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灸治百病】粉刺的艾灸解决方法

 培训班背包 2017-01-10


概述

粉刺,又名“痤疮”,是指发于颜面或胸背部的红色毛囊性丘疹,也可以是黑头粉刺,脓疱,结节,囊肿等。本症病程缠绵,往往此起彼伏,一般到15岁左右可逐渐痊愈。本症的主要病位在肺,多由湿热之邪郁阻肌肤,不得透散而导致。


本症早在《内经》中,对其形成就有较详细的论述,《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疮”。隋代《诸病源候论》称为本症为“面疤”。清代《医宗金鉴》则称为“肺风粉刺”,《外科大成》又称为“酒刺”。


本症见于临床上的青春痘、痤疮等。

常见病因及症状

(l)肺热:颜面部有粟米大小的丘疹,与毛囊一致,可挤出白粉色油状物质,皮疹多在鼻周围,亦可见于前额,或有黑头粉刺,轻微痒感,常伴有口鼻干燥,大便干,舌质微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滑等全身症状。


(2)胃热:颜面部散在毛囊性丘疹,形如粟米大小,可挤出白粉色油状物质,亦可有黑头粉刺,口周多见,亦可见于前胸后背,面部油脂分泌旺盛,毛孔粗大,常伴有多食善饥,口臭,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腻,脉沉滑而有力等全身症状。


(3)血热:颜面及两颊散在潮红色米粒大小的丘疹,皮疹以口鼻周围及两眉间居多,面部常有毛细血管扩张,情绪激动或遇热时面部明显潮红,有灼热感,妇女在月经前后皮疹增多,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尖红苔薄,脉细滑数。


(4)毒热:面部有散在丘疹,多为米粒大小,顶端常有小脓疮,或周围有轻度发红,自觉肿胀疼痛,脓疱此起彼伏,消退后皮肤表面可遗留凹陷性小瘢痕,形如橘皮。胸背部多受累。大便秘结,数日不行,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滑或数。


(5)湿毒血瘀;面部及胸背部有米粒大丘疹,亦可发生黄豆大或樱桃大之结节或囊肿,皮肤表面高低不平.重者成脓疱,局部红肿疼痛,颜面皮肤油脂分泌旺盛,胸背常有同样损害,并常伴有头痛,身热。舌质黯红,苔黄或白,脉缓或沉涩等全身症状。

病情分析与鉴别

(1)肺热粉刺,胃热粉刺与血热粉刺:三者均属热证,但前二者为气分热,后者为血分热。前二者皮疹表现基本一致。但肺热粉刺以鼻周多见,胃热粉刺以口周多见,另外二者病因病机与兼症亦不同,肺热粉刺多因肺经有热,加之外受风邪,使肺热郁积肌肤不得宣泄而致,故有口鼻干燥,苔薄肿浮等症。而胃热粉刺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使阳明热结,脾胃积热,郁于肌肤所致,常有多食,口臭,恶热,口渴喜冷饮,大便燥结等症状。血热粉刺多因情志内伤,气分郁滞,郁久化热,热伏营血而发。以颜面散在红丘疹,口鼻周围及两眉间多见,面颊常伴有毛细血管扩张,面部潮红为鉴别要点。


(2)毒热粉刺与湿毒血瘀粉刺:二者均与感受邪毒有关,但毒热粉刺以毒热为主,多因肺胃蕴热上蒸,复感外界毒邪,致使毒热互结,蕴于肌肤、腠理之间所致。以面部散在丘疹和小脓疱为主,周围常有红晕,自觉疼痛,严重时可红热肿痛,伴有发热,舌红苔黄燥,脉滑数为鉴别要点。湿毒血瘀粉刺多因素体蕴湿,郁于肌肤,复感外界毒邪,湿毒凝聚,阻滞经络而成,除丘疹,脓疮外,常以结节囊肿为主,皮肤出油较多,治愈后常留有疤痕。

艾灸取穴


艾灸体会

针灸治疗粉刺具有极好的疗效.同时配合三棱针或梅花针点刺放血加拔罐疗法疗效更为显著。在治疗的同时,患者要注意生活起居,经常用温水硫磺皂洗涤颜面,保持面部清洁卫生。禁止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吸烟,在粉刺初起时,禁止用手挤压,防止感染和遗留疤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