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家必有灶,有灶必有画

 抹云阁 2017-06-13


流淌着吃货血脉的我们呐,

所有和吃紧密关联的环节都是从古至今不马虎枯燥的。

特别是在乡村这种食物长满在每个墙角每个田间地头的环境里,

更是从炊具开始细致充满原生的情谊。

———————————————————————————


/ 奶奶家的灶头饭总是带着锅巴 /



可能现在很多场景都只留在了小学写的日记里,

还是在吹到村风看向星晴的时候想起来。


在找不到客厅找不到餐厅

甚至有时候不知道卫生间在哪的住宅分布里,

还是有非常大一块空间搭建起一个有两三灶口的灶台。



这个足够大的灶台前每到饭点就会聚集起一家人。

洗锅的奶奶拿着竹筛刷着锅,

爷爷取着干柴在灶头后生火。

母亲切着刚从地里收回来的菜,

父亲驱开了家养的中华田园犬开始下油入锅。


即使是看似哪都做不端正的自己,

也会被差遣去园子里择个葱或者被爷爷唤去在炉前烤火热个手。



这大概是小时候最暖的时候。

只是那时候忙着感受来不及用些撑得起的文字记着。



/ 能工出巧作 却是田间普通手 /


自给自足生活的乡村里,灶台都出自村里泥水师傅之手。

农忙时他们是栽进稻地收割的家庭顶梁柱,建房时他们就是乡村里的建设者。



花篮形、圆桶形,方桌形。

单眼、两眼灶,三四眼。

从灶山、烟箱到灶身,

满满的除了砖块水泥还有江南民家艺术家们的小心思——灶头画



有家必有灶,有灶必有画。


乌镇周围的灶头画颜色从明清时期的黑白到现在的五彩,

内容从最开始的祈福灶神到现在的各种乡村小情景描绘。

和谐、丰富,

少则一个灶台10至15幅,多则15至20幅。



为了使颜色不流失,乌镇的匠人们还有一个诀窍:

绘制灶头画时在颜料中掺入白酒来调制,

既能让颜色及时渗入石灰灶壁,

而且能使颜料广泛吸入。


智慧在民间,大概就是出自这些细节。



即使现在灶台面渐渐用瓷砖代替砖漆,

砌灶、画灶这些祖祖辈辈传下的手艺

仍然由有心无心的乡村匠人们传承着。



/ 带不走的灶,尝不尽的香 /


怀念这一口灶头饭的人们终究是过不去自己嘴上的垂涎,

开始把灶头搬进大厦林立的商圈。


毕竟那种掀开锅盖扑面而来的美味,太诱人。



为什么灶头烧出来的饭菜特别好吃?

有人说,火大锅大受热均匀所以好吃。

有人说,需要烧火需要备菜通力合作出来的都好吃。

也有人说,回忆烹煮出来的都是美味。


最怀念的是什么?

那锅菜饭?那锅羊肉?那层锅巴?



即使艺术家用尽了方法来留恋这门灶这口锅,

也敌不过一场亲手操作来的痛快。


所以下次来乌镇横港国际艺术村,

记得煮一锅灶头烧的饭菜,

可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