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痤疮≠清热|内分泌失调翻译=肾阴不足,相火偏旺

 紫苏333 2018-10-05

1丘疹性痤疮

皮损以皮色非炎症性丘疹或红色炎症性丘疹为主,部分丘疹顶端有黑头或白头粉刺,可挤出脂栓或奶白色物质。部分丘疹顶端形成小脓疱。多为初起或病情较轻的患者。

2脓疱性痤疮

皮损以小脓疱和红色炎症性丘疹为主,伴有粉刺或黄豆大小的小结节。

3结节性痤疮

皮损以花生至指头大小的红色或暗红色结节为主,伴有疼痛或小脓疱。

4囊肿性痤疮

皮损以大小不一的皮脂腺囊肿为主,表面红色或暗红色,常继发化脓感染形成脓肿,破溃流脓,或形成窦道和瘢痕。穿刺时可抽出脓血。

5萎缩性痤疮

皮损开始为红色丘疹或脓疱,后形成多数凹陷性大小不一的萎缩性瘢痕。

6聚合性痤疮

表现为多种皮损同时聚集出现,整个脸部满布丘疹、粉刺、结节、脓疱、囊肿或形成脓肿窦道、瘢痕疙瘩,凹凸不平,自觉疼痛,灼热不适。


【临证辨治】

一、病因病机

范瑞强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先天素体肾之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相火天癸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理,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郁滞而成。

1肾阴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人之生长发育与生殖。其中由肾产生的天癸是直接影响人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的物质,若素体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会导致男女青春发育期时相火亢盛,天癸过旺,阴虚内热而面生粉刺。

2肺胃血热

面部皮肤主要由肺经和胃经所司。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若素体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若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大肠积热,上蒸于肺胃,合而致使肺胃血热,面生粉刺、丘疹、脓疱。

3痰瘀互结

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为瘀。痰瘀互结于面部而出现结节、囊肿和瘢痕。

4冲任不调

肝肾同源,肾阴不足,肝失疏泄,肝经郁热,可使女子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不调,则血海不能按时满盈,以致女子月经紊乱和月经前后面部粉刺增多加重。

二、分型论治

范瑞强教授主张根据病因病机,制定治疗法则:滋阴泻火,清肺解毒,凉血活血,调理冲任。在治疗方法上应内治和外治相结合,内外合治,标本兼顾,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一)内治法

根据痤疮发病时间的长短、皮疹形态等表现的不同,一般可分为阴虚内热、瘀热痰结、冲任不调三个证型进行治疗。其中阴虚内热是痤疮的基本证型,瘀热痰结、冲任不调是由阴虚内热证演变而成。

1阴虚内热
【证候特点】面部皮疹以红色或皮色粉刺丘疹为主,或伴有小脓疱、小结节。口干、心烦、失眠多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少苔或薄黄苔,脉数或细数。
【治法】滋阴泻火,清肺凉血。
【基础方药】消痤汤(经验方)加减。
  
女贞子,墨旱莲,知母,黄柏
鱼腥草,蒲公英,连翘,生地黄

丹参,甘草


范瑞强教授认为大便秘结不通者,加大黄(后下)、枳实以通腑泄热;大便稀烂不畅、舌苔黄腻厚浊者,去生地黄,加土茯苓、绵茵陈以清热利湿解毒;失眠多梦严重者,加合欢皮、茯苓以宁心安神;口干口苦明显、肺胃火热盛者,加生石膏、地骨皮以清泻肺胃之火。


2瘀热痰结

【证候特点】面部皮损以红色或暗红色结节、囊肿和凹凸不平的瘢痕为主,或伴有小脓疱、丘疹粉刺和色素沉着。舌红或暗红有瘀点,苔薄黄,脉弦或滑或细弦。


【治法】养阴清热,化瘀散结。


【基础方药】桃红四物汤合消痤汤(经验方)加减。
桃仁,红花,生地黄,赤芍
丹参,女贞子,墨旱莲,蒲公英

浙贝母,郁金,甘草


范瑞强教授认为囊肿脓血多者,加穿山甲、白芷、皂角刺以消肿排脓;结节严重伴疼痛者,加玄参、夏枯草以清热解毒散结;瘢痕明显者,重用丹参至50g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功效。


