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的书谁做主?——把脉你的亲子阅读

 昵称30501711 2017-06-14



编者按


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能够在周末的早上如约而来。我想主要不是因为我多么权威、多么有名气,而是因为今天的话题的确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我借此机会把我近年来的一些观察和思考跟大家分享一下。

其实作为一个大学老师讲这样的一个题目有一点奇怪,看起来它既不属于我的学术工作也不是我的专业所长,为什么要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呢?原因很简单,在成为家长之后,我越来越焦虑。我发现在校教育也好,整个社会的氛围也好,我们越来越替孩子担心,觉得这么下去不行,按现在这个路子不行。我是师范大学的老师,我的学生们毕业后很多都成为省内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骨干力量。我有时半看玩笑地问他们,“你们怎么做到让孩子这么恨语文?”我的小孩上小学一年级刚开始学拼音的时候,就很焦虑,他经常说“我作为一个差生,我怎么怎么样?”我说你为什么认为你是差生?他说因为我语文很差。我说你语文怎么差了?刚学abcd怎么就看出自己差了?他说因为我字写得很丑。他还没有开始学写字的时候,有一次睡前跟我聊天,他说我好担心,我要是高考写不出作文怎么办?我身边的很多小朋友都有关于语文的焦虑,孩子们最怕语文,作业多,抄抄写写很辛苦;知识点繁多而且琐碎,考试很容易出错……但是语文并不从来就是这样啊,作为一个从小的语文学霸,语文是我最喜欢的学科。每次新学期一开学,发了书本,回家迫不及待地把一本语文书全部看完。这是我们的成长经验,可是为什么今天语文变成孩子们的噩梦?我作为一个以文学为业的知识分子和妈妈,我觉得对我有责任关注这个问题,并且应该做点事儿推动这种状况的改变。所以这是这几年我一直把关注基础语文教育作为我的重要工作,它并非我学术之外的任务,我是将它纳入我的研究视野之内的。基础语文教育有很多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我今天只讲一个,就是阅读的问题。



为什么要把孩子
手中的ipad换成书?


我先说点比较宏观的事情,可能也属于老生常谈或者拾人牙慧。为什么要阅读?中国古代一直有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好像读书能带来很多很多东西,我们今天劝小孩子读书的时候也会用很多很功利性的目的来说服。包括我们会把读书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我们鼓励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总是告诉他说你的课外阅读会巩固或者促进你的课内成绩。其实我非常想泼冷水的就是阅读什么也不能带给我们。德国作家黑塞曾经说过,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给你带来好运,但是它们能干什么?它们能让你悄悄变成你自己。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它可能能够帮助你认识你自己,或者是发掘一个你可能未曾了解的自我。


另外,如果阅读真能带来那么多好处,应该很多人都爱阅读才对,比如说炒股能赚钱,大家都去炒股了,说炒房子能赚钱,大家都去炒房子了。你说阅读能带来好处,大家应该都蜂拥而至才对,为什么宣传了这么多年,读书的人还是很少?实际上你向不读书的人解释读书的意义是非常困难的。约翰·凯里在《阅读的至乐》一书中说读书人和不读书人之间的距离远远大过有钱人和没钱人,阶级、性别、种族之间的距离。如果你说读书能让人开阔心胸、拓展视野,能让人领略不同的人生,丰富你的思想。别人会说看电视也能这样,看电影也可以这样,玩IPAD也可以这样,每天看朋友圈也可以这样,为什么我们要读书?读书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在凯里教授看来,因为读书跟媒介,比如电影、电视相比具有一种不完美的缺陷,是什么意思?比如说当你读《荷马史诗》《简·爱》,你自己会想象出古希腊的天神、战将,想象美女海伦,可是如果你看一部好莱坞电影《特洛伊》,海伦变成一个特定具体的形象,电影限制了我们对这一文学形象的想象,它已经限定了这就是美。阅读能够带给人想象力,能够让人拥有一个内心的空间。



