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报】脱敏治疗龙头,打造创新药强企:我武生物

 ning2_ning2 2017-06-13




听李朝阳老师介绍【我武生物】

来自国诚A股研报

04:51


 昨天大盘是普大喜奔,成交量也明显放大,收盘3140.32,基本确立行情企稳,后市秉持乐观情绪对待市场。两市涨停的70余只,跌停的只有一只,收阴的不到50只,一扫一个多月以来的阴霾。板块方面,次新股、雄安新区领头,其他的板块涨幅也不错。操作上,持股待涨为主,仓位轻的可以择优低吸形态已经走好的个股,整体仓位建议控制在60%以内。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个股是300357我武生物,详解如下:



投资策略


1、 最佳进场位置:38元 

2、 目标位:

第一目标位44.5元;

第二目标位51元。


布局逻辑:


题材


A、生物医药


B、创新药企

 

二、基本面


A、一枝独秀的过敏治疗领军企业


公司是国内唯一能够提供舌下含服脱敏治疗药物的生物制药类企业,主营产品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治疗药物“畅迪”粉尘螨滴剂系一类新药,2006年国内批准上市,领先国外同类产品在美国上市时间8年。公司同时配套销售粉尘螨皮肤点刺诊断试剂盒“畅点”,避免临床滥用发生。2016年“畅迪”收入占比98.66%,毛利润占比96.29%,为公司业务收入及利润的主要来源。


 

公司聚焦主业,连续保持快速增长。销售收入2016年达到3.12亿元,7年CAGR 27%;归母净利润由2009年1666万元增长至2016年12920万元,7年CAGR  34%。受基数效应及招标限价因素影响,2014年增速有所放缓. 同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也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



主要财务数据及预测:

 


B、脱敏治疗——被低估的蓝海市场

 

1、患病率急剧上升,过敏性疾病望成第三大慢性疾病

 

被忽视的第三大慢性疾病。变应性疾病(俗称过敏性疾病)是由变应原刺激引起的系统性全身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以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最为常见,还包括特应性皮炎和过敏性结膜炎等。30%未能及时接受治疗等过敏性鼻炎患者会逐渐发展为支气管性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我们预计,过敏性疾病有望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后的第三大慢性疾病。



患病率急剧提高。随着社会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及现代生活方式改变,我国变应性疾病的流行率,尤其是儿童患病率有持续升高趋势。1990-2010年,儿童哮喘患病率提高近4倍;1989-2002年,儿童及青少年特应性皮炎患病率上升近7倍。



高发病率涉及过亿群体。目前尚无权威口径关于过变应性疾病发病率的完全统计,但根据大中华过敏性呼吸疾病信息网的信息,我国过敏性鼻炎发病率达到6.32%。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全球哮喘负担报告》显示,中国内陆、港澳台地区、蒙古国的平均哮喘患病率约为2.1%,香港地区哮喘的患病率为10.1%;而仁济医院的调查显示,上海哮喘的发病率已达4.5%,其中2/3属于过敏性哮喘。我们预计,我国目前存在超过1亿人的变应性疾病患者,且每年保持增长。


孕育百亿级市场空间。WHO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哮喘成为继癌症后的第二大致死疾病,而我国变应性疾病患者治疗率极低,哮喘死亡率居全球之首。若按目前变应性疾病治疗药物最低日均花费约7元/人测算,则对应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孕育巨大市场潜力。



2、变应性疾病指南升级,舌下含服脱敏变身一线选择

 

脱敏治疗相比对症用药具有安全、长期疗效及预防作用等优势。针对变应性疾病,WHO(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四位一体”的综合治疗策略:避免接触过敏原、对症治疗、脱敏治疗、患者教育。其中对症治疗可有效控制部分临床症状,但无法从根本上降低或消除患者对过敏原的敏感性;而脱敏治疗(即变应性疾病的免疫治疗)是唯一可能改变过敏性疾病自然进程的治疗措施,可使患者产生免疫耐受使症状减轻或者不再复发。



舌下含服脱敏治疗升级为变应性疾病治疗一线选择。目前脱敏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传统皮下注射和舌下含服。相比皮下注射,舌下含服拥有安全性高、无创用药、操作简单、便于携带等优点,更适合儿童使用,已成为主要的变应原免疫治疗方法。推进舌下含服脱敏治疗成为一线治疗方案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临床共识,权威国际医学指南WAO(世界过敏组织)等不再视ASIT(脱敏治疗)为传统治疗方案的补充措施,进而推荐SLIT(舌下含服脱敏治疗)作为临床治疗的早期手段,目前已有成为一线治疗方案的趋势。

 

3、舌下脱敏药物国外兴起,示范作用刺激国内市场打开

 

