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巧点熔金成粟珠:炸珠工艺

 天宇楼33 2017-06-13

  炸珠是唐代黄金制品重要的镶嵌装饰手法,唐人很形象地名其为 “金粟”。虽名金粟,但这些金珠比粟米要小得多,通常直径仅为1毫米左右。制作方法一般是把黄金溶液滴入温水中以形成大小不等的金珠;也可置金碎屑于炭火上加热,熔化时金屑呈露滴状,冷却后便能凝成小金珠。


  从公元前三千年起,金粟工艺(或称焊珠技术,英文为Granulation Technique)就已出世,大约在公元前九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意大利中部的伊特鲁斯坎人将其发展至完美的水平。随着汉代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这一精妙技艺也通过曲折的路线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从此在汉唐金工中大放异彩。


  ETRUCSCAN文化嵌金珠之小金碟耳环

  汉代镶嵌纯金饰的铁剑格

  辽 八曲联弧形金盒

  唐 鸿雁衔枝纹金质梳背

  炸珠通常和掐丝编织镶嵌一同使用,“金筐宝钿”是唐人对当时流行的宝石镶嵌形式的专用称呼。利用细金丝盘成纹饰的外轮廓,焊粘到器表上,形成金丝盘绕成的图案,即是“金筐(框)” 。“宝钿”,是指用宝石(按照今天的标准,实际往往是半宝石)雕琢成小片花饰,利用黏合剂,镶嵌到金丝围成的轮廓之内。另外,如果宝石、珍珠不是装嵌在金框内,而是直接粘缀到饰品表面,则称为“装”。例如,法门寺出土的盛装玉质佛骨舍利的石函,在唐人当时记录的衣物账(物品清单)上即记为“金筐宝钿真(珍)珠装”,实物则是细金丝围成花瓣、叶、鸟的边框,其内镶嵌着形状与之完全契合的各种宝石雕件。另外,有大粒的珍珠通过黏合剂直接粘缀到宝函的外壁上。


  明 手镯

  窦?墓出土唐代腰带饰件

  唐掐丝炸珠镶嵌龙凤金壶

  唐 金杯

  唐代麒麟紋銅鎏金炸珠六角盒

  唐 银鎏金高足杯

  金掐丝嵌宝海棠形五福捧寿粉盒

  中国历史上的黄金工艺始终不断接受外来影响,金粟即是其中突出一例。精湛的异域技术传入以后,总能与本土的既有传统相融合,从而获得进一步提升,形成风貌独具的“中国流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