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茶史——古茶常识

 秦岭之尖 2017-06-12

发这篇文是因为前两天我犯了一个错误,借了某热播剧的名头为题想要蹭热度。但细想觉得不应该,这个头条号不论如何,希望它保留单纯的文章。所以我重新发一次,我的确观察电视剧得到的感触,但这只是一个例子。以表歉意。

茶,中国独产,也是中国的名片之一。

小茶史——古茶常识

茶历来都是中国的,我们也一素知道自古茶道就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茶道高深,我们知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仅此而已。

作为中国人,玩自己的文化还要出错,就如交际中介绍不清楚自己的名片,可是贻笑大方。

而历来的古装电视剧多经常被人诟病,古人少不了饮茶,而古装剧们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最近我跟了IP剧楚乔传,一切在线,唯独这茶一事不得不说。

第四集里出现斗茶,开了挂的女主别出心裁摘了头名,没毛病,但细看,这斗茶的学问,则是编剧组的大意。

楚乔传设背景为西魏年间,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候的茶是否为剧里所示?

小茶史——古茶常识

NO!

从神农尝百草后,“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而被古人常用。但茶以文化面貌出现,则是在魏晋南北朝。

如果你以为饮道之法就是源于此,那就错了。魏晋时

道家思想盛兴,茶与宗教相关,多以茶养廉示俭,有陆纳以茶为素业、桓温以茶代酒宴、南齐世祖武皇帝以茶示简等,茶开始担当精神角色。

唐以前,并无制茶之法,茶都是生茶就是直接采摘的叶子,而煮茶都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熟煮,就如煮菜汤一样。

西晋·郭义恭《广志》:“茶丛生,真煮饮为真茗茶”。

东晋·郭璞《尔雅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

唐代茶道大行,出现饼茶,即炒青法的开启,于是饮茶方式趋向精致。

唐代饮茶以末茶为主,将茶叶研磨成末状再冲泡。

“茶圣”陆羽便是唐人,他著《茶经》十章三卷,以总结茶艺,是茶道经典。

《茶经》言:

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煮饼茶则是将饼茶碾碎,烧水至出汗,发声,即加茶未,茶水交融,此为“一沸”。

煮至边缘出现沫饽,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都是茶的精华。将沫饽杓出,置于熟盂备用,此为“二沸”。

继续烧煮,至茶水翻滚,将二沸之沫饽浇入釜中,称为“救沸”、“育华”,称为“三沸”。

待精华均匀,茶汤便好了。

唐宋时有煎茶法和点茶法.

煎茶法就是《茶经》所言的烹煎方法,将饼茶经炙烤、冷却后碾碎,初沸调盐,二沸投末,并加以环搅、三沸则止。分茶最适宜的是头三碗,饮茶趁热,及时洁器。煎茶法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主要程序有备器、备水、生火煮水、调盐、投末、育华、分茶、饮茶、洁器。

点茶是唐、宋时的一种煮茶方法,常用来斗茶,是宋代的时尚。

古时,点茶与点汤成为朝廷官场待下之礼,多见于宋人笔记。

王国维《茶汤遣客之俗》云:“今世官场,客至设茶而不饭,至主人延客茶,则仆从一声呼送客矣,此风自宋已然,但用汤不用茶耳。”

点茶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烧水微沸初漾时冲点,调成糊状,再注沸水,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茶筅

由一精细切割而成的竹块制作而成。茶筅现代成为南宋点茶恢复后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日本茶道中必备,用以调搅粉末茶。点茶师先用一茶勺,将粉末茶盛入建盏,冲入沸水,用茶筅快速击拂,使之产生沫浡。

小茶史——古茶常识

而且,魏晋南北朝时并不流行斗茶。

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文人氏族的一种雅趣。

一般在有名茶店或清幽场所,斗茶者各取所藏,轮流烹煮,互相品评,以分高下。

斗茶对斗茶者茶艺要求极高,茶具,取水,手法,水温,汤花,注茶都有讲究,所以斗茶出现时,中国茶艺以发展达到一定高度。

小茶史——古茶常识

小茶史——古茶常识

所以这出斗茶戏从斗茶开始就是脱离了轨迹的,这磨研点茶之法和茶筅都是不属于魏晋的

而到了元代,制茶之法进步,但由于社会上层人士为蒙古人,饮茶从简,除繁至简,平民多饮散茶,没有了宋代的矜贵,茶艺并未发展。

明清时期,无论制茶之法还是茶具,茶艺,品类,质量都有大的发展,茶道由雅至俗,茶文化大及,平民品茶逐渐发展,茶馆兴起,成为几代人的记忆。明清茶点兼顾,而且茶馆兼说书,延至近现代。

直到现代中国逐渐西化,传统茶艺渐渐没落,速泡茶成为习惯。另果茶,花茶逐渐兴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