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强:构建五大体系 增强发展动能

 清风徐来170 2017-06-13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近年来,宁波市坚持以经营规模化、产业融合化、主体法人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社会化为引领,加快培育农业新主体、新业态、新动能,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生态安全体系和要素保障体系,不断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持续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到2016年底,全市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6.3万多元,居全省第一,宁波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评价得分77.83分,率先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

一、狠抓产业融合,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调整结构优一产、依托龙头强二产、多元发展活三产”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一是调整结构优一产。在优化粮食产能的基础上,积极调优产业结构,大力推广水旱轮作、间作套种、种养结合等模式,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2016年,宁波市早稻、晚稻、单季晚稻亩产分别达到453公斤、540公斤、558公斤,均刷新历史记录,被省政府评为“河姆渡杯”粮食生产先进市金奖。二是依托龙头强二产。实施农业主导产业提升行动,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在慈溪杭州湾等地形成4个总面积10万亩以上、核心面积2万亩以上的主导产业集聚区,建成慈溪蔬菜、余姚榨菜等4条“十亿元级”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三是多元发展活三产。大力实施“多彩农业、美丽田园”建设行动,打造洁化、美化、彩化的美丽新田园。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产业特色、传统村落、乡土文化等山水人文资源,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新型业态。2016年,全市休闲观光农业接待游客4197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4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572元,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二、狠抓主体培育,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坚持以土地流转、主体培育和服务创新为抓手,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一是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健全县、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完善纠纷仲裁调解机制,引导农村流转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聚,鼓励整村整组流转,提高土地流转的稳定性。到2016年底,全市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均达到69%,居全省第一。二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政策引导、示范带动和服务指导,提升家庭农场集约化生产能力、合作社服务带动能力和龙头企业加工营销能力,建立主体间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到2016年底,全市共有家庭农场近4000家,农民合作社2600余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51家。三是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经营性服务组织,推动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到2016年底,全市有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118个,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700余家,粮食、生猪产业基本实现全程社会化服务。

三、狠抓科技创新,健全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以农技服务、现代种业和“农机换人”为重点,整合各方资源,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深入实施种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地方特色种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杂交水稻、特色蔬菜瓜果、宁波獭兔等地方优势种业产业。2016年,全市种业产值超20亿元,甬优系列杂交水稻推广面积450万亩。二是着力优化农技服务。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组建粮油生产等七大科技创新团队,大力实施农业领域人才引进和培育行动,落实大学生到农业生产领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全面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宁海、慈溪成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三是持续推进“农机换人”。加快推进蔬菜、畜禽等特色产业的全程机械化,加强新型智能农业设施装备引进和研发,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全面启动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机融合。2016年,全市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8.7%,粮食机械化烘干保障能力75%,均为全省第一。其中,余姚被评为全国首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四、狠抓绿色发展,健全现代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坚持环境友好、质量安全的绿色发展方向,以生态循环、标准生产、安全监管为重点,不断提升农业生态安全水平。一是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按照“清洁化生产、减量化投入、资源化利用”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目前,全市已有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1个、示范区9个、示范主体78个,全市规模养殖场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率10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89%。二是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和示范乡镇创建,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目前,全市有2个国家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县、33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70%以上的经营主体建立生产档案,全市共有“三品一标”农产品1302个,产地面积190万亩,“三品一标”面积占比达53%。三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追溯、标准和社会共治等“五大体系”,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黑名单制度。2016年,宁波市成功列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名单。

五、狠抓改革创新,健全现代农业要素保障体系。坚持以培育市场新主体、发展新动能为导向,以政策创新、机制创新、金融创新为抓手,不断提升农业发展活力。一是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近年来,宁波市连续出台20余个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文件,内容涵盖农业“两区”建设、粮食生产、现代畜牧业发展、现代种业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二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基本完成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深化改革措施,规范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运行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序推进。三是强化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创新农业金融产品,加快推进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林权等农村产权的抵押担保贷款,不断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到2016年底,全市涉农抵押担保贷款总额达90多亿元,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51个,参保农户12.7万户次,总保额67.9亿元。