3冲任不调

【证候特点】本证见于女子,面部痤疮皮损的发生和轻重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月经前皮疹明显增多加重,月经后皮疹减少减轻。或伴有月经不调,月经量少,经前心烦易怒,乳房胀痛不止。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调理冲任。


【基础方药】柴胡疏肝散合消痤汤(经验方)加减。

柴胡,郁金,白芍,女贞子
墨旱莲,鱼腥草,蒲公英,丹参

山楂,甘草


范瑞强教授认为月经后期不至、乳房胀、小腹隐痛者,加香附、王不留行以通经止痛;月经先期或月经量多,去丹参,加益母草、香附以调经清热。

(二)外治法

范瑞强教授在外治方面主张根据皮损类型来选择治疗措施与药物剂型。

(1)四黄消炎洗剂或痤灵酊,加入2%氯霉素(或甲硝唑)外搽皮损。
(2)消肿四黄膏外敷较大红色结节和囊肿处皮损。
(3)多黑头白头粉刺者局部用75%酒精消毒后,先以粉刺针沿毛孔口将粉刺穿破,然后用粉刺挤压器将粉刺内容物挤出。
(4)严重伴有脓肿明显者,进行切开排脓或大号针头抽脓血。
(5)继发瘢痕者,可用金粟兰酊外搽。
(6)针刺疗法:局部取穴,下关、颊车、攒竹;全身取穴,足三里、合谷、丰隆、三阴交,留针半小时,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7)刺血疗法:用三棱针消毒后在耳前、耳后、内分泌穴、皮质下穴速刺出血,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8)穴位注射法:丹参注射液2ml,分别选择双侧手三里、曲池、足三里或血海,两侧穴位各注射1ml,每3日一次,7次为一个疗程。
(9)自血疗法:对一些反复发作的痤疮患者,可用自身静脉血4ml抽出后即刻肌内注射,每3天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10)耳穴压豆法:主穴选取肺、内分泌、皮质下,将王不留行籽置于小块胶布中央,然后贴在穴位上,嘱患者每天按压穴位数次,每次约8~10分钟,5天为一个疗程,一般进行2~3个疗程。

【典型医案】

验案一
何某,女,19岁。
初诊日期:2011年6月。
【主诉】面部丘疹、粉刺4年,加重2周。
【病史】缘患者约于2007年开始面部出现粉刺、丘疹,时发小脓疱,反复发作,月经前皮疹加重,在外院给予西药治疗,效果不显。
【四诊摘要】前额、两侧面颊、口周、鼻旁见密集粉刺、炎症性丘疹,局部伴发小脓疱,面部油腻,遗留少许色素沉着。口干,胃纳可,夜眠欠佳,多梦,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西医诊断】寻常痤疮。
【中医诊断】肺风粉刺(阴虚内热证)。
【治则】滋阴泻火,清肺凉血。
【处方】
(1)消痤汤加减。
女贞子15g,墨旱莲15g,知母10g,黄柏10g,
鱼腥草15g,蒲公英15g,连翘15g,生地黄15g
丹参15g,甘草5g
每日1剂,翻煎,煎至200ml温服。
(2)四黄消炎洗剂外涂皮疹,每日2次。
(3)消肿四黄膏,夜间外涂脓疱及较大丘疹处。
【二诊】用上药7天后,脓疱大部分收敛,粉刺、丘疹较前减少,面部仍油腻,口干减轻,夜眠一般,多梦,大便不畅,小便调,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处方】
(1)内服中药在原方基础上,去连翘,加酸枣仁15g、玄参15g。
(2)外治方案同前。
【三诊】用上药7天后,基本无明显新起皮疹,脓疱全部消退,粉刺、丘疹明显减少,遗留色素沉着斑,面部油腻有所好转,胃纳可,睡眠改善,大便改善,每日一次,小便调,舌红,苔少,脉细。
【处方】
(1)在前方基础上去鱼腥草、黄柏,加牡丹皮15g、茯苓15g、怀山药15g、山萸肉10g。
(2)停用消肿四黄膏,剩余皮疹继续外涂四黄消炎洗剂。
用上方加减用药约3周,患者绝大部分皮疹消退,无新起粉刺、丘疹,面部轻度油腻,自诉心烦、多梦等症状已改善,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少,脉细。
【体会】范瑞强教授初诊根据患者四诊资料辨证,予滋阴泻火、清肺凉血为法,以攻邪为主,以补虚为辅。二诊根据患者睡眠欠佳、多梦、大便不畅等症状,酌减清热之品,加强滋阴安神、凉血通便之药。三诊之后,皮疹明显好转,症状改善,提示虚热渐去,后期以补益肝肾为治病之本,故减少苦寒之品,增加滋阴补肾之药。

