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湿痰饮

 雅盾 2017-06-12

水湿痰饮——从何而来?

当代社会随着中医养生热的兴起,红豆薏米汤、山药薏米芡实粥也一夜之间变得火热,感觉每个人湿气满溢。差不多大家的见面语都由以前“吃了吗?”变成“去湿了?”。

可能一般直观的认为湿气来源于吃生冷,接触水气等,但中医认为湿气的来源比这个范围大的多。

中医认为外感六**(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之气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逸瘀血、结石等致病因素是形成水湿痰饮的初始病因。上述因素或直接影响津液代谢,或使相关脏腑的功能失常,间接导致津液代谢障碍而水湿痰饮内生。

例如外感六**,或火热煎熬,或寒邪凝滞,如《医碥》所说:“本吾身之津液,??苟失其清肃而过热,则津液受火煎熬,转为稠浊;或失于温而过于寒,则津液因寒积滞,渐致凝结,斯成矣。”

湿浊留聚,如《症因脉治》认为,湿痰之因,或“坐卧卑湿,或冲风冒雨,则湿气袭人,内与身中之水液,交凝积聚。”

燥伤津液,如《症因脉治》说:“燥热之气干于肺家,为喘为咳,伤于肠胃,为痰为嗽,此外感燥邪作矣。”

或因气滞、气虚,气不行津而津液不布,如朱丹溪所谓:“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一失其宜,则气道闭塞,停饮聚于膈上,结而成痰。”

诸种因素综合作用,而致水湿痰饮内生,如《医学入门》所说:“痰饮,??皆因饮水及茶酒停蓄不散耳,加外邪、生冷、七情相搏成痰。”

所以水湿痰饮的来源远远超乎我们想象,甚至哪天心情不好,就给体内积攒了一个垃圾。

 

水湿痰饮的形成,首当责之于。但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对水液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能失常是水湿痰饮形成的中心环节。

脾为水之中州,主运化水湿。若外感湿邪,饮食失宜,致脾气阻滞不运;或内伤思虑,劳倦太过耗伤脾气,使脾虚不运,津液停聚或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转化,均可聚湿生痰。如《景岳全书》所说:“脾家之痰,则有虚有实,如湿滞太过者,脾之实也;土衰不能制水者,脾之虚也。”中医亦称“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水之上源,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外邪犯肺,气失宣降,津液不布,凝聚而生外感之痰饮;肺气不足,治节无权,水湿津液失于宣化,则痰饮恋肺;或肺阴不足,虚火煎熬津液,可发为内伤燥痰,故有“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肾为主水之脏,主管水液代谢的全过程。若肾开阖不利,水液排泄失司,停聚而为水湿痰饮;或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失温运而湿聚痰生;或肾阴不足,虚火灼津,煎熬津液而成痰。《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239卷曰:“肾生痰多虚痰,久病多痰,??非肾水上泛为痰,即肾火沸腾为痰,此久病之痰也。”

三焦为“决渎之官”,三焦气化失司,则水道不利而为痰。《圣济总录》说:“三焦调适,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周身;若三焦气涩,脉道闭塞,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聚成痰饮。”

此外,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气不行水;心阳不振,行血无力,均可致湿浊聚积而成痰饮。

总之,水湿痰饮的形成多由外感六**、内伤七情或饮食劳逸失常,使肺、脾、肾、肝、三焦及膀胱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所致。

 
   
可能食积容易导致小儿各种疾病,大家都知道,但是小儿许多病症与湿邪密切相关,往往被我们忽视。例如“手足口病”就是典型的湿邪致病,只是西医把它归结于肠道病毒。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但是,如果你用中思维来理解这个问题,这就是脾胃的毛病。中医治疗“手足口病”使用甘草泻心汤多效。我们看一下甘草泻心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条文:

《伤寒论》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是治疗脾胃之方。因胃虚不能调理上下,故出现上火之口腔溃疡,下寒之大便溏泻,中焦之脾胃痞满。所以用甘草泻心汤,可以上治口腔溃疡,下治大便溏泻,中治脾胃胀满。从本方之药物配伍分析,患者必为先脾胃气虚,中焦水饮积聚久郁化热,热又蒸水,遂成湿热之证。先以姜参枣草补中益气治其本;半夏祛中焦之水邪兼化痰湿,则中焦可安;芩连配姜苦降辛升湿热之邪无所藏也。

 

小儿元气虚,“脾常不足”,病湿证者较多,故常称脾虚是生湿之本。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各脏腑的气机气化功能不足,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因而影响水湿的输布蒸化而易形成湿邪。

小儿“饮食失节、寒邪直中、苦寒太过”导致脾气伤,中阳不振,影响水湿的输布而形成湿邪。小儿饮食不能自节,易伤脾气,过食冷饮或生冷瓜果或者腹部被寒邪侵袭,可导致寒邪直中,是脾阳伤;或因他病,过用苦寒,伤了中阳,均可伤脾形成湿邪。

小儿肾精尚未充盈,中医有“精虚生湿”的说法,故小儿更易形成水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