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宁波农业发展在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也在不断积累,市场竞争的压力、资源环境的压力、安全风险的压力进一步凸显。下一步,宁波将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着力打好产业融合、结构优化、绿色生态、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等五大攻坚战,加快建设“优质高效、特色精品,绿色生态、美丽田园,产业融合、健康养生”的绿色都市农业强市,基本形成与国际港口名城、东方文明之都相适应的,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目标相契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第一,立足转型升级,打好“产业融合”攻坚战。总的思路是“优一产、强二产、活三产”,主要载体是“一区一镇、两园一线”,即农业产业集聚区、特色农业强镇、美丽田园、农业庄园和精品农业风景线,最终目标是实现“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劳动变运动、产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一是推进“一区一镇”建设。做好首批省级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农业强镇建设和第二批组织申报工作,今年力争创建1-2个省级农业产业集聚区和4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二是加快“两园一线”建设。以田园洁化、美化、彩化为重点,加快推进多彩农业美丽田园建设;以农旅融合为重点,加快培育现代农业庄园,创建多彩农业美丽田园示范基地20个、现代农业庄园20个,着力打造集休闲、观光、体验、运动、旅游于一体的精品农业风景线5条。三是加强全产业链建设。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强化扶持政策,深化技术改造,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创建1条“十亿元级”的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

第二,立足特色精品,打好“结构优化”攻坚战。围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目标,积极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打造“特色精品”宁波品牌,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一是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深入实施“稳粮、优经、强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在保护优化粮食产能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广应用新型农作制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二是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畜牧业,加强畜牧业招商引资,在新围垦滩涂谋划建设几个年出栏10万—20万头的大型现代化规模养殖场;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都市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农牧对接、种养结合的适度规模畜禽养殖场,力争创建成为省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市。三是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大力培育市种子公司、微萌种业等专业化种业企业,做大做强水稻、瓜菜、畜禽等优势种业产业,加快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四是加强农业品牌建设。以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为基础,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一批有市场信誉度的区域特色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不断提升宁波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三,立足可持续发展,打好“绿色生态”攻坚战。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一是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强畜禽排泄物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建立健全农资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体系,全面推进农业清洁化生产、资源化利用、减量化投入。二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主线,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追溯、标准和社会共治等“五大体系”,地产食用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检测不合格农产品追溯率达到100%。三是强化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业安全生产。完善农业灾害应急预案,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和重大动物疫情。

第四,立足节本增效,打好“科技进步”攻坚战。要依靠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一是优化农业科技服务。加快构建市、县两级农业产业技术团队高效运行模式,新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0个、“农民田间学校”5个,促进优秀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是加快农业“机器换人”。优化粮食生产机械装备结构,加快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重点环节机械化,培育壮大农机服务组织,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以上。三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智慧农业云平台“一个中心+五大平台+N个应用系统”的总体建设方案,启动云平台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建立种植业数据资源库和畜牧业基础数据资源库,完善智慧畜牧业、智慧农资、智慧农机系统;大力实施农业部大田种植精准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打造“精准农业”大田示范宁波样本。

第五,立足新动能培育,打好“改革创新”攻坚战。做好“三农”工作,关键在于向改革要红利,打好改革创新的组合拳。一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照确权、赋权、活权的要求,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着力解决承包土地“三权分置”的问题、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深化的问题以及农村集体“三资”规范管理的问题。二是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整合落实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重点培育一批“农创客”“新农人”,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业农村;推进整村整组委托流转,探索乡镇统一流转模式,实现流转土地长期稳定、集中连片。三是提升农业金融保险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设无抵押农业信用贷款业务,加快建立覆盖全市的政策性农业贷款担保体系;创新农业保险体制机制,稳步增加保险品种,扩大保险覆盖面,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保险品种的多样化需求。

作者:宁波市农业局局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2017年第5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