验案二
伍某,男,23岁。
初诊日期:2014年8月。
【主诉】面部丘疹、粉刺、脓疱8年,加重伴结节、囊肿2年。
【病史】患者约于2006年开始面部出现粉刺、丘疹、脓疱,面部、头发油腻,近2年皮疹逐渐蔓延至胸背部,面部出现散在结节、囊肿,时觉疼痛,在多家医院予中西药治疗,病情时好时坏,反复发作。
【四诊摘要】面部、前胸、后背泛发粉刺、炎症性丘疹、脓疱,面部伴有数个较大结节、囊肿,伴压痛,遗留凹陷性瘢痕、色素沉斑,面部、头发油腻。口干口苦,纳可,睡眠一般,大便干结,质硬,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腻,脉弦。
【西医诊断】寻常痤疮(囊肿型)。
【中医诊断】肺风粉刺(瘀热痰结)。
【治则】清热解毒,活血化痰散结。
【处方】
(1)桃红四物汤合消痤汤加减。
桃仁10g,红花5g,生地黄15g,赤芍15g,
丹参20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蒲公英15g,
黄芩15g,土茯苓30g,浙贝母15g,郁金15g,
甘草5g
每日1剂,翻煎,煎至200ml温服。
(2)痤灵酊外涂皮疹,每日2次。
(3)消肿四黄膏,夜间外敷结节、囊肿处。
(4)丹参注射液2ml,分别选择双侧足三里,两侧穴位各注射1ml,每周1次。
(5)配合粉刺清除术,较大囊肿者行火针治疗。
【二诊】用上药7天后,部分脓疱、丘疹消退,仍有散在结节,部分囊肿破溃收敛,面部油腻,口干口苦减轻,睡眠一般,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
【处方】
(1)内服中药在原方基础上,加白花蛇舌草15g、连翘15g、绵茵陈15g,丹参加量至30g。
(2)外治方案同前。
(3)继续行粉刺清除术、火针、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并于双耳尖行三棱针刺血疗法。
【三诊】用上药14天后,结节、囊肿明显缩小,部分消退,剩余少量粉刺、丘疹,无新发脓疱,面部油腻改善,轻微口干,无口苦,纳眠尚可,大便明显好转,大便成形,每日一行,小便调,舌红,舌苔变薄,苔薄黄,脉弦。
【处方】
(1)在前方基础上去浙贝母、黄芩、土茯苓、红花、白花蛇舌草,加牡丹皮15g、柴胡10g、白芍15g、陈皮10g,丹参减至15g。
(2)继续外用痤灵酊、消肿四黄膏。
(3)配合双足三里注射丹参注射液。
用上方加减用药约6周,患者结节、囊肿已消失,偶有少量新起粉刺,无丘疹、脓疱,面部轻度油腻,纳眠可,二便调,舌稍红,苔薄黄,脉弦。
【体会】此案例,范瑞强教授初诊根据患者四诊资料辨证,予清热解毒、活血化痰散结为法,以攻邪为主。二诊根据患者皮疹情况仍较严重、大便干结、舌苔黄厚腻,提示热毒痰瘀之邪仍甚,故继续加强清热解毒、活血散结之功;三诊之后,皮疹较前明显改善,症状好转,二便调,提示实邪减轻,疾病缓解期酌减苦寒攻窜之品,并在清除余邪基础上配合健脾理气之品,以防攻伐过度、损伤正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