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队两年教练员经历让我明白,你的“尽力而为”显然还不够好

 长沙7喜 2017-06-14


缘巧合,我在国家队当过两年教练员。

我当时是博士研究生,不像绝大多数国家队教练员,都是冠军运动员出身。缺乏运动员生涯的履历,是个劣势。

如果我想要和运动员配合,拿到冠军,我就必须另辟蹊径。

其中的一条“蹊径”就是认知,而这正是我的优势。

严格来说,我国竞技体育有两条思想上的法宝。

其中一条法宝叫做,“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

另外一条法宝叫做,运动员的五个维度的素质模型(这是我给取得名字)。

在国家队,人们把运动员的素质概括为五个方面,“心智体技战”。

心,指的是心理,是对心理状态的调控;

智,指的是认知,包括对项目规律的认知,对自身的认知;

体,指的是体能,包括有氧能力、无氧能力、耐力、力量、灵敏性等等;

技,指的是技术;

战,指的是战术。

认知,正是运动员的五个素质之一。

我带运动员的特点之一,就是高强度的认知训练,再加上平日的潜移默化。

高强度的认知训练,包括日常对话、分析训练和比赛录像时的认知挑战。

平日的潜移默化,包括扩大运动员的阅读量。我经常给运动员推荐一些书籍。其中有一本书我买了许多本送给运动员。

这本书的名字是《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已经改编为电影《和平战士》。

后来,我发现哈佛大学一门著名的积极心理学课程——《幸福课》,经常引用这本书中的故事。
这本书的作者和主人公是同一个人,因为这是一部自传式作品。

讲述作者本人,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大学时期前后的经历,特别是作为半职业运动员的那段经历。

其中有一段,我的印象最深刻。因为,我的生活中有许多相似的片段。

有一天,故事的主人公丹.米尔曼像往常一样,深夜来到加油站,去见他的导师,在加油站工作的老头儿,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作者给这位特别的导师起的名字。

因为苏格拉底的话,以及他讲的故事,常常让主人公感到“如芒在背”、坐卧不安。

第二天晚上,来到加油站,脑中仍充满各种思绪。没什么生意,所以我们靠坐在椅上,啜饮薄荷茶,我跟他讲起我水平欠佳的静坐。

他微微一笑说: “你说不定听过这个故事,有个学禅的弟子问师父,禅最重要的是什么。

禅师回答说:‘专注力。’‘是的,谢谢。’弟子回答。‘可否请您开示,次重要的是什么?’禅师答称:‘专注力。”’

我不解,抬头看着苏格拉底,等他再说下去。

“就这样,没别的了。”他说。

我起身倒水,苏格拉底问:“你有没有仔细注意你站起来的动作?”

“当然有啊。”我回答,其实并不肯定我是否真的注意了。我走到饮水机旁。

“你有没有仔细注意你走路的动作?”他问。

“有。”我回答,开始跟上状况,玩起游戏。

“你有没有仔细注意你说话时嘴巴在动的情况?”

“嗯,我想有吧。”我说着,倾听自己的声音。我慌张起来。

“你有没有仔细注意你是如何思考的?”他问。

“苏格拉底,饶了我吧,我已经在尽力了!”

他倾身靠向我,“你的尽力而为显然还不够好,起码目前还不够好。你必须燃起你的专注力。

漫无目的在体操垫上滚来滚去,并不能培养出冠军选手;闭上眼睛坐好,任你的心智漫游,也无法训练你的专注力。必须全神贯注,生死在此一举!

苏格拉底微微一笑,“这倒是让我想起多年前的一件往事。

“我在一间寺院中,静坐了一天又一天,拼命想要了悟一桩公案,那是我师父交待下来的一个谜,目的是要刺激心智,见其本性。

我解不开这个谜,每一次都空手去见师父。

我是个迟钝的弟子,越来越气馁。他叫我继续研究这桩公案一个月,‘到时候,’他鼓励我说,‘你就能解开了。’

“一个月过去,我尽力而为,却仍解不开公案。‘再研究一个星期,心中要燃起炽热的火!’他对我说。公案日夜燃烧,可是我依然参不透。

“我的师父跟我说:‘再参一天,拿出你全副心神。’