根据Nielsen2012年的调查,各年龄段孩子最想要的礼物榜首均为ipad


第二个问题是说既然阅读挺好的,我们不要带着功利性去读,可是我们的小孩的课业负担已经这么重了,他们还有可能享受阅读吗?我们为什么从小让孩子阅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看看没有阅读习惯会导致什么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注意力难以集中。酷爱读书的孩子,吃饭也读,走路也读,常常待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地读很久。他已经完全进入到书中世界。反过来说,我们大家如果经常看电视,如果你在电视台看一个电视节目,你差不多20分钟左右被打断一次,就插播5秒、3秒的广告,整个观影的经历被打断了,不能集中精力。现在还有一些电视台要实现最大利润化,他在给你放热门电视剧的时候,下方一会儿有二维码、商品广告,使电视屏幕非常混乱;还有一些电视机都带分屏功能,你可以同时看两个台。大家玩智能设备更是时刻在分神,为什么不叫读手机或者读微信,叫刷,正是因为你其实处于机械浏览不经大脑的状态。


如果你没有阅读习惯,随之而来的是记忆力会减弱的问题。我们经常跟小孩聊天,发现爱读书的孩子可以大段大段地跟你复述。小孩不断地读书,读书完了以后他很兴奋,急于分享,复述对记忆力的一种十分有效的训练。而且这种训练是积极主动的。如果说给他一本语文书,说你把这篇课文给背下来,他为什么背不下来?不是他记忆力差,而是他不想记忆,这里有一个主观记忆和被动记忆的区别。


不阅读还会导致表达困难。我的学生跟我讲话的时候,常常会哆嗦,冬天的时候我以为她们冷,总跟她们说多穿点。后来我发现夏天30多度她们跟我说话也哆嗦,为什么在我面前这样呢?因为有知识上的不对等:在我面前他们处于知识弱势,换句话说读的书少就没有表达的自信。我在《朗读手册》当中看到作者引用了一段话,就是马塞诸萨州的语言临床医生,他写过这样一段话,他说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儿童在词汇发展、记忆能力和生活事物处理等能力都有困难,他们似乎缺乏学习的动机,想象力很有限,注意力无法集中,他们被定义为是学习困难的儿童。他们很多人从婴儿时期就被送到托儿所,有些人直到现在放学后必须先去托管班或者托儿所这样的机构,很多父母没有时间和精力读故事给孩子听,也没有耐心回答一个好奇的孩子无止境的问题,同时电视、电子产品变成抚慰孩子的一个保姆。



dyslexia 阅读困难症


在英文当中有一个词儿dyslexia形容阅读困难症,事实上只有很小比例的阅读困难症是先天性的。多数孩子是因为没有形成阅读这种习惯,在电子产品的冲击下,阅读困难症越来越普遍。更严重的是,一个有阅读困难症的孩子,不仅仅是语文学习不好,因为阅读能力是学好一切学科的基础。比如奥数,我自己觉得奥数第一个基础就是读题,判断题目当中有多少有效信息。另外阅读困难也是因事而异,比如很多孩子一看严肃的书就视线模糊,晕头胀脑,你要给他们一个爆笑漫画、言情小说,他们阅读起来一点都不困难。可见,严肃阅读带来的困难或愉悦并非天生的,而是要看后天的培养是否到位。



 如何培养出手不释卷的孩子?

总结一下前面说的:阅读可以带给我们表达力、专注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那么我们怎么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ppt上展示的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鸡汤漫画是人为什么要读书?读的书多站得高看得远。




现在很多地方热衷于搞全民阅读,一线大城市要是没有个图书节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一线城市。还有一个口号叫做“书香校园”,校长亲自挂帅,全校总动员。如果从我们作为老师的角度,作为家长的角度,国家鼓励阅读,学校鼓励阅读当然是好事,但什么事情一变成大张旗鼓的运动就往往会发生“质变”。因为往往会“形式大于内容”。很多学校都有阅读登记表,登记本,要上交要检查,搞读后感比赛,手抄报比赛,登记本比赛……孩子就会认为,这是学校布置的任务,是作业,是强制性的、必须完成的、不能逃脱的枷锁。这样就会背离鼓励阅读的初衷。另外,很多语文老师常常把阅读等同于好词好句,等同于写作利器。比如我在网上看到这个材料,说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她教的一个班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六年级,这六年当中,学生积累了一百多条名言,两百多个好词,三百多首古诗,一千多条成语,所以她的学生都可以文笔流畅,出口成章。我看了这一段以后,我持久地感到“惭愧”,我数了半天,我好像积累不出来一千条成语,更别提三百多首古诗词。


