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国大选 | 独特的英国议会选举制度

 不二更 2017-06-12

英国是首创议会制的国家, 其议会被称为议会之母。 同时, 英国也是世界上较早实行普选制的国家, 它的一整套制度不仅对英国自身的代议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代议制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英国议会选举实际上就是议会下院的选举


       英国议会分成上院和下院两个部分, 上院又称为贵族院。 贵族院议员不经过选举产生, 而是由具有贵族身份的人组成, 目前总共有1000多人。 英国上院完全否定选举原则。 全体成员之所以获得议席,靠的是继承原则, 或是经国王任命。 贵族院的非选举性, 使得英国成为当代各发达国家中, 议会一院的成员完全不由选举产生的惟一国家。 因此, 英国有关议员产生的议会选举制度, 实际上只是下院议员的选举。


       英国在1949年制定了人民 代表法, 1969年又对该法进行了某些修改。 例如, 将选民的年龄由21岁降低到18岁。 目前, 下院议员的选举主要根据该法进行。 在英国, 有几类人不享有选举权。 第一是贵族, 但1963年的选举法规定: 凡放弃 贵 族 身 份 者 即 有 权 选 举 议 员 ,1999年又规定被排除出上议院的世袭贵族可以在大选中投票或参选, 这是历史上的首次。 第二是服刑中的罪犯。 第三是接受精神医院治疗中的住院患者。 第四是选举中犯有腐败行为者, 5年内不得选举议员。 第五是选举前未登记为选民者。 另外, 很多人认为王室成员不准投票,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英国女王可以投票, 其他王室成员也可以投票, 但是他们一般不会投票,因为这样做会被视为有悖于君主立宪制度。


       人民代表法对候选人的资格条件作了两种规定: 基本资格条件是凡年满18岁以上的英国男女公民, 有选区的两名选民提名和8名选民同意, 便可登记为该区的下院议员候选人; 职业资格条件是上院议员、英格兰教会、苏格兰教会、爱尔兰教会的牧师和罗马天主教的神父、法官、文官、正规武装部队的警察部队的成员以及在企业中担任由政府指定的董事等, 均不得成为候选人。 但担任有报酬的国家职务者辞去原来职务和贵族放弃爵位后, 仍享有被选举权。 这一规定是发生了托尼·本事件以后所作出的修改。1960年, 工党候选人托尼·本世袭了上议院议员职位, 又参与了下议院议员选举并胜出, 所以当局下令举行补选, 但他依然在下议院议员补选中“获胜”。 为此, 英国选举法庭作出裁决, 由补选中排名第二位的保守党候选人担任议员职务。 这个案例的出现令英国在1963年修改有关法案, 允许拥有世袭头衔的上议院议员放弃其头衔,以便能在英国下议院担任议员。


       英国议会下院选举实行秘密投票、一人一票的原则。 1872年颁布的秘密投票法, 其目的是要消除选举中的贿赂和高压手段, 改进选民登记的机构, 进一步简化、扩大公民权。 秘密投票法阻止了选举中的腐败行为, 使选举制向合理化的方向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英国议会下院选举从1918年开始实行选举保证金制度。 按规定, 议员候选人必须交纳150英镑保证金( 按今天的折算大约相当于4500英镑) , 如果该候选人在选举中所得选票不足选区全部选票的1 /8, 则保证金收归国家所有。1985年, 保证金数额标准修改为500万英镑, 如果候选人在选举后获得5%的基本选票, 这笔钱就退还给候选人。



议会下院的选举通常提前举行


       根据1911年英国议会法规定,下院每届任期5年。 同时又规定, 任期届满时要延长任期者须征得上院同意。 首相解散议会, 须经英王批准。


       从下院选举的实践看, 真正按期改选的情况为数不多。 其中, 有些是客观上的原因造成的。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英国一届下院延续了9年。 出现不按常规改选的情况更多的是主观上的原因, 是执政党想利用下院选举作为其连续执政的砝码。


       上世纪80年代, 撒切尔政府届内的两次下院选举也都是提前进行的。 撒切尔夫人1979年上台后,为了整治长期萎靡不振的英国经济, 雄心勃勃地制定了一套“撒切尔主义”的经济改革计划, 咬紧牙关度过了起初3年的艰难岁月。 到了1983年, 撒切尔夫人改革产生了成效, 英国经济开始迈出低谷, 国际贸易顺差达53亿英镑, 创历史纪录, 长期遏制不住的通货膨胀率在1983年3月降至4%, 为15年来的最低点。 撒切尔夫人看准这一时机,宣布将下院原定到1984年5月的任期提前到1983年6月进行大选, 并将保守党的竞选纲领确定为继续贯彻撒切尔政府过去4年所推行的方针政策。 刚尝到改革甜头的大部分英国人自然将选票投给了保守党。 选举结果, 撒切尔夫人不仅蝉联首相, 保守党也在下院中获取了61.7%的议席, 取得了历史上少有的压倒多数的议席。


