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名医治疗痤疮病案

 guojizhi123 2022-08-02 发布于安徽
(一)刘渡舟医案

邓某,女,27岁。1995年9月6日初诊。
面部发生痤疮8个月有余,外涂药膏,内服维生素等药,痤疮有增无减,因在某大公司任“公关”之职,外观不雅甚为痛苦。除小便色黄外,余无明显异常,问其饮食,言素日喜食辛辣鱼虾之品,视其舌红,苔薄黄,脉弦细略数。辨为肺胃蕴热,循经上蒸于面,伤及气血,故当清泄肺胃之热。
处方:连翘10g,栀子10g,桑白皮10g,枇杷叶16g,黄芩10g,玄参15g,牡丹皮10g,板蓝根15g。
医嘱:禁食荤腥,清淡为宜。
二诊:连服上方7剂,1周内痤疮未见发出,但原有的痤疮无明显改变。诉其手足心经常灼热,上方再加紫花地丁10g,地骨皮10g,以增强清热解毒凉血之力。共服30余剂,面部逐渐光亮,结痂消除,现症偶有睡眠多梦,左胁不舒,另以丹栀逍遥散清泄肝经郁热,巩固疗效。
引自: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评析:本案为刘渡舟治疗痤疮验案之一。本案辨证依据在于:①病因:患者平素喜食辛辣鱼虾等发物。经云:鱼者使人热中。辛辣鱼虾过食日久,郁热内生蕴积阳明,则气火循经上窜;又因复感夏秋温燥之邪,内客于肺,热毒阻于肌肤,而发面部痤疮。②症状:面部痤疮伴见小便色黄,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此为热毒炽盛,伤阴灼液之象,故其证属肺胃蕴热。刘氏之治,清泻肺胃之热。方选《医宗金鉴》中主治肺风粉刺之方,“枇杷清肺饮”加减。方中枇杷叶苦寒降气,善于清泄肺胃郁热;桑白皮、黄芩专泻肺火;连翘、板蓝根、栀子解毒散结、引火下行。牡丹皮、玄参凉血养阴。综观全方,确有清泄肺胃、凉血散结之功。服药期间禁食荤腥,1周内痤疮未见新发。说明药已对症。但解毒之力尚显不足。故选加专治痈肿疔疮之要药紫花地丁,以加大解毒凉血消肿之力,再加地骨皮清泄肺中伏火。投药30余剂,痤疮痊愈。但左胁不舒,此肝经余热。继以丹栀逍遥散清泻肝火善后,防余热复燃。

(二)郭仲柯医案

蒋某,男,24岁。
面部痤疮,挤之有粉状物伴豆粒大小疙瘩,反复发作2年。伴发痒,口干,便秘,皮损见面部油腻多脂,散在米粒大黯红色丘疹及片状结痂,个别呈黄豆大囊肿。舌质黯红,苔薄黄,脉滑数,诊为囊肿性痤疮,证属肺胃湿热兼血瘀。
治则:清热利湿,佐以宣肺,化瘀软坚。
处方:消痤汤去当归,生地黄,加夏枯草15g,三棱12g,莪术12g,丹参12g,苦参10g,苍术10g。
水煎服,每日1剂。外用5%硫黄软膏。
10剂后皮损减轻,囊肿软缩。20剂后病告痊愈,半年后随访未发。

引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

评析:本案为郭仲柯治疗痤疮验案之一。郭氏认为:痤疮多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辛辣之物,致脾胃湿热;复受风邪,蕴滞肌肤,搏结于面而成,治宜宣肺泄热,凉血利湿化瘀。创方消痤汤,药用牡丹皮、枇杷叶、大黄、赤石脂、当归、赤芍、生地黄、薏苡仁、红花组成。临床应用以此为基本方,并随证加减,疗效肯定。
本例肺胃湿热兼血瘀证,治当清热利湿,佐以宣肺,化瘀软坚。由于患者面部油腻多脂,此湿浊较重,故去当归,生地黄,防其滋腻碍湿;丘疹黯红,伴见囊肿,是为痰瘀互结,故加夏枯草清热散结;苦参、苍术燥湿去浊,三棱、莪术、丹参祛瘀散结,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祛瘀化痰散结之功。外用硫黄软膏,有解毒祛湿止痒作用。硫黄具有杀菌和溶解皮肤角质作用,配合内服药物治疗,有利于局部杀菌消炎和消除痤疮结节。对于痤疮的治疗,适当配以局部外治法,往往能缩短病程,加速皮损愈合。

(三)庄国康医案

江某,男,23岁。颜面痤疮5年,加重2年,患者最初颜面出现丘疹、脓疱,后为囊肿,小结节,痒痛相兼,挤出脓后形成瘢痕,油脂分泌多,两颊伴有瘢痕及色素沉着,口臭,纳可,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
诊断:痤疮(痰热瘀互结)。
治则:化痰散结,活血清热。
处方:全瓜蒌15g,胆南星6g,陈皮10g,法半夏6g,厚朴10g,昆布10g,三棱10g,莪术10g,桃仁、红花各10g,黄芩10g,黄柏10g,金银花10g,野菊花10g,茯苓10g。服14剂后,患者自觉新疹减少,囊肿结节趋平,继服前方去黄柏。
又服14剂后,已不出现囊肿,颜面皮损趋平,症状明显改善,前方去胆南星。
又服14剂后,偶有小脓疱出现。患者间断服药,其后未见反复。

