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土得木而达”“喜则气缓”别识

 山东中医竹林 2017-06-11

2017-06-10 迟华基、魏凤琴 悦读中医


小编导读

“土得木而达”和“喜则气缓”语出《内经》,历来认识不一。对此,名老中医张珍玉先生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很有启发,在此与大家分享。对于这两句话,也许你有不同的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各抒己见~~


“土得木而达”和“喜则气缓”语出《内经》,历来认识不一。多数注者据前后文义而释,认为:《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土得木而达” 之“达” 即通达, 指“木” 对“土” 正常的克制关系,不同于“伐”“灭”“缺”“绝”等五行的相乘关系; 而《素问· 举痛论》中“喜则气缓” 之“缓” 即和缓, 指“喜” 可使“气和志达、荣卫通利”,亦有别于“上”“消”“下”“乱”“耗”“结”等九气致病、气机失调的病理状态。亦有学者认为,上述解释置于前后文中,则语义失于连贯,“达”应通“鞑”;“缓”意“涣散不收”,则文义一致,易于理解。两种认识,南辕北辙,但各据一词,莫辨是非。

张珍玉先生认为:前一观点是正确的,有“气和志达、荣卫通利”,足以说明“缓”非“涣散”,这就使第二种观点不攻自破。所以,读《内经》最忌因文害意。问题的关键在于,知其然者却未言明其所以然。为什么《内经》作者要在论五行相乘中提出一个“土得木而达”的相反关系?又在论九气致病中提出一种“喜则气缓”的生理状态?要知道,这正是作者用心良苦之所在。

五行关系,贵在生克制化有度,则万物生机不绝,人体五脏安康。若太过不及,失于常度,则变生灾害,病症丛生,“土得木而达”意在强调见五行之变勿忘五行之常,应由此推知五行中每一行均可有相生、相乘两种关系存在,有生有克,生克制化。与此同理,“喜则气缓”则在论七情内伤致病中举喜志可令气脉和调,使志达畅而营卫利,意在说明任何一种情志变化,只要中节有度,就可促进气机升降出入协调正常,促进健康。只有过激过久的情志刺激,才会导致气机逆乱而引发疾病。即强调了情志的生理、病理双重含义。

《内经》文辞古奥,其述简而其旨丰,这种常中举变、变中举常的修辞方法在《内经》中是被作者加意运用的,不能盲目校改,也不能拘于字面的解释,应当用心体悟古人的深意,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内经》,理解中医理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