但是等等。我们是为了这个目的让孩子读书的吗?另外,是不是文笔流畅、出口成章就能写出好文章。在座有些朋友跟我一样是大学文学教授,事实上我们越写文笔越艰涩。我给大家举一些例子,比如今天早上我看到一条豆瓣,一个网友说,我今天翻出了13岁写的一篇小说,题目叫《凉烟》。光看主人公名字,我就觉得叹为观止,才华横溢。男主叫司徒凤夙,女主叫陈凉烟。这篇商战+宅斗+言情+童话的作品,可谓步步惊心,句句精致。但放在一起,文学意义为零。这里给大家看另外一个文本,叫《树和柴禾》,大家读上去以后,觉得文笔太一般了,还文白夹杂,一个好词好句四字成语也没有都没有,唯一有一个比喻句:像火一般的喜悦,看起来也很没有想象力。下面这个文本,也一样清汤寡水。他讲他母亲去世,去世以后全家都不敢提这个事儿,十年之后他们才想看母亲的坟,坟却没有了,父亲满山跑着找,终于找到了他当年牢记下的一个标志,说离那标志向东30步左右就是母亲的骨灰深埋的地方,但是向东不到二十步就看到几间新房,房前堆了制作墓碑的小工厂,父亲憋着脸,喘着气,一声比一声粗,妹妹只好推着我走近前去,看了很久,又是无言,你不知道说什么?最后我对他们俩说,只当那是母亲的纪念堂吧。这样的作品既没有表现出对母亲深沉的爱,也没有表现出深切的悲痛,也没有鞭挞社会黑暗现象,就这么不咸不淡的,文字疙疙瘩瘩,也不属于文笔流畅这一类的。


我们再看下面这个例子,“珠帘别有情调,珠帘优雅美丽......”这一大段要抄好词好句,孩子可以整段抄下来,非常优美。大家再看后面这个当下流行的所谓古风穿越言情小说的一个列表,《下有乔木,雅望天堂》,《晨光搁浅》、《微光迷失的晨下》,你看作者们的笔名,唐扶摇、子夜出、连成雪,我觉得这个文笔太优美了,都是李清照李后主转世。


柴禾那篇是废名先生的散文,讲母亲的坟的那篇是史铁生先生的作品。后面描写珠帘的是琼瑶阿姨的《一帘幽梦》。如果我们不说出作者名字,可能很少有人会认为废名和史铁生那两篇是文笔流畅优美的好文章。但是我们作为大学的文学老师,我们真的很想说一句,文学有很多风格,很多类型,文学最伟大的地方就是永远不会出现最伟大。不断突破既有的疆界,不断打破既有的框架,这才是文学值得我们尊敬和珍惜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二年级小孩开始学习写作,已经陷入某种套路。比如说一个孩子写完一篇日记以后,他就会说:“妈妈,我一个好词好句都没有。”写日记之前要跟家长讨论,我提议说,你写这件事儿好不好?他说,不行,那个没有意义,我说你写那件事好不好,他说那个没什么意思。人生哪有那么多有意义的事情与时刻,再说这种所谓“意义”到底谁说了算,由谁定义。我们在座有很多语文老师,我的学生很多都是语文老师,每个人都回来跟我说:滕老师,我也是没有办法的。现在语文教育就是这样。学校体制就是这样。不这样成绩就上不去,在单位就不受待见。我就不知道所有人都无能为力,那到底是谁把语文教育搞成这样的呢?那个所谓体制是谁?你的语文课堂,你怎么就没有办法了呢?你的孩子你怎么就没有办法了呢?每个人必须要有从我做起,开始改变的信心和行动力,才能把孩子们从套路中解救出来。


所以,回来说,读书并不是为了记下多少好词好句多少成语诗词,以后好用在作文里面,为了作文得高分。多读书、读好书自然视野开阔,知识丰富,那么开始写作的时候就不会特别局促和无力。但我们并不能把这个当成终极目的。




