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隐逸心情

 天涯未央 2017-06-12

作者刘树荣

隐逸,我喜欢的字眼。

  隐者多为贤者、智者以及舍弃了奢华的王者等。诸葛亮隆中结庐、南阳躬耕之时,世人称其为诸葛村户;姜子牙隐于 溪,伴绿柳而垂钓渭水之时,实为渔夫;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之时已为普通农夫,其不普通之处在于他能在“采菊东篱”之时,“悠然见南山”而已。但僻居山野、远离人群的生活并非隐逸的最高境界。何为最高?陶渊明在《饮酒诗》中给了答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后人由此总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真正的隐者心性超然,不惹尘俗,如老僧入定,地不远而自远,心不净而自净。

  隐者实际上是与世俗生活保持着适当距离的人。他们继承了儒家“达则兼治天下,不达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做好了达与不达的两种准备,因此,他们避世而并不弃世。诸葛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显然是个有准备的人;姜尚“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钓的是当朝君与相,他的隐分明是待时而动的一种策略;陶渊明也曾“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告诫自己“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因此,他的归隐实是不得志下的无奈之举,也是当时条件下的明智之举。所以才有了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后的狂喜。

  我辈本生于山野,沾出生地的光,天生是个“小隐”。但自问才疏学浅、德薄望轻,如此“自谦”实难脱自我拔高之嫌。但在经历了一番风光热闹、而今深居简出、不思进取的情况下,不以隐者自勉,难道称自己为“废柴”么?

  所以,当别人问我近来在忙乎些什么时,我一般都以四字真言作答:“闲云野鹤”。随后,心情真的变得象闲云般淡定、野鹤般从容,自觉有一股清气隐隐弥漫周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