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内外合用治疗寻常性痤疮20例报告

 负鹏载舟 2017-06-12

中药内外合用治疗寻常性痤疮20例报告

zhangp33369



寻常性痤疮中医称为粉刺,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慢性毛
囊皮脂腺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面部,常伴有皮脂溢出,笔者
运用中药辩证内服兼以中药外治二者合用治疗寻常性痤疮2O
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辩证分型
1.1.1肺经风热型血疹呈鲜红色,突出于皮肤或隐于皮下或
有小脓疱。黑、白头粉刺,伴有颜面潮红、心烦、口干、口
渴、苔薄黄、脉细数。
1.1.2肠胃湿热型血疹呈暗红色,伴有脓疱、结节、囊肿,
伴有潮红、瘙痒、食多口臭、腹胀、便秘或正常,尿赤、舌
苔白腻、脉滑数。
1.1.3脾失健运型血疹色红不鲜,反复发作或结成囊肿,或
伴有便溏、神疲乏力,舌苔黄,脉濡滑。
1.2一般资料本组20例患者中,男6例,女l4例,年龄
最大的26岁,最小的l6岁,平均年龄2l岁。病程最长的5
年,最短的5个月,其中属肺经风热型l0例,肠胃湿热型8
例,脾失健运型2例。
1.3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痤疮诊
断标准:(1)本病多见于青春期男女,多发于颜面,上胸,背
部,呈对称分布;(2)有黑、白头粉刺、血疹、脓疱、结节、
囊肿等。
1.4治疗方法
1.4.1内治法(1)肺经风热型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方药:枇
杷叶12g,黄连10g、黄柏6g、桑白皮15g、夏枯草l0g、牡
蛎l0g,玄参10g、甘草8g;(2)肠胃湿热型用茵陈蒿汤加
减。方药:茵陈蒿20g,栀子l0g、茯苓l0g、龙胆草8g、苍
术10g,甘草8g;(3)脾失健运型参苓自术散加减。方药:
党参10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10g,若有咽干口渴唇
燥者加玄参、天麦冬、天花粉,结节囊肿难以消退者加莪术、
夏枯草、海藻、牡蛎,伴月经不调者加当归、白芍、益母草。
1.4.2外治法方药:苦参20g、白芷15g、虎杖l5g、丹参
10g、苍术8g、白鲜皮10g,煎煮成汤后,l/2用以熏洗,另
作者单位:吉林省德惠市人民医院皮肤科 (1 30300)
作者简介:李洪萍,女,4O岁,主治医师。
· 经验交流·
l/2提取过滤,浓缩,冷却后加入少量冰片,取药用肤轻松软
膏适量混入药液,调成乳剂备用,每日早、午、晚以汤药熏
洗,乳剂先用温水洗净皮肤后用棉签蘸药均匀涂于患部皮疹
上,每日数次。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根据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定,
痊愈:皮损全部消退或仅留有色素沉着、无新疹发生;显效:
皮疹消退70%以上,新起皮疹少于5个;有效:皮疹消退30%~
70%,新起皮疹少于l0个;无效:皮疹消退30%以下或无明
显变化,甚至加重,治疗7周评定疗效。
2.2治疗结果肺经风热型:治疗痊愈6例,显效2例,有
效l例,无效1例;肠胃湿热型:治愈5例,显效2例,有
效l例;脾失健运型:显效l例,无效l例。
3 典型病例
患者,王X X,女,l8岁,2000年3月2日就诊,寻常
性痤疮已1年余,诊时表现为前额及双颊出现多个鲜红色血
疹,或突出皮肤或隐于皮下,伴有多个小脓疱及多个米粒大
小黑白粉刺,皮肤瘙痒。同时有心烦,发热等症,舌红苔薄
黄,脉细数。治疗方法:内服枇杷清肺饮加减,方药:枇杷
12g、黄连10g、黄柏6g、桑白皮15g、夏枯草10g、牡蛎10g、
玄参10g,甘草8g,煎汤口服早、午、晚各1次。同时以苦
参20g、白芷15g、虎杖15g、丹参10g、苍术8g、自鲜皮10g,
煎成汤剂,以汤药之l/2于早、午、晚熏洗,另以其l/2浓缩
液加入冰片用肤轻松软膏适量混入药液调成乳剂,于每日涂
于面部数次,注意皮肤破损处勿涂,经上述疗法,5周后皮
疹消退,仅有色素沉着。
4 体会
寻常性痤疮即中医之粉刺,多在青春期发病,女性发病
年龄常较男性要早,可在月经初潮后半年至1年,损害主要
发生于面部,尤其是前额、双颊部、颏部,其次是胸部,背
部及肩部。初起为粉刺,有白头粉刺与黑头粉刺两种,内含
角质素及皮脂,白头粉刺亦称封闭性粉刺,为皮色血疹,针
头大小,毛囊开口不明显,不易挤出脂栓,黑头粉刺亦称开
放性粉刺,血疹中央为明显扩大的毛孔,脂栓阻塞于毛囊口,
表面呈黑色素皮脂氧化及黑素所致,较易挤出黄白色脂栓,
粉刺可发展为炎性血疹,脓血疹或脓疱,结节及囊肿等。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华l临J来医学杂志,2007年1月,第8卷,第1期
性血疹一般为米粒至绿豆大小,有的因炎症较重或人为的抠
剥,继发化脓感染,中心有脓头成为脓血症或脓疱,结节呈