小孩爱阅读就阅读,为什么要大人陪着?在这里,我说的亲子阅读不是光指爸爸妈妈陪着孩子,基础教育工作者也要营造鼓励孩子读书的氛围。我概括性总结了一下亲子阅读的好处。首先,亲子阅读可以有效构建父母的形象,这点很重要。今天很多家长以西方教育为圣旨,认为孩子是不能惯的,按照西方人育儿标准,什么时候应该断奶,什么时候分床睡,什么时候分房间,一丝不苟。还有育儿书教导说,宝宝哭的时候不要立刻抱他,你立刻抱他意味着在跟他的博弈中你就输了,让他尽情地哭,哭得声嘶力竭,让他认为斗不过你,所以他以后就不会再用哭来达到目的了。你不觉得他如果不再哭了,就憋出内伤了吗?现在西方经历了一个世纪突然发现过早断裂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内心造成巨大的伤害。很多社会问题是童年阴影造成的,从小缺乏安全感,匮乏感强烈的孩子成长会遇到比较大的问题。于是今天西方最流行的育儿理论又变成密切亲子关系。在亲密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亲子阅读。为什么每天给孩子读书?因为他会知道我有一个爱读书的爸爸、妈妈,而不是一个爱看电视的爷爷,一个爱打游戏的爸爸,一个天天淘宝的妈妈。全家坐那儿刷屏,孩子怎么会爱读书?如果他是那样的孩子,一定是隔壁老王的!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长成什么样,你的孩子不要具备你的缺点,而拥有你所有的优点,你在教育和陪伴他成长的过程中要努力改掉你的缺点他才会长成那样,否则他不但不会比你更好,还会叠加另外一个人的所有缺点。为了孩子,为了下一代,我们要不断自我更生,要成为更美好的自己。


亲子阅读的第二个意义就是促进家庭成长。有一个很老的管理学概念叫做“学习型组织”,就是说一个组织要想不断进步,要始终处于一个学习的状态。一个家庭也是一个组织,一个家庭如果想处于一个蒸蒸日上的状态,这个家庭一定是学习型、开放型的,而不可能是一个固步不前的家庭。我们作为家长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接受再教育。其实家长周六、日没事,可以到华师、暨大、中大的校园去听听课,听听学术讲座,都是免费公开的,很多学术会议都是可以旁听的。现在好像大家一找到工作,就再不需要学习了。因为什么?因为我们从小在应试教育下,给自己的学习设置了一个年限,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而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件事好像从来存在。


第三点,我们要以阅读来引导孩子的成长。推荐大家两本书,叫《故事知道怎么办》。为什么孩子不听我们讲话?是因为孩子处于一个对你的不信任和不安全的氛围当中,因为你从小总是要求他,你要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跌倒了自己爬起来。我们都没有意识到我们都是用理念来教育孩子的,而不是用自己的心和情感来影响孩子。我们都是在生孩子之前读了很多育儿理论,然后把这些理论深刻内在化来对待自己的孩子,我们不是说他摔倒了很心疼,而是觉得那样惯着会教出逆子。我们不知道他跌倒了那么无助的时候,你完全不理他,你还训斥他,让他赶紧站起来,不许哭,赶紧把裤子弄干净,还指责他“你为什么会摔倒”,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不哭,日本德国的孩子都不哭所以他们才比我们强大,说起来一套一套的。我们还会用这些东西来强化他的挫败感。当你跟孩子之间总是处于这样紧张关系的时候,他就会向你关闭他自己。《故事知道怎么办》讲的是一个美国妈妈把她的育儿经验推广的事。她编了许多小故事来跟孩子讲道理,孩子都是愿意听故事的,无形之中就收到了正面教育。台湾著名作家张大春有一本书叫《识得几个字》,他是一个小说家,特别愿意给孩子讲汉字的来历。比如说这个字最早什么形象,怎么演化,小篆怎么写的,到今天怎么样?谁要听这么枯燥的古文字这种课,但他有办法每次都是“假装”很好玩的样子,忽悠孩子们说来玩一个游戏,来我们讲一个故事,他的两个小孩就上当了,玩着玩着不知道什么时候讲故事过程当中他就拿出一支笔一张纸,最后讲完了他要教授的所有知识。孩子们经常懊恼地跟妈妈说,又上当了,又被他上了一节课。张大春就是用这种循循善诱,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故事知道怎么办》