那一天结束,我筋疲力竭,告诉师父:‘师父,没有用。不管一个月,一个星期,或一天,我就是参不透这个谜。’

我的师父看着我许久,‘再多打坐一小时吧。’他说,‘如果到时你仍解不开公案,最好自杀。’

“那一小时快结束时,面对迫在眉睫的死亡,我的觉察力突破了心智的障碍。”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第3章 挣脱束缚)》

你对这段故事可以有无穷的理解,正如对任何有意思的故事一样。

此刻,这个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你的尽力而为显然还不够好。

想起在国家队带运动员的时光。

那时,体育总局的领导常常来各个国家队巡视备战情况,包括蔡振华等等。

其中有一位运动员出身的领导主管我们我们的项目,他频繁来巡视训练状况,并发表讲话。

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这句话,他常常是作为动员段落中的有力量的句子讲出来,属于励志,或者打鸡血。近乎从来没有解释过。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是拒斥这句话的。

原因只有一个,我不能理解。因为根据逻辑和常识,有太多做不到的事情了。

但是,随着经历的越来越多,我发现了这句话所针对的语境。其中一个可能是最重要的语境正是:你的尽力而为显然还不够好。

我们绝大多数的时候,没有尽力而为。

我们绝大多数以为自己已经尽力而为的时候,其实并未尽力而为,甚至远未尽力而为。

我们对“尽力而为”这四个字的认知,都过于肤浅,过于轻浮了。

这里插一句。

许多人都把自己认为的鸡血,太当作鸡血了;把自己认为的鸡汤,太当作鸡汤了;把自己认为的励志,太当作励志了。

许多时候,这是纯粹的无知。

例如,当许多人把“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当作了道理。有些人当作了方法。而有些人,真的把他认为重要的书精确的读了100遍。

人与人的层次,就是在这些毫不起眼的认知上,一点一点拉开了距离,以致于有一天,人与人之间的智慧差距达到了银河系的宽度。

有关“自身极限”这个话题,美国弗罗里达大学心理学教授埃里克森在《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这本书中有一段专门论述。

这段论述的标题是,“并非达到极限,而是动机不足”。

埃里克森写道:

不论什么时候,只要你在努力提高自己在某件事上的水平,都会偶然碰到那些障碍,也就是说,在某些时刻,似乎你不可能再取得任何进步了,或者,至少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才能提高水平了。

这是自然而然的。

不自然的是,那些真正让你完全停下脚步的障碍,那种不可能逾越的障碍。

在我多年的研究中,并没有找到任何清晰的证据来证明,在任何行业或者领域,人们真的会遇到绩效和表现完全不变的极限。

相反,我发现,人们通常会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时候放弃并停下。

这里有一条注意事项:尽管我们总能继续前进或不断进步,但要想做到,并不见得总是轻而易举。

保持专注并继续努力,是很难做到的,而且通常没有趣味。

对于那些很想提升自身水平的人来说,这些段落是振聋发聩的。

你的尽力而为显然还不够好。

并没有任何清晰的证据证明,在任何行业或者领域,人们真的会遇到绩效和表现完全不变的极限。

但是,实际情况是,许多人确实放弃并停下来了。

有两种情况是普遍的:

第一种情况,是所谓的边际效应递减。即,付出的努力和回报不成比例,进而得出努力不值得的认知。是主动放弃的。

第二种情况,是痛苦。包括乏味的痛苦,以及身体和心理远离舒适区的痛苦。人的趋乐避苦的天性,让自己停了下来。这种情况的放弃,往往是下意识的,不自决的放弃,终止。

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终归还是来自认知。

但这种认知的突破,只有那些明确的想要突破极限、达到巅峰水平的人才能做得到。

例如,竞技体育中,很想拿冠军的运动员和教练员。

例如,面对生死存亡的企业经营者,等等。

而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三个问题已经足够了:

我是否尽力而为了?

我的尽力而为是不是真的?

难道真的不能再好一些了么?

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不同的人群。

最后,如同苏格拉底所说:

漫无目的在体操垫上滚来滚去,并不能培养出冠军选手。

漫无目的看书、听课、刷题,并不能让你成为学霸,或者拿到自己很想要的成绩。

漫无目的工作,并不能让你晋级,也无法让你得到你很想要的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