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 刺
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患。又称“肺风粉刺”、“酒刺”、。面疱”,俗 称“暗疮”、“青春痘”。相当于西医所称的“寻常痤疮”。常见于青年男女,也见于一些 中年妇女。其特征为散在颜面、胸、背等处的针头或米粒大小皮疹,如刺,可挤出白色 粉渣样物,故称粉刺。 [病因病机] 1 肺热血热 肺热熏蒸于上,血热蕴阻肌肤。 2 肠胃湿热 过食辛辣肥滞甜腻之品,生湿生热,结于肠胃,不能下达,反而上逆, 湿热阻于肌肤。 3 脾失健运 运化失调,水湿内停,日久成痰,湿郁化热,湿热挟痰,凝滞肌肤。 [辨病] 1 临床表现 基本皮损为毛囊性丘疹,多数呈黑头粉刺样,周围色红。用手指挤压, 有小米或米粒样白色脂栓排出;少数呈灰白色小丘疹,以后色红,顶部出现小脓疱,破 溃出脓,愈后遗留暂时色素沉着或轻度凹陷疤痕;有的形成结节、脓肿、囊肿、疤痕等 损害,以至破溃后形成多个窦道和疤痕,严重者呈橘皮样脸。.临床常以一二种损害较为 明显,油性皮脂溢出往往同时存在。 发病部位以颜面为多,其次为上胸、背部,亦可发生于上臂、臀部等其他部位,常 对称分布。自觉稍有瘙痒或疼痛,病程缠绵,此起彼伏,有的可延数年或十数年.一般 30岁左右可逐渐痊愈,但30一50岁,甚至50多岁亦可见到。 2 诊断要点 2。1 常见于青年男女。 2.2 多发于颜面、上胸、背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 2。3 初起多为细小皮色丘疹,白头或黑头粉刺,接着出现脓疱,严重可有结节、囊 肿。反复发作或挑刺后,留下凹凸不平的疤痕及色素沉着。 2。4 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可有轻微瘙痒或疼痛。 3 鉴别诊断 3.1 酒渣鼻 多发生于中壮年,尤以中年女性多见,皮损分布以鼻准、鼻翼为主, 两颊和前额也可出现.初起潮红,继而深红,常伴有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无黑头粉刺。 3。2 鼻红粒病 主要发生于儿童,皮损为局限性红斑,上有圆形尖顶丘疹,局部多 汗,虽冬天也滴汗不止。 3。3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 皮疹为粟粒大小的半球状或扁平状丘疹,可化脓、结 痂,愈后出现点状凹陷性疤痕。常见眼睑下方,有多数丘疹融合成堤状,无黑头粉刺。 3.4 职业性痤疮 见于接触煤焦油、石蜡、机油的工人。丘疹密集,伴有毛囊角化, 面部、手臂、肘、膝部都有发病。 3.5 扁瘊(扁平疣) 多见于青少年,皮损好发于面、额及手臂,亦可见于前臂及 小腿、足背.皮疹为扁平的皮色或淡褐色坚实丘疹。可搔抓而引起病毒自身接种,皮疹 出现沿抓痕呈串珠状排列,愈后不留疤痕。 (辨证) 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临床可分为肺热血热证、肠胃湿热证、脾虚痰湿 证等。 1 肺热血热证 表现为皮损以红色丘疹为主,可有脓疱、红色结节。患处掀热疼痛, 颜面潮红,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或弦数。 2 肠胃湿热证 表现为皮疹红肿,可有脓疱、结节,颜面油滑光亮,患处瘙痒、疼 痛。伴有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纳呆腹胀,舌苔黄腻,脉滑数。 3 脾虚痰湿证 表现为皮损色红不鲜,皮疹以脓疱、结节、囊肿、疤痕为主。伴有 神疲乏力,纳差便溏,苔腻,脉滑等。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1 肺热血热证 治宜凉血清热为主。选用枇杷清肺饮加减。常用药物如:人参 叶、枇杷叶、桑白皮、黄柏、甘草、鱼腥草、蛇舌草、丹参、生地。若有脓疱者,加蒲 公英、蚤休;有红色结节者,加夏枯草、浙贝;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 1。l。2 肠胃湿热证 治宜清热化湿通腑。选用茵陈蒿汤加味。常用药物如:绵茵陈、 栀子、大黄、枳实、土茯苓、黄芩、黄柏、生地、甘草。若脓疱肿痛者,加蒲公英、银 花;纳呆腹胀者,加陈皮、青木香。 , 1.1.3 脾虚痰湿证 治宜健脾利湿,清热化痰。选用参苓白术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常用药物如:党参、茯苓、淮山、生苡仁、海藻、昆布、浙贝、连翘、制半夏、甘草、夏 枯草、蛇舌草。若缠绵日久、结节、囊肿、疤痕严重者,加莪术、川红花、牡蛎。 1.2 成药、验方 1.2.1 清热暗疮片,每次4片,每日3次。 l。2。2 众生丸,每次6丸,每日3次,外用捣烂涂于患处。 1.2.3 白花蛇舌草、丹参各30g,甘草lOg。水煎服。 2 外治法 2。1 外搽 颠倒散洗剂或痤疮洗剂或三黄洗剂,每日3—5次。 2.2 外敷 结节、囊肿可用四黄膏或金黄膏或双柏散外敷,每日换药1次. 2。3 抽脓 如出现脓肿,可用消毒注射器、大号针头,常规消毒后,把脓抽净,再 行敷药。 2.4 耳穴刺血疗法 取颊区、交感、内分泌、皮质下等穴位,速出血,隔天1次, 10天为l疗程。 2.5 自血疗法 对一些反复发作的顽固性痤疮,可用自身静脉血4ml,抽出后,马 上肌注,隔天1次,5次为工疗程。或抽取自身静脉血3ml,立即注射于患者本人的两侧 足三里,3周1次,3次为1疗程。 [预防与护理] 1 经常用温水硫磺肥皂洗脸. 2 严禁用手挤压粉刺。 3 生活作息尽量有规律,要保证有充足睡眠. 4 不吃或少吃油腻、辛辣、糖类食品。 5 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古籍选粹] 《诸病源候论。面疱候》 面疱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疱,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 色者是。 《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戏鼻第八十一》 粉刺属肺,戏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 所谓有诸内,形诸外,宜真君妙贴散加白附子敷之,内服枇杷叶丸、黄芩清肺饮。