作者:[澳]苏珊佩罗(Susan Perrow)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8月 


我们有的家长也给孩子讲故事,但一讲完故事,就要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比如道理是一定不能撒谎,撒谎的孩子被狼吃,这个很恐怖。   你为什么要用故事恫吓孩子,如果他接受了这个故事,自然知道撒谎是不好的,你为什么还要强化那个故事当中那种说教和粗暴的一面?这些都是我们觉得不适当的阅读或者引导带来的问题。



通过阅读培养批判性思维

但是适当的引导会带来哪些有意义的改变呢?我着重要提到的一点。亲子阅读有助于培育批判性的思维。我们在美国的时候,那里的小学很小开始训练区分fact和opinion。我跟我的研究生现在才开始训练这个,因为我们都读到研究生了,也分不清楚什么是fact什么是opinion。比如说大灰狼是有灰色皮毛的哺乳动物,这叫fact,我们说大灰狼会吃小白兔,这叫opinion。但我们的孩子从小把opinion当作fact来接受的,我们小孩子一提大灰狼就知道它吃小红帽、吃三只小猪,还吃小白兔乖乖。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东西都要求孩子们认为是fact,都要考试,背对了就给分,我们孩子读到研究生、博士都缺乏批判性的思维。比如说二年级人教版语文有一篇课文讲恐龙是怎么灭绝的,它提出了几个观点。因为我儿子从小是恐龙迷,他基本读过市面上超过八成的恐龙书。所以他就跟我说,我很不满意这篇课文。因为关于恐龙为什么灭绝的原因到现在还是未解之谜,只是猜测。所以我们作为语文老师或者家长辅导孩子的时候,我们是把它当作fact来讲还是当作opinion来讲?如果所有的貌似科普的东西我们都当fact来讲,不可能出现科学上的更新换代了。大家就相信日心说就好了,为什么还要有哥白尼、布鲁诺那些人,大家相信牛顿就好了,为什么后面还有爱因斯坦这些人?这一点非常重要,这需要我们家长有这样的一种自觉性和这样的一种认识在前面,你才能在你的引导当中加入这一个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孩子的教育

更重要的是家庭而不是学校

最后,我要说一点,为什么在孩子阅读的时候需要我们大人的陪伴,为什么我们在课外花时间阅读。我一直跟我的学生分享这个观点,把教育和孩子的成长全部甩给学校是极端错误和不负责任的。很多西方的教育理论也发现,你仅仅依赖团体学习,学习会变得毫无意义。学习会因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而有不同的路径和不同的阶段和节奏。现在有一个叫做“慢养孩子”的说法,为什么有的要慢养,有的要快养,是因为个人“体质”不同。大家都特别迷蒙台梭利对不对?可是蒙台梭利说什么?玛利亚·蒙台梭利说,“幼儿园、学校是什么?儿童就一个被钉子固定的蝴蝶标本,每个人都被束缚在桌子、椅子那里”。




我们说得再深一点。在米歇尔·福柯看来学校就是规训和惩罚的地方,学校是什么?学校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培养合格劳动力的地方。你在学校里要学会合作,要守规矩,遵从等级秩序,遵从游戏规则,只有这样的人今后才可以进入到资本主义各种生产机构、管理机构,进入公司、工厂,成为合格的劳动力,也就是他们所说的人才。学校是对管理主义、科学主义、理性主义极其膜拜的地方,学校是不需要有思想、有个性,有自己独立见解的孩子。从小我的老师说我脑后有反骨,从小他们这样讲我。因为我有自己的个性。我做中小学老师的朋友经常跟我反驳这一点,他们说你不能培养孩子反对学校,你不能培养孩子不尊重老师的权威,我说我只培养孩子尊重知识和真理,老师说的是对的他自然崇拜你,老师要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你说的不对又要他崇拜你,那就只剩下一种威权控制,就是让他害怕你。