       从表面上看, 1992年4月9日进行的战后第14届大选是一次照常规进行的下院选举, 实际上, 梅杰政府这难得的一次按期选举也仍然有着迫不得已的苦衷。 这次选举, 保守党虽然获得了胜利, 但赢得十分艰难, 保守党在下院中的议席从1987年大选时的101席多数锐减了许多。 显然, 这次选举并非保守党的黄金时间。 梅杰接替撒切尔后, 就为如何保证保守党在议会的多数煞费苦心, 一直在寻找提前大选的有利时机。 梅杰政府曾想利用海湾战争的声望在1991年5月提前大选, 但反对党工党自从1988年产生新任领袖金诺克后, 不断调整政策, 主动理顺与保守党政府的关系, 重视对党内进行整顿。 最重要的是, 在1991年5月地方选举中, 工党利用“人头税”问题大出了风头,使得梅杰政府打消了5月提前大选的念头。 随后, 工党又利用保守党医疗改革计划发动攻击, 迫使梅杰政府想在11月提前大选的方案又流产了。


       从2001年英国大选, 我们可以看到英国执政党在任期内是如何择机举行大选的。 英国工党是1997年5月开始执政的, 4年来, 英国的政治、经济形势都不错, 因此, 英国媒体普遍猜测布莱尔将会乘着民意不断升高的东风, 提前举行全国大选。 5月3日本是英国法定的地方选举的日期, 春风得意的布莱尔本打算将这一天同时定为大选的日期。 但不曾想到, 自2月始, 一场席卷英伦三岛的口蹄疫使得英国“国难当头”, 布莱尔不得不在4月2日作出推迟大选的决定。 这是布莱尔首相在同自己的助手们进行商谈,并权衡利弊之后所作出的决定。 他不希望对全国发出一个政府目前没有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对付口蹄疫问题上的信息。 但很快, 在5月的第三天, 布莱尔就宣布, 英国已战胜了口蹄疫危机, 并宣布6月7日为大选日。 布莱尔急于要提前举行大选, 即使在口蹄疫疫情最为严重的时期, 也未如众多国会议员和政治团体所呼吁的那样, 将大选推迟到当年秋天, 而是仅仅将选举日期推迟了有限的一个月, 这其中是有其用意的。


      首先, 在英国, 经济状况的好坏往往是决定选民投票意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年, 英国的经济形势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这也就成了布莱尔坚持提前举行大选的重要原因。 自工党政府上台以来, 英国的经济保持着稳定增长的势头,当年则呈现近二十年来的最好状态。 其次, 一年来的历次民意测验结果显示, 工党在公众中的支持率平均领先于保守党20个百分点。 即使在口蹄疫疫情最为严重的时期,工党支持率仍超出保守党19个百分点, 仅仅在农村地区被保守党微弱超出, 而农村选民在全国选民总数中所占比例很小, 因此对工党的得票率影响并不大。 正是在经济、政治、民心这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下, 布莱尔认为此时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对优势, 因此决定提前举行大选。



现行的计票制度明显有利于两大政党


       英国基本实行小选区制。 目前, 全国划分为659个选区, 每逢议会大选时, 英国工党、保守党以及自由民主党三个主要政党便在659个选区逐个争夺每一个议席。 与小选区制相匹配, 英国实行的是相对多数代表制的计票制度。 即在选举中, 某个候选人虽未得到过半数票, 但只要比其他候选人得票都多, 哪怕只多得一票, 就能获得议席, 而得票第二的政党没有任何议席。 虽然说像绿党一样的较小的政党在全国的得票总数可以数以万计, 但是却不足以赢得某一特定选区的议席。 因此, 这种计票制度不能如实地从议席中反映出政党斗争的力量对比, 对于小党尤其不利。