引自:中医杂志2001,(2):17。

评析:本案为庄国康治疗痤疮验案之一。庄氏认为,青年人阳盛之体,加之进食发物或精神紧张等,热毒容易袭于上部而发痤疮。热毒深重,痰瘀互结可致痤疮囊肿结节。本案患者患病已久,仍见丘疹、脓疮、痒痛明显,证属痰瘀热盛之证。瘢痕及色素沉着为瘀血内阻,气血不通之征;上泛口臭,便干尿黄及舌红苔黄,脉滑为热毒炽盛之象;痤疮成脓,油脂分泌过多,苔黄腻。脉滑,皆痰热内壅湿浊上犯之象。康氏治以化痰散结,活血清热,用全瓜蒌,胆南星、陈皮、法半夏、厚朴、昆布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三棱、莪术、桃仁、红花通络逐瘀,消积止痛;黄芩、黄柏、金银花、野菊花清解热毒、抗菌抗病毒;茯苓健脾化痰、顾护脾气。药后病势得以控制,新疹减少,囊肿结节趋平。因火毒渐去,故去黄柏。守方继服,颜面皮损趋平,症状明显改善,痰热渐化则去胆南星,终以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兼化痰散结方药善后收功。

(四)颜德馨医案

季某,男,44岁。
病史:患者主诉双颊部出现多个囊肿已4年。自18岁起开始双颊部出现多数米粒大之丘疹,粉刺,继而出现脓疱,囊肿,逐渐增加到整个颊部,且于近4年出现瘢痕形成,皮疹此起彼伏,迁延不愈,每当进食油腻而重。二便正常,平素健康,其20岁之弟亦有同样疾病。
初诊:双颊部囊肿,周围红晕,散在分布绿豆大之丘疹。双颧部及下颌角肥大性瘢痕累累,舌尖红,脉弦,瘀热入于荣分,滞而成积,亟当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药:桃仁、红花、赤芍、牡丹皮、泽兰、三棱、莪术、穿山甲、皂角刺各9g,白花蛇舌草30g,山楂15g。
上方连续服用30帖,丘疹基本消退,囊肿大部分缩小或隐退,瘢痕周围之红晕消退。

引自: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颜德馨卷。

评析:本案为颜德馨治疗痤疮验案之一。痤疮根据皮损及临床表现可分为血瘀型痤疮、脓疱型痤疮、囊肿型痤疮和结节型痤疮、囊肿性痤疮瘢痕性结疮等类型。本案囊肿合并瘢痕型痤疮为较严重之一型,常经久不愈。系血热瘀滞于肌肤或脾胃积热上蕴于皮肤而成,治疗宜清热化瘀、软坚散结为主。方中桃仁、红花、赤芍、牡丹皮、泽兰、三棱、莪术活血化瘀,加穿山甲,皂角刺软坚散结,白花蛇舌草以清火除热。白花蛇舌草能抑制皮脂分泌增加,防止皮肤油脂堆积,是治疗本病的关键药物。用山楂以消内结,一则治肺,一则治脾,肺主皮毛,脾主四肢,故此药仍属关键性药物。颜氏指出于病之初发时,若仅有丘疹,粉刺之表现,伴有便秘者,应以通便为主,可用大黄、栀子、白花蛇舌草为主药,据症状灵活化裁使用。

(五)张志礼医案

李某,男,89岁,1987年9月24日初诊。
病史:5年前开始面部起皮疹,出油多,时轻时重。曾用过氟轻松软膏,效果不明显。皮疹逐渐增多,色红,部分融合,有时可挤出白色豆腐渣样分泌物,在某医院诊为“痤疮继发感染”。内服四环素4周及中药小败毒膏,仍无明显减轻,又肌内注射青霉素4周,效果不明显。自觉口干喜冷饮,二便调。
诊查:额部,双颊为主散在米粒至高粱大小的丘疹脓疱,并有数处蚕豆大小硬性结节,部分有波动,可挤出白色豆腐渣样分泌物,皮损中掺杂有黑头粉刺,面部皮肤油腻。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
西医诊断:囊肿性痤疮。
中医诊断:粉刺聚疖。
辨证:肺胃湿热,外感毒邪,血热蕴结。
治法:清肺胃湿热,凉血解毒,软坚散结。
处方:桑白皮、地骨皮、黄芩各15g,生栀子,黄连各10g,野菊花15g,鸡冠花10g,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各15g,紫花地丁、赤芍、牡丹皮各10g,夏枯草、车前子各10g,生薏苡仁30g。丘疹脓疱处外用硫黄洗剂,硬结囊肿处用黑布药膏与化毒散膏等量混匀掺入梅花点舌丹2粒(研碎)外敷。
二诊:服药3剂,皮损减轻,部分开始消退。服药9剂,结节囊肿缩小变平。继服上方。
三诊:共服上方14剂,皮损大部变平,未起新疹,油性分泌物减少,囊肿缩小,舌质暗红,苔白,脉弦滑。于前方去鸡冠花、黄芩、加丹参15g,红花15g。
四诊:又服14剂,皮损基本消退,残留色素沉着及少数浅在性瘢痕,达临床治愈。

引自: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萃。

评析:本案为张志礼治疗痤疮验案之一。寻常痤疮中医称肺风粉刺,是发生于面部,胸背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常伴皮脂溢出。其特点是颜面散在发生针头或米粒大小的皮疹,或见黑头,能挤出粉渣样物,多见于青年男女。本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肺胃湿热蕴结,复感毒邪而发病。治宜清肺胃湿热,凉血解毒。常用枇杷清肺饮加减,继发感染者则多用栀子金花汤加减,病久形成结节,囊肿则用桃红二陈汤加减。
本例患者囊肿性痤疮急性发作期,先予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清肺热;黄连、栀子清胃热,栀子兼清三焦实火;金银花、野菊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牡丹皮、赤芍、夏枯草凉血解毒软坚;车前子、薏苡仁清利湿热;鸡冠花凉血清热。辅以外治,加强活血散络,解毒消肿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