今天很多基础教育的老师们经常都用大吼大叫来管理孩子,如果要是这样就可以当中小学老师,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上师范大学,我们上警察学院不就完了?你们学教育学、心理学,学人文历史是干嘛?没有意义,因为你每天都是在当警察,你恨不得手里有一个警棍,谁不听话电他一下。孩子无时无刻不被我们无所不在的管理,无所不在的以负责任为名的监控,已经完全被穷尽掉了其他可能性和主体性。如果我们从数据来看一天24小时,在校时间不到1/4,除去吃饭、睡觉还有1/3的时间在家,这1/3的时间孩子基本上没有在家,为什么?孩子被外包了,因为孩子要去学弹钢琴、打羽毛球。你要送孩子去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和教辅机构,但这些地方仍然是某种意义上的学校,它就仍然是我刚才说的那些管理主义、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至上的某种意义上的“富士康”牢笼。你不要觉得把他送到兴趣班对他是一种释放,不是,他也在上课,甚至他在打篮球、踢足球的时候也是上课。我们每天必须给孩子一定的时间,是让他能感觉到放松,感觉到信赖,感觉到愉悦的时间,陪他聊天、听他讲讲学校的事情,睡前一起读书,装作不懂问他幼稚的问题,让孩子感受到在社会上、在家庭中获得认可和爱的途径。这是那扇释放的小门,这点非常重要。我也推荐那样一本书,叫《打造儿童的阅读环境》,他是非常有名的阅读推广人艾登·钱伯斯的书,这里提到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对于儿童阅读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打造儿童的阅读环境》

作者:(英)艾登·钱伯斯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6年2月 


所谓有协助能力的大人,他要做这样的几件事情。一个就是说这个大人要帮助孩子选书,他要陪伴孩子的阅读,最后他要负责接受孩子的回应,跟孩子有互动和回应,它是这样的循环过程,因为孩子的回应你之后会检测说我们一起选的书好不好,下次还要不要继续选这种书,还是干脆不要选,这是循环的过程。艾登·钱伯斯这个当中说到的,为什么在儿童期间你帮他选书这么重要这件事儿,因为英国很有名的作家格林的话来说只有童年的书能记住,只有童年读的书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你是全身心的去读书的,所以他带来的影响非常非常大,你小的时候读过什么书,恐怕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你今后的道路。


今天,很多家长觉得开卷有益,孩子爱看书就买,每到周末或者寒暑假到购书中心,人头攒动,家长一堆堆地买。有一个朋友曾跟我讲,他们家小孩上初中时,他们家《逃之夭夭》杂志有冰箱那么高的箱子整整一箱。《逃之夭夭》刊登的多是一些古风穿越小说,类似的杂志还有《知音漫客》、《爆笑校园》,都是发行量非常大的青少年读物;还有《查理九世》一类的著作也非常流行。孩子们读完这些,他们是更接近文学和人性了,还是离得更远了?我们希望孩子读书最朴素的愿望,是希望他们有体味世界、表述世界的能力,可是他们读完以后越来越拒绝现实世界,我们到底是应该鼓励他们读还是不鼓励,是读书这件事儿不对,还是读的书不对?


有些家长说,那流行的都别给看了,尽量给孩子看100年以前写的著作吧。但经典就全适合孩子读吗?比如说《红楼梦》是不是适合小学生读?《小王子》适不适合给孩子看,适合多大的孩子看?多大的孩子能理解小王子跟玫瑰花之间的感情。又比如,《格林童话》当中哪些篇是给孩子看的?学过比较文学和外国文学的人都知道,《格林童话》其实不是童话,不是给孩子看的,它是德国民间故事集。民间故事是什么?之所以能够流传,最起码的因素是暴力和性暗示。所以有学者专门写了《百变小红帽》,研究《小红帽》故事中的暴力与性的主题的各种嬗变。


如果家长对给孩子看的东西完全没有自己的标准——这部是BBC推荐的,那部是某著名校长推荐的,于是我们就给孩子看,这是不负责任的。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数据,2013年全国共出版少儿读物3.24万种(其中初版19968种)、4.56亿册、总定价86.7亿元。与2009年相比,2013年儿童读物出版种数增长208%,总册数增长160%。据说欧洲儿童书占整体图书市场超过三成,我们现在才15%,那我们的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有利润必然有很多人投入进来。以前煤老板、房地产商都拍电影,现在可能都来投资儿童图书了,这多恐怖。你会发现现在儿童图书市场真的是比任何种类的图书市场都更鱼龙混杂,如果我们不先期调查,不了解优秀的出版机构,就会买到很不负责任的书给孩子。比如科普书把大象的头安到海豚身上,称之为“海象”。