舌下脱敏药物国外兴起,FDA审批加快。2014年4月,美国FDA先后批准了3个免疫治疗口服制剂:Stallergenes公司的脱敏药物舌下制剂ORALAIR、ALK公司脱敏药物舌下片Grastek以及默沙东舌下治疗药物Ragwitek;表明脱敏疗法逐渐被主流医生和患者所接受,成为变应性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SLIT药物在美国获批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有望同步提升我国医生认知水平及接受程度。



我国脱敏治疗处于快速增长期,行业空间尚未充分打开。根据全国呼吸过敏性疾病科研协作组(CARRAD)的调查显示,尘螨是中国最主要的过敏原。我国尘螨脱敏治疗药物市场规模持续增长(CFDA南方所数据),从2008年0.85亿元增长至2012 年3.34 亿元,5年CAGR 40.78%,远高于同期过敏性用药市场增速18.51%。然而,2012年国内过敏用药市场规模达到126.18 亿元,尘螨脱敏用药市场占比仅为2.65%,现阶段我国过敏用药仍以对症治疗药物为主,我们预计,未来随医生和患者对脱敏用药接受程度升高,超过百亿的潜在市场空间有望逐渐打开。



C、重产品强渠道,启动成长新周期

 

1、深耕细作,高筑产品护城河

 

公司粉尘螨滴剂为目前国内唯一被批准的舌下含服脱敏产品,国内市场其他脱敏治疗药物仅有丹麦ALK-Abello 公司和德国Allergopharma公司的皮下注射药物。相比外企皮下注射产品,公司舌下含服产品安全性更高、操作简单,同时治疗费用更低廉。

 

公司聚焦脱敏主业,强化市场推广和销售渠道建设,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2011年市场份额上升至第一,截至2012年占国内市场份额达到61.27%。



公司目前主要产品适应症为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未来将拓展特异性皮炎和过敏性结膜炎适应症。同时在研产品“尘螨合剂” 以及“黄花蒿粉滴剂”治疗过敏性鼻炎和儿童过敏性哮喘正在开展II期临床研究工作。近期新晋豚草花粉、动物毛皮屑点刺液等8种诊断产品申报临床,我们预计公司已具备对应治疗性药物的研发储备。

 

2、渠道拓展,立体营销再提速

 

公司建立了立体化的营销网络,实现二级以上医院、药店、基层医疗机构以及患者多层级覆盖,,通过营销队伍壮大以及渠道模式创新,驱动新一轮高速增长。


 

公司效仿跨国制药企业专利药推广模式,自建专业化学术推广队伍,采取学术推广与学术服务相结合,通过组织学术会议、组建区域内临床专家KOL网络、协助医院开展课题、撰写学术文章、组织科室推广会等形式,建立医生对新药临床使用优势的认知,逐步培养医生处方习惯。

 

依托专业化学术推广团队,公司产品目前已覆盖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千家大中型医院,临床需求不断扩大,患者规模随之壮大。目前公司销售团队接近400人,为满足旺盛的临床需求,不断加强专业销售人员培训力度,我们预计,未来随销售人员大幅增加,有望推动临床销售进入新一轮高速成长期。

 

 

3、产能准备就序,保障市场供应再上台阶

 

公司原生产能力为120万只支,长期处于满产状态,依靠调节生产安排2013、2014年的产销量分别达到287、274万支。公司募投项目年产300万支粉尘螨滴剂技术改造项目现已获GMP证书,投产后将大大增加相关产品产能,公司有望突破产能瓶颈,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生产能力扩大有效保障公司产品销售再上新台阶。

 

D、独具资源禀赋,打造创新药研发强企

 

公司控股股东为我武咨询,实际控制人为胡赓熙。胡博士兼具科学家与企业家双重身份,曾先后供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中科院生化所,担任国家863计划生物技术专家等职务,并创建上海数康生物科技(后被铭源控股HK0233收购),在过捏外生物医药领域拥有丰富的产业资源和投资经验。

 

同时,公司目前现金充沛,负债率水平长期保持低位,我们预计其未来存在较大的筹融资空间,能够为新产品线拓展提供充足资金支持。



公司是A股为数不多的纯粹创新药研发、制造企业,借助董事长的专业性、控股股东的培育孵化能力及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平台,我们预计,公司未来有望成为创新药平台型公司,,通过外延并购等方式,整合创新产品与业务,拓展过敏用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其他创新药领域,依托现有完善的营销体系,为公司发展壮大增添新动力。


介入契机:


创业板走好,绩优成长股价值凸显


技术面分析


按照我的战法——三维战法:



1、大趋势是上涨的,中长期均线都在下方且向上发散,趋势OK;

2、位置:价格沿着均线缓慢上行,下方强支撑位在37元附近,压力位在44.5元附近;

3、形态:小趋势在上涨,回调进场更安全。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任何人参考相关内容进行投资行为,应对相应投资结果自行承担风险。本公司不对投资行为及投资结果做任何形式的担保。)


赞一个~老师需要你的鼓励,才能抓取更多牛票!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