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克拉科夫与奥斯维辛

 昵称535749 2017-06-12
2017-06-11 14:01 | 豆瓣:罗伯尔德

克拉科夫与奥斯维辛

来到波兰,最著名的旅游城市从来不是首都华沙,而是南部城市克拉科夫。

二月是波兰最为寒冷的月份,地上还有很多很多积雪,走在大街上踏着雪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周围波兰人早已经带上了早期电影里看到的苏氏皮帽,在凌冽的风中前行。

欧洲最美丽的城市有很多,有人说是布拉格,有人说是布达佩斯,也有人说是克拉科夫。这三座城市有幸都去过,相比起大名鼎鼎的布拉格和基督之盾布达佩斯,克拉科夫要小得多。护城河环绕一周的克拉科夫老城整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克拉科夫与奥斯维辛
克拉科夫与奥斯维辛

克拉科夫应该是蜜糖色的,虽然波兰饱经创伤,但是作为旧都的克拉科夫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傲然独立,不管是街上喝醉了酒的大叔还是在老城广场上一同举臂高呼的西班牙旅行团,亦或是赛百味中说英语还有些害羞的服务员,克拉科夫透露出的永远是一股浓浓的生活味道,仿佛一桶陈年老酒,在优雅之中泛出醇香。

克拉科夫有古堡、盐矿、圣母圣殿以及数不清的古建筑,然而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乘车前往距离市区60公里的一个小镇,这个小镇现在已经大名鼎鼎,它的名字叫做奥斯维辛。

作为第三大城市的克拉科夫公共交通并不发达,从住处步行到达汽车站却不幸错过了第一班车,老旧的pos机也永远无法识别我的信用卡,从旁边的“union”字样的ATM机上提取了50兹罗提,于是才慢慢安静下来捧着一瓶很凉很凉的水慢慢的消磨时光。

奥斯维辛门票免费,但是还是推荐60兹罗提的英文讲解团,这里其实有太多故事需要听工作人员娓娓道来。讲解员年纪并不大,是很常见的东欧人长相,即使有着厚厚的大衣也能看出她在寒风下瑟瑟发抖,简短的打了一个招呼,一行人走进了奥斯维辛。

在很多影视作品和纪录片之中,大门上“劳动创造自由”的标语已经被重复过无数次,然而真的身处此地,却又感到无尽的肃杀

奥斯维辛曾经是波兰军队的驻地,1940年在希姆莱的动议下被改建为集中营。相比于战前在德国本土建立的集中营,战争爆发后建立的集中营都会有一个德国本土的“范本”,而奥斯维辛的范本,就是被建立起的第一个集中营达豪。

波兰军队从前的营帐被就地取材改建成为了纳粹拘押犯人的牢房,当然相比起现代国家的监狱,用“牢房”这些狭小的洞室似乎夸张了些。从门口看向每一个房间,都会惊讶于竟然会有如此多的三层“木板床”放置于其中。正当我惊讶于生活条件之恶劣的时候,讲解员浅浅的说:每一张床要睡5-6个人。在一个几乎只有一般人家卧室大小的地方,要住下50-60人。


克拉科夫与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的楼梯很明显已经被踩过很多次了,每一次踏上去都会感到台阶上有很明显的凹坑。 走出营房之后寒风呼啸而过,我不自主的缩了缩身子,打了一个寒颤。从昏暗的室内刚刚见到光亮眼睛一时之间有些刺痛,四下看看泥土路和水泥房,一时之间竟然有些出神。

奥斯维辛博物馆将其中一些营房改建成了博物馆,其中有一间放置了1945年苏军解放这里之后发现的物品。讲解员走的并不快,语气似乎是娓娓道来,但却又不乏刚硬。屋子里最大的一张照片显示了来到这里的犹太人的国别和数量,几乎当时被纳粹占领的每个欧洲国家都有一个粗大的箭头指向了这座小城:挪威、荷兰、希腊、法国、比利时、匈牙利…….彼时高贵的欧洲国家一个个向纳粹屈膝乞降,将自己国家的犹太人作为给胜利者的祭品。百分之九十以上来到这里的犹太人并不知道他们要来到这里做什么,在照片中他们带着太阳镜,提着手提箱,脸上带着笑容。德国人许诺他们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一两年之后,就像讲解员说的“go back home”。