在这本《常见动物识别图鉴》中,海象是大象的脸加海豚的身体


著名的阅读推广人艾登·钱伯斯写过一本《打造儿童的阅读环境》,书里提到,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对于儿童阅读来说非常重要,他/她要做这样的几件事情:帮孩子选书,陪伴孩子阅读,还要负责跟孩子互动和回应……这样就建立了一个“阅读循环圈”,即“选书-读书-聊书-再选书-再读书……”的循环结构。钱伯斯说,为什么在儿童期间你帮他选书这件事这么重要,引用英国著名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话来说,只有童年的书才能记住,只有童年读的书才能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你是全身心的去读书的,所以给你带来的影响非常非常大,你小的时候读过什么书,恐怕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你今后的道路。


还有两点需要特别提醒,很多所谓“世界儿童文学经典”、“给孩子最棒的100本书”,这些书目都多多少少是西方中心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你很少可以看见那些书目当中有非洲、印度、拉丁美洲儿童读的书,是那些地方从来没有人读书吗?没有人给孩子写故事吗?不是,玛雅文明、印度文明,比美国文明古老的多,可为什么他们的儿童文学教育的传统从来就不被推广呢?因为他们在整个世界童书行业和市场当中占份额太小,人微言轻,所以就没有人关心他们,中产阶级不会把孩子送去非洲留学,大家当然不关心非洲孩子读什么书。全世界眼睛望着欧洲和美国,我们恨不得人家喝什么奶粉我们喝什么奶粉,人家吃什么水果我们吃什么水果。人家看什么书我们就看什么书,好像这样就能同步“成长”。


很多西方童书携带各种文化歧视和偏见。你让孩子读书是为了做“更好的自己”,寻找“更好的未来”。但事实上每个写书的人有的时候有意识,有的时候是集体无意识,都会携带着某种文化偏见在里面。为什么今天在欧洲、美国、全世界很多地方关于民族主义、分离主义的言论会如此有市场,唐纳德·特朗普就是在知识分子的一片骂声中成为美国总统候选人的。


我们处于所谓“文明的冲突”愈演愈烈时代当中,我们真的应该帮孩子建立一个更高远和更宏大的理想,更有助于人类的和平、地球的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改善这样的人生观和世界视野。而且,就从他们读什么书开始埋下这样的理想种子。我们从小就给他们看企业家传记,对他们进行成功学教育,从小希望他们不是飞黄腾达就是金银满钵,如果孩子未来变成特别精明市侩,不要怪他,因为那是我们种瓜得瓜。我非常悲观地跟大家讲,今天不仅仅是小学教育,即使是大学教育也常常是市侩教育占主体,孩子们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且大多数连“精致”都远远达不到。很多上进、有能力有才华的孩子,除了自己成功之外什么都不在乎,这是非常非常令人担心的事情。因为如果有一天有人阻断了他们的成功,或者有意无意地成为了他们成功的障碍的时候,他们可能会不惜一切代价碾压过你。我们这些年看到太多这种悲剧,这不是某一个阶段的教育造成的,而是整个教育出了问题。有句老话,“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如果我们只在利益等价交换,付出与回报,投入与产出的意义上教育孩子,我们还期望未来孩子能有什么理想与情怀,向往什么诗和远方吗?



滕威教授为中学生推荐的十本书:
1.镜子,爱德华多·加莱亚诺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12年。

2.给孩子的诗,北岛编选,活字文化出品,中信出版社,2014年。

3.伟大也要有人懂,韩毓海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年。

4.蒙面骑士马科斯文集,戴锦华、刘健芝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5.堂吉诃德,塞万提斯著,董燕生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

6.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著,施咸荣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

7.丧家狗,李零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8.朝花夕拾,鲁迅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

9.涂画的旅程,张承志,青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10.在家者说,史铁生,河南文艺出版社,2015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