。经常处于这样的状态会让你更加自信、专注、表现更出色。


生理学上来看,肾上腺分泌的皮质醇和DHEA都是压力下会产生的两种重要的激素。它们相互配合,前者会抑制那些在压力环境下相对不那么重要的机能,比如消化、生殖、生长等,后者则主要是帮助大脑的发育,就像运动时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帮助人生长得更加强壮一样。当身体以不同的状态面对压力时,皮质醇和DHEA的分泌比值会有本质上的区别。长期来看,皮质醇的比值过高会损害到免疫系统或使人抑郁,但较高的DHEA分泌则会降低人焦虑、抑郁、得精神疾病或心脏疾病的几率。而你对压力的态度会直接反映到这两种压力激素的分泌比值上来。


所以你看,压力其实可好可坏。而决定好坏的钥匙,其实在于我们的观念。


3
再论“不想给孩子压力”的教育观



说了这么多理论,最后回到我想说的主题上。为什么我反对“不给孩子压力”的教育观,不光因为他们以为压力是有害的,并把这个有毒的观点传递给了孩子;更重要的是,伴随压力成长就像体育锻炼一样,需要循序渐进,长期远离压力的孩子当真正面对压力时,会表现得更加脆弱和无助。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你越是不擅长应对压力,你面对压力时就会躲得更远,而你越躲,你的表现就会越糟,你就会越相信自己无法应对压力。


那究竟该如何应对压力呢?


先举个孩子们最常见的压力——考试。这本书特地介绍了一个研究考试压力的实验,我觉得十分有趣,应对考试压力的正确方式和你想的恐怕完全不同。


实验者Jamieson将若干在准备GRE考试的考生随机分成两组,让他们考一套模拟试卷。在考试前后分别提取了每名考生的唾液来分析他们的压力激素做对比。


在实验组里,Jamieson跟他们说了这样一段话:人们以为考试时紧张会导致他们考砸,其实,最近的研究表明,紧张不仅不会导致他们考试表现的下降,甚至会促进他们考得更好。你完全不用因为感到紧张而担心,当你发现你有点紧张时,记得提醒自己,这种紧张会让你考得更好。


实验结束,不出意料,听到了Jamieson考试前鼓励的那组考生的考试成绩更好。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我们以为Jamieson的讲话缓解了考生们的紧张,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压力激素检测表明,考生的紧张丝毫没有得到缓解。更神奇的是,对接受Jamieson讲话的实验组考生来说,考试得分竟然与压力程度呈现了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越紧张的考生竟然还考得越好!!(但对照组没有这个正相关的关系。)那是什么改变了呢?实验组考生们的说法部分反映了一些原因——他们觉得更自信了,不会把精力浪费在抑制自己的紧张上,而是会告诉自己:嗯,这种感觉很不错,这种感觉能让我表现得更好。而此压力产生的激素让考生们更专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升。这还没有完,这个实验更神奇的地方在于,两个月后,真正的GRE考试来临,实验组考生的成绩依然比对照组考生更高,而且高出的幅度甚至远远超过了两个月前的实验!也就是说,这种对压力的态度不仅仅改变了你一时的表现水平,而是真正提升了你对自己掌控感的认知,并在不断的使用中效果越来越强。


其实这个实验给出了我们面对关键事件压力反应时的正确的打开方式:绝不是去压抑压力的感觉,而是改变它在你心中的样子(原文叫:transform stress,很喜欢这个动词。),告诉自己,如果你感觉到压力,那说明你很在意它,而你整个机体的表现都是在帮助你更好地去处理它。比如,与其说“我很紧张”,不如说“我很兴奋”;与其告诉自己“别紧张”,不如告诉自己“把整个人都调动起来”。聚焦在压力给你带来的帮助上,你才能享受到压力激素的红利。