说起德国人,往往都会想到他们的高效、精细然而很多人可能没有想到,德国人的这种性格,同样也让他们在二战中将整座集中营变成了一个毫无人性的工厂。

走在这座并不大的建筑里面的时候,讲解员会对着数量巨大的遗留物对我们讲解他们的来历以及去向,但是对一种物品,她都会重复一个词“recycle”。这个现在更多被用来形容环境保护、可持续等等美好的生活方式的词语在当时却一直冒着令人毛骨悚然的寒气。

刚刚来到的犹太人首先放下行李,接受检查,纳粹为了让他们相信他们还会回家甚至让他们在自己的手提箱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以及编号,他们放下箱子,被医生检查按照身体状况分成两队,青壮年男性一队,老弱妇孺一队,有劳动能力的男性被送进营地,他们的命运就是“work to death”。然而这却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毕竟有一线生机,另一队的所有人,则直接被送去“洗澡”,然而现在都会明白,洗澡的地方,就是毒气室。


克拉科夫与奥斯维辛

博物馆里陈列着数十大本奥斯维辛被害者名录,里面的名字无疑是陌生的,然而冰冷的文字之后,都是一个个家庭遭受到的痛苦与血泪史。

犯人的箱子、鞋刷、手表、眼镜、幼儿玩具、甚至犹太人祈祷用具都被德国人按照他们精细的性格分类放置。从前尸体会直接被焚烧,但是却又想到头发和骨灰或许另有用处,于是“Why don’t we recycle?”头发被剃下来,做成棉衣送给苏德战场的士兵和德国国内民众,骨灰则直接被洒在农场用做肥料。在这片土地上耕作的就是奥斯维辛的囚犯,但是这些人可能永远想不到,他们踏着的就是自己妻子、女儿、姐妹、父母的骨灰。

奥斯维辛最著名的七吨头发被整齐的陈列在橱窗里,因为过道狭窄所以不允许停留拍照,奥斯维辛陈列的所有遗物都是成吨的,细细想去却忍不住思索这些遗物的主人的遭遇。每个在奥斯维辛的囚犯都会被在手臂上纹身,即使最后迎来苏军的最后的那一部分幸运者,也会被留上肉眼可见的痕迹。

现在都会想起面对这这些遗物的时候耳机中传来这样一句话“They told us hope never dies”,讲解员突然顿了顿,声音小了些接着说“or hope dies LAST ”


克拉科夫与奥斯维辛
克拉科夫与奥斯维辛

至今不愿意再去提笔写下惩罚室与二号营地的可怕,冰冷的冬天犯人只能五到六个人一起睡在黑暗还有老鼠的地面上,周而复始,不断往复。“奥斯维辛之后不应该有诗人”,因为这里发生的一切都是对于人类人性的巨大拷问,它告诫着我们人类其实也可以对自己的同类做出这样的事情。


克拉科夫与奥斯维辛

我至今对这块受害者纪念碑附近陈列的介绍记忆犹新:

“Forever let this place be a cry of despair and a warning of humanity,where the Nazi murdered one and half a million men women and children ,mainly jew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of Europe”

记得在著名的世纪三部曲的第二部《winter of the world》中作为德国普通民众的卡拉直到战后才从别人口中得知奥斯维辛发生的一切。纳粹将发生的一切归于秘密,然而却无法阻止他们的覆亡。

在学校上通识核心课的时候,助教讲了这样一个德国人的短小说:一个人一天收到一封信,信里面只有一颗子弹,告诉他在某时某刻去某地等候。他惴惴不安,明知道大事不好然而还是如期前往,几天之后人们发现他静静地躺在那里,死了。我登时猜出,这反映的就是纳粹对于犹太人的屠杀,的确不错

旅途的最后讲解员向我们说了这样一段话“All you need to know is everything happened here is completely inhuman. My father-in-law used to be a prisoner here.When I came here 10 years ago,I made a promise that I would let lots of people know about the history. So thank u for coming.”


克拉科夫与奥斯维辛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