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历无锡城变迁】全国首次生物措施除太湖蓝藻,无锡1991年就已经开始

 阿丁480 2017-06-12

随着气温升高,太湖蓝藻生长速度加快,一场蓝藻打捞攻坚战在太湖沿线打响。大家一定还记得07年那场水危机,但是您以为那是第一次蓝藻爆发吗?错啦!

其实,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市就有过蓝藻危机,1991年进行了全国首次生物措施除藻试验。


今天,让我们一起阅读由原无锡市水资源管理处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朱喜撰写的《梅园水厂取水口全国首次生物除藻试验》,回顾二十多年前的往事。

1990年,我任无锡市犊山水利工程管理处负责人。当年的7月6日至29日,太湖由于富营养化和有合适生境,蓝藻种源快速生长,藻密度达到了一定程度,同时由于东南风把外太湖暴发产生的蓝藻和梅梁湖自身生长繁殖的蓝藻吹进形如口袋底部的梅梁湖北部,以致太湖第一次蓝藻大暴发


其中受灾最严重的是梅梁湖北部的梅园水厂取水口周围,取水口水深4米处的蓝藻(包括微囊藻、鱼腥藻等)占藻类总量98%,表层藻类的密度达到13.2亿个/升、生物量达到109.2毫克/升。此次暴发致使附近围网养鱼死鱼10万多斤,梅园水厂滤池遭堵塞,被迫减产50%,百万市民用水告急。


为保证市民用水,市政府决定116家工厂停产、半停产让水于民。当时的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无锡市民和国内外游客的生活受到严重干扰。


此后为保护日生产能力20万立方米/日的梅园水厂水源地,市政府于1991年2月成立无锡市蓝藻防治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决定在梅园水厂水源地进行蓝藻防治实验工程和除藻研究(以下简称除藻工程),这是全国首次生物措施除藻试验

(杨湾藻水分离站)

蓝藻防治办公室人员由建委、环保、农业和交通等部门及退休科技人员、民间人士组成,建委为牵头单位。市领导指示“高度重视环境保护,认真治理太湖蓝藻,组织攻关,搞好试验”。其后制订了除藻工程方案,3月经专家论证会通过。除藻工程实施时间为1991—1995年,采用专业队伍施工、专业人员管理和环保机构监测方式。工程实施过程中得到省、市领导关怀和专家的指导与肯定。


除藻工程中需要放养水葫芦,以净化水体和抑制蓝藻生长,为保证春天能顺利放养,需冬天在暖棚中培养和保存水葫芦种苗。当时蓝藻办人员找到我,商量借用犊山水利工程的水面进行水葫芦越冬培养事宜,我一口答应无条件提供水面并配合,为除藻保护水源地出份力,并立即在除藻工程区对面安排一块水面给他们进行种苗培养。

(蓝藻打捞)

除藻工程位于梅园水厂取水口(现已关闭)周围,为相对封闭水域。工程目的为除藻、净化水体、保护水厂水源。1991年工程生物修复水面积为17公顷(1公顷=15亩),1992年扩大为46.6公顷。工程分为水花生消浪带、竹簖物理阻隔带、生物防治区和机械除藻等部分。其中生物主要以漂浮植物水葫芦(凤眼莲)为主,包括水花生(喜旱莲子草)、水菠菜、菱、苦草、轮叶黑藻、菹草等植物,并养殖尼罗罗非鱼(非洲鲫鱼)、蚌等水生动物。实施除藻工程时,我经常乘船去西面的除藻工程区了解情况。

工程实施后,水葫芦有发达的根系可吸附蓝藻,有阻隔工程可拦住区外蓝藻进入,水葫芦可遮光和降温,水下30—50厘米光照几乎为零,水温降低5℃,水葫芦可与蓝藻竞争营养盐并分泌化感物质抑藻,除藻工程中养殖的罗非鱼和贝类能滤食蓝藻,其总体效果是有效净化水体和抑制蓝藻生长繁殖。具体效果,由外边进入除藻工程区的蓝藻削减了37.5%;有效改善水质,1991—1994年4年共放养水葫芦等植物4.76万吨,从水中移出氮38.4吨、磷11.2吨,工程区的水质指标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降低17.4%、11.6%、10%;不仅有效地保证了梅园水厂正常供水,而且,改善自然景观,消除蓝藻暴发的难闻异臭,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市民健康和生活安定;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水源保护区)

该工程前后进行了5年,其中1991—1993年去除氮磷和蓝藻的效果较好,保证正常供水;1994年水质改善很少;1995年,由于缺乏资金、人员不足、缺乏经验、清除水葫芦等植物残体不彻底和不及时、未及时清淤,造成严重二次污染,致使水质没有得到改善或甚至变差。


无锡市蓝藻防治办公室据此工程编写的《太湖饮用水水源区蓝藻防治试验工程》一文在江南大学的“93国际环境保护与湖泊学研讨会”(1993年3月27日至4月2日召开)上发言交流,得到高度赞扬,称其为全国首次生物除藻试验。该工程后期虽存在一些问题,但仍不愧是全国第一次利用生物进行除藻试验,基本是成功的,也为今后太湖治理蓝藻爆发工作积累了经验。

(文章来源:《亲历无锡城变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