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同部位的“痘痘”告诉你身体的“火”在哪里!

 青竹绿常在 2017-09-24

痤疮(俗称青春痘),是一种累及毛囊和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粉刺、丘疹、结节、脓疱、囊肿及瘢痕为主要表现。中医学称痤疮为“粉刺”“酒刺”“肺风粉刺”等,其病位虽在体表,但与内在脏腑功能的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外科启玄》所说“疮疡虽发于肌肤之外,而其根本源于脏腑之内”。

由于痤疮非常常见,也无传染性,不会影响工作和学习,因此许多人未予足够重视,或者认为是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其实,这些痘痘长在脸上就是在警告你,身体出了问题!

中医认为,痤疮的病机是火郁于内,发散不出来,痤疮就是郁火通过皮肤欲向外发散而形成的。这些痤疮的位置反应着你身体内问题的来源:

1、肝——多发于面颊部。

肝失疏泄,肝气郁结,郁久而化火,肝火上逆头面可发为痤疮;或因生活节奏快、生活学习压力较大,精神常处于紧张状态,情志不畅而诱发痤疮。此型皮损多色红肿痛或为炎性脓疱,常伴有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月经不调,痛经,经前乳房胀痛,皮疹常随月经来潮而发生或加重,经后有所缓解。治疗多以疏肝解郁、清热利湿、调和冲任为法,可用丹栀逍遥散、龙胆泻肝汤加减。

2、心——多发于前额、眉间。

当今社会的人多因各种压力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烦躁、抑郁状态,心神失调导致心火上炎,腐蚀血肉而生痤疮。此型皮损多以前额、眉间为主,为红色丘疹样粉刺,偶有脓头,可有瘙痒疼痛,或伴心中烦热,失眠多梦,口干口渴,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小便黄。安定心神为治疗关键,治疗多以清心泻火、养心安神为法,可选用导赤散、天王补心丹、犀角地黄汤合泻白散加减。

3、脾——多发于颜面口周。

过食辛辣之品,致使胃肠湿热内蕴,循经上蒸颜面而发为痤疮;或饮食生冷,损伤脾阳,阴火上冲,发为痤疮。脾胃湿热型皮损多为颜面、口周较大的红色丘疹、脓疱,面部油腻,口臭、口干不欲饮,大便黏滞不爽,多因嗜食肥甘厚味诱发或加剧,治疗多以健脾清热除湿为法,可选用除湿胃苓汤、黄连解毒汤加减。脾胃虚寒型皮损多为暗红色结节,常伴大便清稀,四肢不温,多因嗜食生冷之品诱发或加剧,治疗多以温阳散寒、化痰祛湿为法,可选用理中汤、平胃散加减。

4、肺——多发于额鼻。

肺失宣降,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聚为湿痰瘀,堵塞毛孔,郁久化热,发为痤疮。此型皮损多发于额鼻,以白头粉刺,细小红色丘疹为主,多伴有瘙痒、脱屑,颜面潮红,口微渴,大便干,小便黄。治疗多以清肺凉血为法,可选用泻白散、五味消毒饮加减。

5、肾——多发于下颏及两颊。

肾为五脏阴阳之本,若肾阴不足,冲任失调,相火妄动,循经上蒸头面而成痤疮;或肾阳虚衰,致水湿内停,聚久生痰,凝滞肌肤而成痤疮。阳证可见红色丘疹脓疱,可伴疼痛,易出脓,丘疹脓疱常累及胸、背部,伴腰膝酸软,眩晕耳鸣,潮热盗汗,治疗多以滋阴降火为主,可用知柏地黄丸加减。阴证可见两颊及下颏囊肿样痤疮,疼痛或痛不明显,皮疹色暗,常伴面色不华,易疲劳,手足冰冷,腰膝酸冷,喜热饮,舌体胖大,舌质淡,脉沉细,治疗多以温阳散结为主,可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痤疮的中医外科治疗:

1、针灸疗法:常选穴大椎、脾俞、足三里、合谷、三阴交等,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20min,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2、耳针疗法:以患者双侧耳部肺穴为主穴,配以神门、交感、内分泌、皮质下穴埋王不留行籽,外用胶布固定,每日按摩上穴3次,每次约10min。

此外,患者宜少食高糖、高脂肪、奶制品、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豆芽、青菜、冬瓜、丝瓜、苦瓜、荸荠)及水果。多食含长纤维的食品,保持大便通畅,对防治痤疮有良效。要忌用油脂类、粉类护肤美容化妆品及含激素成分的软膏和霜剂,每日宜用温热水洗脸2次,不要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时用力擦去面部脂垢,禁用手指挤捏面部丘疹、粉刺、脓疱,以防遗留瘢痕,保证睡眠充足,调整消化系统功能,这些均有助于痤疮的治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科研究生王东琪撰稿,导师杨碧莲主任医师审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