紫红或暗红色,可高出皮面呈半球形,亦可较深而仅能扪及,
以后可逐渐吸收,囊肿呈正常皮色或暗红色,呈半球形高出
皮面,触之有波动感。结节性痤疮及囊肿性痤疮多见于男性,
不易消退, 当继发细菌感染时皮损红肿显著,有明显压痛,
临床上常数种损害同时存在,并以其中一、二种为主。寻常
性痤疮的病程缠绵,此起彼伏,现代医学认为痤疮的发生与
雄性激素关系十分密切。青春期雄性激素分泌增多,刺激皮
脂腺增生肥大,皮脂分泌增多,皮脂在痤疮丙酸菌等微生物
溶脂酶的作用下,其中的甘油三酸酚发生分泌而释放出游离
脂肪酸,刺激毛囊上皮,引起毛囊上皮角化及皮肤的炎症反
应。故西医治疗以拮抗雄激素及抗炎治疗为主,而中医认为
此病发生多由肺经风热熏蒸,蕴阻肌肤或过食辛辣油腻之品,
内生湿热结于肠胃,不能下达而上逆阻于肌肤或因运化失调,
水湿内停,日久生痰,湿郁化热,湿热挟痰,凝滞肌肤等三
种原因形成痤疮。在治疗上中医研究治疗为本,辩证施治,
因而将痤疮分为肺经风热型、肠胃湿热型、脾失健运型三型。
分别针对其发病原因给予治疗,其中肺经风热型以疏风宣肺
浅谈脾约证
夏光大梁亚东王平
73
清热为主,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方中枇杷叶、桑白皮清肺
之热,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夏枯草、玄参、牡蛎清热化痰
散淤,甘草起调和诸药之用,诸药合用共奏疏风宣肺清热之
功。肠胃湿热型治宜清热化湿通腑,用茵陈蒿汤加减,方中
茵陈蒿清热化湿,龙胆草清利湿热,栀子、苍术清热利湿,
茯苓健脾燥湿,甘草调和诸药。脾失健运型治宜健脾化湿,
方中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茯苓健脾利湿,甘草调和诸药。
痤疮为因于内而现于外的疾病,故治疗时应照顾其表现于外
的皮肤损害,予以中药外治,治疗颜面部的皮肤损害,方中
苦参、虎杖清热利湿、化脓消肿,丹参、玄参凉血、活血、
散淤,白鲜皮清热祛风以止瘙痒,白芷、冰片芳香通窍,为
头面部疹痘之要药,诸药合用蒸汤熏洗有活血利湿散淤作用,
减轻面部血淤囊肿。另外的中药浓缩液制成的软膏可减少皮
肤的炎症反应,以便于携带及使用,与熏洗药合用相得益彰。
另外,患者在治疗中与治愈后应注意以下护理:(1)经常用温
水硫磺肥皂洗涤颜面;(2)禁止用手挤压皮疹;(3)不食或少食
油腻辛辣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4)注意调节心态,保
持心情愉快,一定的运动量。
[收稿日期2006.11-021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5386(2007)01-0073-01
伤寒论 原文249条云: “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
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
丸主之。”历代伤寒诸家对此注释不一。笔者认为,脾约二
字,不能望文生义,单从字面上加以解释。主要应从精神实
质上去理解。脾约二字,不是指脾弱,而是胃中(包括肠胃)
燥热有余,脾乏津液输布。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这主要是
由于胃强所致,而不是脾弱。所谓“其脾为约”即脾为胃约。
跌阳脉属足阳明胃经,故可候胃气之盛衰,其脉浮为胃气强,
脉涩说明脾阴亏,如此胃气强,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这样
才导致大便秘结为主的脾约证。正如金·成无己日: “跌阳者
脾胃之脉诊,浮为阳,知胃气强,涩为阴,知脾为约,约者
俭约之约,又约束之约。” 内经 日: “饮入于胃,游溢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齐家镇卫生院 (130605)
作者简介:夏光大,男,41岁,院长。
· 经验交流·
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
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因
脾受胃的约束而气馁不用,故为胃气强。细思麻子仁丸组方
中,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方中大黄、厚朴、枳实的用量,
数倍于小承气汤,从而可知脾约证属于实证,而非属虚证,
只是症候不若承气证那样急迫。所以 伤寒论 中的脾约证,
是由于病人胃津本不足,太阳表证虽已渐罢,而阳明的燥实
已经形成,邪热虽衰,已见津伤里结征象,所以但见大便硬,
小便数。因其证情较缓,故用麻子仁丸润下。麻子仁丸里用
小承气主治胃强。胃强一除,脾气得复,津液得以正常输布。
复以麻仁、杏仁、芍药养阴润燥,则小便数,大便硬等证均
能痊愈。正符合 内经 : “燥者润之”法则。
综上所述,把脾约证理解成“胃燥热有余,脾湿不足之
证”(胃气强脾阴亏)似为不妥,望同道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