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痘痘痤疮

 昵称11634697 2017-02-16

痘痘痤疮定义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文献中称为肺风粉刺、粉刺、面疮、酒刺等,俗称青春疙瘩、青春痘。本病特征是粉刺、丘疹、脓疱等皮疹多发生于颜面、前胸、后背等处。 10 岁至 35 岁为高发年龄。

痤疮好发于颜面部,其次为胸背、头部。多对称分布。其皮损为毛囊性丘疹,有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小脓疱,严重者出现紫红色结节、囊肿、脓肿,甚至破溃,形成窦道和瘢痕。愈后留有色素沉着,萎缩性瘢痕。常伴皮脂分泌增多。其症状多轻微,可有轻度瘙痒,炎症性皮损伴疼痛。病程长短不一,因人而异,青春期后可自愈。

西医认为,痤疮是由于青春期雄激素分泌增多,皮脂分泌增加,皮脂腺开口处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等因素引起。

症状及伴随症状

以局部皮肤出现毛囊性丘疹,有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小脓疱,严重者出现紫红色结节、囊肿、脓肿,甚至破溃,形成窦道和瘢痕为主要症状,可伴有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口苦口臭;或心烦易怒、胁肋胀痛、女子月经色暗夹瘀块、痛经;或皮疹颜色暗红、胸闷、腹胀等症状。

病因

一、素体阳亢

素体阳热偏盛,肺胃两经蕴热,循经上犯,熏蒸于面部、口鼻而发。

二、胃肠湿热

过食辛辣肥甘厚味,胃肠生湿化热,湿热互结上蒸颜面而发。

三、情志失调

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或冲任不调,致使气滞血瘀,气郁化火,上犯颜面而发。

四、湿热蕴蒸

湿热郁久,凝聚为痰,阻滞气血,致使湿热痰瘀互结,聚结于颜面、下颌等部位,发为囊肿、结节。

病机

一、发病

好发于颜面部,尤其是前额、双颊、颏部,其次为肩颈、胸背部。多对称分布。多发于青春期,无季节特点。

二、病位

主要在肺胃,与肝、脾、冲任也有关系。

三、病性

多为实证,实热多与肺胃相关,虚证可与肝脾相关。

四、病势

初起多为气滞血瘀等实证,起病后若不重视去除病因可加重。病程绵长,甚至形成凹陷和瘢痕。

五、病机转化

湿热毒邪可以相互转化,湿郁日久可以化热,热郁日久可以成脓化毒,湿热毒邪久郁,可致络脉不畅,瘀血阻滞。反之,毒亦可化热,若累及脾肾,亦可生湿化痰。

辨证论治

一、肺胃蕴热证

症见颜面多发红色丘疹、粉刺,或有小脓疱,轻度痒痛;伴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宜清解肺胃热毒;多用黄连、枇杷叶、桑白皮、黄柏等。

二、肠胃湿热

症见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皮疹红肿疼痛,间有脓疱、及红色结节;伴口苦口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除湿解毒;多用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茵陈、大黄等。

三、肝郁血瘀证

症见暗红色丘疹、小脓疱、黑头粉刺、暗红色结节等多发于颜面两侧及下颌部;伴心烦易怒,胁肋胀痛,女子月经色暗夹瘀块,痛经。并见经前乳房胀痛、皮疹加重;舌质暗红,边尖有瘀斑,脉弦涩或弦细。

治宜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多用柴胡、白芍、陈皮、当归、桃仁等。

四、痰瘀互结证

症见皮疹颜色暗红,有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脓肿、瘢痕,经久难愈;伴胸闷,腹胀;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宜除湿化痰,活血散结;多用半夏、陈皮、茯苓、当归、白芍、桃仁、柴胡等。

五、外治疗法

1)皮脂溢出较多者,皮疹较多,有红丘疹、粉刺、脓疱者,可用新癀片以凉开水调,涂患处。
2)脓肿、囊肿、结节,用金黄膏外涂。
3)使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中药面膜,需在医院内进行治疗。

六、其他疗法

1)针刺、放血疗法。
2)刺络拔罐疗法。
3)耳穴压豆法。

通过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