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 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 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内服枇杷 清肺饮,外敷颠倒散,缓缓自收功也. 《验方新编》 面上粉刺,又名酒刺。肺经血热而生。发于面鼻,如黍如粟,色赤肿 痛,破出粉汁。用大黄、硫磺等份研末,以凉水调敷,内服清肺热药自愈。 (现代研究工 1 发病学研究 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内分泌因 素、皮脂的作用、毛囊内微生物是痤疮发病的主要因素。此外,遗传也是本病发生的一 个重要因素。各型痤疮皮损的严重程度与蠕形螨的数量一致。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人,而 囊肿结节型患者,多为两种蠕形螨混合感染。痤疮丙酸杆菌长期寄生于毛囊皮脂腺开口 部位,一方面直接刺激局部,使局部角化并引起毛囊皮脂腺导管阻塞;另一方面该细菌 作为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引起机体产生全身或局部免疫反应,从而导致痤疮的临床表现, 细胞免疫参与了寻常痤疮的致病过程。 2 实验研究 榻国维等应用消痤灵B(丹参、连翘、穿心莲等)对痤疮丙酸杆菌、金 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和大肠杆菌等进行体外抑菌试验,证实有良好的抑菌作用. 黄畋等对48种中药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作用进行实验研究,发现丹参、连翘、虎 杖、黄连、茵陈、黄柏、山豆根、大黄等有高度敏感。 王定邦等应用中药丹参根的乙醚提取物丹参酮进行实验研究,证实其对革兰阳性菌 有抑制作用.动物实验证明具有抗雄性激素和温和的雌激素作用。 3 临床研究 榻国维等用消痤灵A(女贞子、旱莲草、知母、黄柏、茯苓、泽泻、 丹参、蒲公英、鱼腥草、蛇舌草、甘草、山楂等制成的口服液)和消痤灵B(丹参、连翘、 穿心莲、北芪、甘草等制成外用酊剂)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治疗组123例痊愈24例, 显效4工例,有效46例,无效12例;对照组(用四环素口服,2%氯霉素酒精外用)39 例中痊愈5例,显效3例,有效工6例,无效工5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0.2%,优于对照 组总有效率61。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龚景林把粉刺分为肺热型,治以宣肺泻热,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黄连、桑 白皮、黄柏、蛇舌草、人参叶、生石膏、栀子、甘草);热毒型,治以清热解毒,用五味 消毒饮加减(银花、连翘、野菊花、地丁、蒲公英、大黄、蛇舌草、黄芩、甘草),脾胃 湿热型,治以清热化湿,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栀子、生地、车前草、泽泻、黄 芩、薏仁、蛇舌草、山楂、甘草);血瘀型,治以凉血祛瘀,解毒散结,用凉血四物汤加 减(生地、赤芍、归尾、红花、黄芩、丹皮、凌霄花、桑白皮、夏枯草、蛇舌草、甘 草)。共治200例,总有效率98%。 龚东方等以面部承浆、印堂、颧戮为主穴,按经取穴合谷,辨证取穴曲池、阴陵泉、 内庭、三阴交、太冲。针刺以泻法为主,每天或隔天1次,每次留针20分钟,15分钟为 1疗程。共治30例,结果痊愈6例,显效9例,有效12例,无效3例。 周世杰等用抽取自家肘静脉血注回肺俞、足三里。每穴lml,每次2穴交替使用。3 天1次,6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工周,观察2疗程。共治疗256例,结果痊愈213例, 进步3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6。5%。 [述评] 粉刺相当于西医所称之“寻常痤疮”,多见于青年男女。纵观历代文献,对粉刺的病 因病机的认识,均认为系肺胃血热,上熏头面所致。治疗多采用清热、凉血、利湿之法。 但临床治疗观察中,发现当今病者除青少年外,30-50岁,甚至50多岁亦屡见不鲜。工 作紧张、睡眠不足、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则病情加重。妇女月经不调,亦多发此病, 病情轻重与月经来潮有关。采用滋肾育阴、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之法,往往收到满意的 疗效。说明粉刺的发病与肾阴不足、冲任失调、相火妄动有关。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痤 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发病主要与性腺、内分泌功能失调、皮脂腺分泌过 多、毛囊内微生物感染和全血粘度增高等因素有关。从有关实验研究分析,滋肾育阴的 中药可以调节人体内分泌功能,减少皮脂腺分泌;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的中药有抑菌消 炎和改善血液粘度的作用。另外,痤疮的治疗难点是如何控制其反复发作,临床上如何 能及早正确辨证治疗,选择好恰当的外治法,注意饮食与生活调理,如少吃过甜、肥腻、 煎炒、油炸、辛辣有刺激性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注意起居 生活规律性,保证睡眠时间,保持精神愉快等。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27. 皮肤科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