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天之内,城中男女老少被吃的一个不剩,就为养活一支军队

 潇潇雨ekg9m5f4 2017-06-12
2017-06-088评

关于黄巢这个人,人们一般对他的评价都是差不多的。那就是他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并且这场起义在他的领导下,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给当时衰落腐败的唐王朝带来了沉重的一击,也打破了唐朝末年军阀强占土地,相互混战的僵持局面,让整个四分五裂的社会逐渐步入到了统一,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但是这些评价都是老百姓自己得来的,事实上并不能作为理论的依据。因为虽然说他是起义的领军人物,但是他自己却并不是一个农民。根据史料中记载,他出身于一个盐商世家,可以说他的家境是很殷实的。并且他这个人最擅长的就是骑马和射击,击剑的技术也不错,他还会一些书文,口才也很不错。可以说他算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了,不仅如此,他还喜欢招收一些亡命之徒。从这里来看,他还有些像现在我们所称的黑社会头目。

如果要说他给了当时腐败的唐王朝一个沉重的打击,将百姓从黑暗腐朽的生活中拉来出来,为历史的前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点是让人有些怀疑的。因为从他自己本身来看,他也不太像是这种人。因为他自己本身并不是什么清高之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恶霸”。可能他自己本身,比唐王朝的统治者还要黑暗,还要可怕。别的事我们先不提,我们就来谈谈关于他吃人的这件事。

史书记载:齐军攻城拔县时掠食人肉,并用捣磨寨的杀人工具,称齐军日食死尸三千具,合骨而食。

在他领导起义军包围陈州的日子里,他制作出来了一种机器,并且他还为这个机器取名为“巨舂”。这种机器就是用来将活人碾碎的,通过这种机器,来将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自己的食物。并且通过“巨舂”做出来的“食物”,就拿来当作他军队的军粮,分发给他旗下的部队食用,以此来增强或者说是保持他的部队战斗力。在《旧唐书》中记载道:只要是黄巢到过的地方,百姓几乎都消失了,放眼千里,全是一片空地。

据说在他围困陈州一年的时间里,他下令制作了上百个(也有的人说是上千个)“巨舂”。并且这些机器同时开始工作,为军队所需的粮食进行制作,也就是将人放入机器中,进行捣磨。这些作坊日夜不歇的进行作业,将一批又一批的百姓捉来,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年轻的还是年老的,都一股脑的全部送进了“巨舂”中,前一秒还是能说能跳的人,下一刻就被研磨成了肉酱,这样的工作也被称为“捣磨寨”。

没过多久,陈州城中的百姓就基本上都被他们做成“食物”了,由于后来缺乏“原料”,他就派士兵们开始向周围的地区进行搜查,河南,徐州,曹州,汝州等十个地区都没能逃过他的毒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据不完全的最保守统计,这一年里,黄巢的“起义军”至少吃掉了三十万老百姓。

我们可以大胆设想一下,如果按每个人每天食肉三斤计算:100斤鲜至少可以满足33人每天的食用量。如果黄巢士兵十多万人靠吃人为生,每天吃掉的人体大概需要3030人。所以史书记载:日食死尸三千具,是可信的。

下面是来自旧唐书的记载:他将陈州这里围困了一百多天,城内没有粮食作物,百姓也饿的只能靠着墙走。而他派人将这些百姓抓起来做成食物,一天之内就杀掉数千的百姓。他有上百个“巨舂”,把人放进去之后搅碎,和着骨头一起吃了。这种做法简直都不能用狠毒来形容。

在《资治通鉴》中也写到了这件事:当时百姓的家中没有食物,他们就把这些百姓当作粮食,投在巨舂里面,骨头也磨碎了一起嚼着吃,将这种食物称作是“舂磨寨”。不仅仅是陈州的百姓遭此毒手,就连周边的几个州也都受到了荼毒。

有学者认为,他这种大规模的吃人行动绝对是前所未有的,并且其惊悚程度也是历史之最。可能在世界上都很难有人能够超过他了,这句话说的一点都不夸张。除此之外,他还屠杀过长安城里的百姓,还进行大规模的盗墓。对于这样的一个丧尽天良的人来说,说他是农民起义的领军人物,实在是对起义的一个污蔑。

问问那些被他送进“巨舂”中做成食物的百姓,他们同意这个说法吗?还有徐州,郑州,汴州等地的老百姓,他们认可吗?

至于称他带领的起义,是为当时分裂的社会带去了统一的条件,从而让历史前行。这一说法更是没有依据,就是因为他所带领的这次起义,让唐王朝对于藩镇的管理失控,让整个中原王朝进入了一个大分裂的局面,这才有了后来的五代十国。这也是中原历史上一个最大的王朝分裂史,中原由一个强盛的王朝,变成了许多分裂的小国家。

不过关于他将人做成食物的事,极有可能是为秦宗权背了黑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