       而1983年的大选集中地反 映了这个问题。 在这次选举中, 自—社联盟的得票率, 已达25.4%, 但在议会中只获得23个席位, 占席位总数的3.5%, 而工党的得票率也不过才27.6%, 却在议会中占有209个议席, 占席位总数的32.1%。两个政党得票率相差不到3%, 但所占议席的比例相距几乎是8倍之多。 也就是说, 为获得下院一个议席, 工党要4.1万张选票, 而自—社联盟却需要33.8万张选票。 少数党在这样的选举系统中举步维艰。 而2001年6月的普选统计数字再次说明一个政党在普选中的总得票数和其在下议院所占议席数是不平衡的。


       此外, 这种计票制度通常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某个选区候选人的得票数虽然比其他候选人都多,但可以在其他候选人所得票数的总数少得多的情况下仍然当选议员 。 比 如 说 , A获 得 了10000 张 选票, B获得了7000张选票, C获得了6000张选票, 结果就是A以最多票数当选, 但是在这个选区内还是有大多数选民是不支持他的。 而且从另 一 方 面 来 讲 , 对A来 说 , 超 过7001张选票以后的选票其实都是废票。 从全国范围来说, 执政党可以在所得票数不足全部选票半数的情况下控制下院。 据统计, 1885至1987年百余年间的28次大选中,执政党只有4次的得票率过半。 战后进行的14次大选, 执政党的得票率 始 终 在50%以 下 。 1983年 的 大选, 保守党在下院中得到将近62%的席位, 其得票率也仅为42.14%。英 国 政 治 学 教 授 肯 尼 思·米 诺 格说, 实际上, 至少半个世纪以来, 英国没有一个执政党上台是赢得了半数以上选票的。


        尽管英国议会选举实行的相对多数代表制在不少人眼里看起来不公平, 但是, 这种选举制度却在英国始终实施并有一批坚定的支持者。 不可否认, 相对多数代表制具有一些重要的优点, 比如说简单易行, 能相对节省普选的时间和费用; 议员和选区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 议员更能在议院中代表其选区的利益发出声音; 可以让一个政党赢得绝对多数的席位, 成为执政党, 而不需要与其他政党组织联合政府, 首相、政府和议会之间会有更好的合作关系, 更能有效地工作, 因此更能保持政局的稳定, 有利于政府高效工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 英国的相对多数选举制度注重的是稳定性和延续性。



两党制并不等于两个政党


       两党制最早产生于英国。 所谓两党制是指西方国家中两个最大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垄断地位的政党, 通过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或在总统选举中取胜的方式, 相互交替、轮流执政。 根据这个定义, 英国迄今还不是一个典型的两党制国家。 除了两大政党外, 还有一些小党, 而且大党小党的力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20世纪初当时的两大党之一的自由党经受了几次大分裂, 元气大伤, 丧失掉执政党地位。 与此同时, 1900年成立的工党从小党派发展而来, 很快地在几次大选中崭露头角, 成为保守党的挑战者。 到1922年, 工党在大选中所获得的下院席位超过自由党,成为英国第二大党, 取代自由党地位, 到1945年以绝对多数上台执政。


       事实上, 虽然自由党的执政地位被工党所取代, 但是它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而且作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党力量在英国议会中发挥着作用。 从刚刚落下帷幕的2005年英国大选来看, 自由民主党在逐步崛起, 使得英国政坛的力量再次出现分化整合, 逐渐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工党、保守党、自由民主党。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 工党和保守党都支持英国参战, 自由民主党却独树一帜, 高举反战大旗, 赢得了喝彩和掌声, 支持率也迅速上升, 并且提出了超越保守党成为第一大在野党的口号和目标, 给第二大党保守党以不小的压力。而大选结果也说明了各政党力量的此起彼伏。 在此次英国大选中, 除了其他小党派瓜分12席外,英国的两大在野党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在这次选举中分别赢得了195席和59席, 和上届议会中的166席和52席相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 与此同时, 本届议会工党获得646席中的356席, 比2001年大选的412席减少了56席, 如按比例计算, 下降了约13.6%, 仅有67席优势, 形成“弱势政府”。 工党在议会中的绝对优势大大被削弱, 执政党和在野党之间的差距缩小。 这种力量的消长给工党敲响了警钟, 也可能使朝野争斗加剧。


       因此, 两党制并不等于只有两个政党, 这次选举, 保守党与工党这两大政党的力量不是大到可以忽略其他党的力量。 自由民主党作为第三大党, 其势力不断地攀升,如果英国的计票制度发生一些变化, 那么自由民主党及其他一些小党的力量也就不可小觑。 英国的两党制会向哪里发展, 我们需要继续观察。


本文来源:《海外了望》2006年第1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