当然,大事件到来时压力虽然猛烈,但毕竟带来不了长期的痛苦。还有一种更令人不快的压力,就是浸透在每天每时每刻的辛苦压力。这时你务必需要把关注点聚焦到“辛苦的付出让我更强大,让我的生活更有意义”上来。书中有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有一对夫妇每天工作很忙,晚上回家还要照顾1岁的孩子,累得精疲力尽。大多数夫妇面对这种状况时都痛苦不堪,夫妻间矛盾不断,家庭气氛凝重。而这对夫妻的心态却与众不同。当他们精疲力尽躺在床上时,他们想到:我们耗尽了今天全部的力气,说明我们已经把最好的全部的一切都献给了这个孩子。于是他们每天都充满了幸福感和成就感(虽然依然累得精疲力尽),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其实落到孩子身上也是一样。经过一天的紧张学习后,孩子到底是觉得:“我好苦啊,我怎么这么可怜啊!”还是觉得:“这酸爽!今天这收获满满的!”日积月累,就会变成质的飞跃。有家长总是觉得这个是由兴趣决定的,其实不尽然。将辛苦视为消耗还是提升,并不取决于你辛苦时做的事情好不好玩。大学生打游戏打完通宵以后也是辛苦的,而且打游戏也绝对是件快乐的事,但这并不妨碍辛苦过后是空虚的,觉得自己的精力是被消耗的,充满后悔的;相反,背单词的过程是枯燥的,但是辛苦背了一天以后心情却可以是愉悦的,充实的,觉得充满收获的。


所以在孩子对一切开始建立价值判断时,这种态度的培养就尤其重要。


第一,一定要给孩子创造有目的性的辛苦付出的机会。很多家长都担心付出多了会不会影响到孩子的兴趣。事实上,还没有付出就得到的兴趣充其量只能算是好奇心,根本谈不上兴趣,经不起任何考验。


第二,不要把辛苦当作一种消耗,而是断带着孩子去回味和想象这一天的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变化。——注意,这里是家长最需要关注到的地方。千万不要等到孩子成绩提高上去以后再给予鼓励。因为付出并不总会给带来当下的回报。但是只要你强调并相信付出的价值,那么付出永远会给孩子带来不断的进步。(书中把这个过程称为“压力疫苗接种”——你过去面对压力的经历会让你下一次面对类似压力时机体更迅速地做出和上一次类似的调整,就像你接种了这种压力的疫苗一样。)


当然,我给压力唱的所有赞歌并不是说我们应该给孩子无穷无尽地施压。我想类比一下孩子们通常容易上瘾的游戏。孩子们喜欢玩游戏是因为里面没有压力吗?恰恰相反,孩子们喜欢玩游戏就是因为游戏里的压力,这还不仅仅是游戏设计中的压力,还有同伴间的压力(想当年我一个破地铁跑酷都能玩到凌晨3点,就是为了打破我室友的记录~)。游戏设计者应该是地球上最精通人性的一帮人了。刚开始一定要简单,要毫无压力(好奇心阶段的耐心是极其脆弱的),一般第1关就过不去的游戏,大多数玩两把就删除了;玩了一段时间以后必须上难度,否则好奇心很快会被消耗光,渐渐你发现不是所有的关卡都能秒杀了,慢慢得思考,得反复试错,反复练习才能通过,这种压力会逼迫你不能放弃,一定要提升自己;当你开始产生“我可能擅长做这件事情”时,你就会开始关注别人玩这个游戏的水平,开始试图击败同伴,这时同伴的压力就来了……如果你的技术已经独孤求败,你又会失去了对第一的渴求,开始专注于一些匪夷所思的变态任务(甚至可以自己给自己布置任务),开始追求那些在别人看来不可理喻的压力。只不过你不把它再称为压力,而是取名为兴趣。


压力绝不是越少越好,也不是越大越好,而就像锻炼身体一样,需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最适合身体状态的压力。孩子虽小,但他们面对压力的表现潜力却远比我们以为的要强的多。我们做父母的要努力的方向绝不应该是“让压力远离孩子”,而应该是“让孩子学会驾驭压力”!


送给每位关心孩子教育的家长们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